
摘 要:柳編業是河南省固始縣的主要外貿代工業,其產品遠銷海外。但是近年來,當地柳編加工廠紛紛倒閉,瀕于消亡。這一趨勢既與國際經濟形勢和貿易模式改變有關,也是產業鏈條有變、在同業競爭中落敗的結果。本文以固始縣柳編手工業為研究對象,結合其產業發展史的大致脈絡,對其產業鏈條從勞動力、原料供給、制作工藝、產銷模式到政策環境等各個環節進行分析和研究,描畫農村外貿代工業的發展困境和成因,目的在于以小見大,探究鄉村工業化的可行性路徑,推動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村外貿代工;柳編業;轉型;全球價值鏈;固始
固始柳編業是具有當地特色,產品遠銷海外的鄉村外貿代工行業。起步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期間經歷了從小到大,從家庭作坊向現代企業的艱難發展過程,帶領著固始縣實現了從自給自足的小農式經濟向產品暢銷歐美、東南亞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農村外貿經濟的轉變,成為了帶領當地人發家致富的特色產業。僅在三河尖,全鎮轄18個村(街),9120戶、3.72萬人,有 80%的戶從事柳編生產。每年來自柳編產業的收入就占當地農民人均收入的60%以上,成為了譽滿全國的“柳編之鄉”。固始當時流行著的“不用油,不用電,男女老少都能干,一天能賺50元,賺的都是老外錢”等民謠生動形容了當時的繁榮景象。
然而,盛極則衰,近些年來,隨著農村城市化的推進,農村外貿代工行業因為家族式管理模式滯后,產業規模小,發展水平低,競爭力差,附加值低而面臨衰落的困境,再加上作為農村外貿代工行業的固始柳編業所面臨的國外環境也不容樂觀,始柳編業呈現一片蕭條景象,進入嚴峻的瓶頸期階段。正視柳編業所存在的問題并努力在新形勢下尋找突破口,獲得新生,已成為當務之急。本文以固始縣柳編手工業為研究對象,結合其產業發展史的大致脈絡,對其產業鏈條上勞動力、原料供給、制作工藝、產銷模式到政策環境等各個環節進行分析和研究,深入挖掘其衰落原因,以小見大,探究鄉村工業化的可行性路徑,推動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外部環境分析
企業的外部環境因素通常存在于企業外部,是影響企業經營管理活動及其發展的各種客觀因素與力量的總和。外貿代工企業作為外國國際跨國公司的制造業工廠,其外貿依存度很高,因此在2008年當源于美國次貸危機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時,我國的外貿代工企業因處于商品生產最低端的加工制造環節,只是那些外國生產商的附庸,在經濟上備受欺壓,沒有話語權,從而飽受了產業鏈低端之痛,在我國所有企業類型中外貿代工行業所受影響最為嚴重。而柳編行業因其規模小,融資困難,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其主要表現在來自歐美的訂單急劇減少,年銷售收入僅為6.1億元,固始大量柳編生產企業當年利潤比往年利潤減少了60%左右。而為了獲得外商的訂單,柳編行業的企業又陷入了價格競爭的惡性循環,互相拆臺,互相壓低價,大量中小企業因不堪重負最終停產倒閉。企業停產倒閉,又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編戶的工資一降再降,工資拖欠甚至廠長攜資跑路的事情已屢見不鮮.年輕的一代在家鄉為追求更高的工資和生活水平,紛紛外出打工,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在家照看孩子的女人留在家里延續柳編的命脈,柳編行業從此一蹶不振。
二、內部環境分析
在金融危機時代,柳編行業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呈現出一片蕭條的景象。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這一局勢的出現,也與柳編行業自身出現的一些問題緊密相關。
1.生產環節
柳編工藝過程繁多,工藝復雜。包含采割杞柳、池水浸泡、抽皮、白條晾干、分撿捆扎、抽劈、編織、整形、熏烤、染色、烘干、忖里、包裝等步驟。從原料上看,柳條是構成柳編藝術的物質基礎,在編制過程中十分關鍵,其濕度與韌性則是衡量柳條質量的兩個重要因素。編制時如果柳條自身水分過高,那么一經干燥就會產生干縮現象,編織物就會出現裂縫,影響其美觀和質量。而柳條的韌性則是決定其編制花樣的重要因素,柳條韌性越好,就折損程度越低,編織花樣也越高。固始柳編的主要原料是杞柳,生產杞柳的地方如今土地貧瘠,導致柳條變種與匱乏,嚴重影響了柳條的質量。再加之缺乏必要的科研經費,無專門的柳條品種研發機構,導致杞柳品質低,可編制花樣減少。柳編生產取材不得不從柳條韌性更勝一籌的山東等產地購進,這樣既增加了產品的成本,又受制于人,同時也無法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嚴重制約了產業的發展,而在山東臨沂杞柳種植面積已發展到25萬余畝,年產70多萬噸,成為全國最大的杞柳種植基地之一;從柳編的加工環節來看,除柳編的烘干設備以外主要以手工編織為主,柳編的抽皮、抽劈環節存在著耗時耗力的問題。抽皮,即是在柳條充分浸泡后抽去外皮露出白芯的過程。抽劈,指在柳條編織之前運用劈柳器從柳芯部位將柳條劈成三到四份以用于編織。柳編在抽皮,抽劈等環節缺乏現代化機械設備,全部依賴人工,既耗費工作時間,生產效率低下,又增加了生產成本;從編織工藝來看,山東臨沂柳編以家具居多且采用柳藤混編形式,編織工藝復雜,更加時尚和現代化,貼近市場需求。