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帥帥
摘 要: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港口產業集群發展的一大樣板,憑借其優越的天然稟賦,強大的經濟腹地和政府合理政策的扶持,長三角已經成為中國港口產業集群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有很多值得總結推廣的經驗。2008年以來,長三角港口貨物、集裝箱吞吐量增幅都開始逐年下降,其港口產業集群發展的一些問題也越發顯現。深入認識問題,探討問題出現的原因,同樣有很大的實踐借鑒意義。長三角現在顯露出的問題主要是港口功能同質化,重復建設嚴重,港口產業集群軟實力薄弱,港口集群內部缺乏有效的合作機制。從長三角的發展情況可以總結出我國港口產業集群發展的一些共性出路,如港口信息化產業先行,轉變產業集群方式,加快港口結構調整,加強區域內合作,實現資源整合優勢,強化產業間關聯性等。
關鍵詞:長三角;港口產業集群;借鑒
一、發展現狀及問題
自2008年上半年開始,長三角港口貨