與之相比,固始柳編則多生產洗衣筐、收納筐,采用純柳編織形式,柳編工藝基本分為平編、勒編、扭編和包纏。種類略單一,工藝簡單,技術含量不高,與山東柳編相比競爭優勢相對薄弱。固始柳編因人才外流務工而導致技術人才不足,產品技術更新緩慢的問題,行業內缺乏技術交流和資源共享的問題,引進和培訓機制不健全的問題都使得柳編發展受到限制。在臨沭、郯城等柳編生產大縣,幾乎每家都會編織柳制品且經驗豐富。有些企業員工編織經驗10年以上的超過80%,有效保證了產品質量和檔次。全市從事杞柳種植的專業村100多個,從業人員25萬人,年增收近10億元。同時,由于柳編出口起步早、發展快,已經培養了專業外貿人才1000多人,其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300多人,專職設計人員600多人。而固始柳編技術工人比較封閉,只負責將圖紙設計出來,閉門造車,固步自封導致柳編技術難以實現重大突破;從熏烤染色環節來看,部分企業的加工過程不夠環保,為降低生產成本在使用的材料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沒有牢牢抓住市場的低碳環保準則,導致在貿易出口時頻頻遭遇“綠色壁壘”。
2.企業自身弊端
柳編企業多是從小作坊生產的家族式管理發展起來,創業之初,憑借敏銳的市場嗅覺和家族式機動靈活的管理決策來整合資源。但隨著國內外環境的變化及業務的不斷擴大,并帶來組織結構橫向和縱向發展時,這一切對于企業的科學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以往那種僅依靠老板個人素質的“經驗式管理”成為了柳編發展的絆腳石,其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成為企業組織機制障礙,柳編企業所存在的“人情管理”導致企業管理混亂,許多企業家“任人為親”,對于血緣以外的員工缺乏信任,無法形成一個系統化、規范化、高效化的企業組織機制;第二,成為人才資源的障礙,柳編產業的企業家大多是農民,易產生“小富即安”的思想,目光不夠長遠,缺乏現代化管理的科學理念,無法建立完備的人才培訓和激勵的機制,管理模式滯后。加之家族式企業的封閉性與排他性均不利于高素質人才的引進和一批現代化人才管理隊伍的培養。外貿管理人才的缺乏,也使得柳編企業在與外國經濟往來時屢屢吃虧;第三,成為了科學決策的障礙,創業之初,柳編企業家敏銳的市場嗅覺和果斷的決策能力使得企業迅速崛起,但是隨著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投資風險愈來愈大,企業家的“獨斷”決策容易導致企業戰略失誤,加上人才匱乏,柳編企業的決策科學性缺乏保障,戰略的準確定位程度大大降低。
企業規模小,融資能力差,缺乏龍頭企業同樣也是企業的一大弊端,固始柳編固始柳編產業無論是從整體規模還是龍頭企業實力上都難以與山東相比。從規模上看,只是山東的30%,到2005年底,山東曹縣木編、柳編加工企業和加工戶2萬多家,其中固定資產投入在1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653家,具有自營出口權的企業141家,而固始縣所有的柳編企業也不過100多家,且只有14家具有自營出口權。企業規模小,融資困難,企業之間互相壓價惡性競爭,使柳編產業難以有序發展,應對危機能力普遍薄弱,這也是2008年金融危機到來時那么多企業倒閉的重要原因之一。
缺乏必要的獎勵機制,從事柳編人員工資從2008年至今漲幅不大,今日一個熟練編織全職工人的工資僅為25元,也缺乏必要的獎勵機構,嚴重制約了工人的工作積極性和創新能力,使得農村青壯年等勞動力大量外流,柳編技藝創新后繼乏人。
3.全球價值鏈
從全球價值鏈角度來看,由于代工企業處于全球價值鏈底層,僅負責低端的加工環節,沒有足夠的設計能力、營銷能力和品牌影響力,所分配的附加價值偏低,而且在整個價值鏈屬于被支配的地位,難以掌握和控制市場,危機應對能力薄弱。
2008年的金融危機使國外的傳統出口目的市場萎靡不振,加上人工、原料成本上升,訂單外流到成本更低的地方,企業生存壓力越來越大,令不少柳編企業開始思考“外貿內銷兩條腿走路”,可是在這個講究品牌的國內社會來看,沒有響亮的品牌和過硬的銷量,柳編企業如何能實現轉變?品牌的塑造需要大量的資金,優秀的設計人才以及漫長的信譽積累,而柳編企業先天畸形,滯后的家族式管理、規模小、融資困難、人才匱乏,因此實現由低端外貿代工到創造自主品牌,形成自己核心競爭力的轉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范琛.淺談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出口型代工企業的困境[J].企業經濟,2013,1:41-43.
[2]馬成.固始民間柳編藝術及其可持續發展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02.
[3]石峰.富士康OEM轉型升級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14.
[4]胡緒華,蔡濟波.基于全球價值鏈的我國本土生產型外貿企業升級機理分析[J].企業經濟,2013,1.
[5]王海兵.全球價值鏈下中國代工企業的轉型升級[J].新經濟,2013,20.
[6]劉德雷.外貿代工企業轉型困境研究——以富士康公司為例[D].上海:華東理工大學,2013.
作者簡介:王明月,研究方向:中國經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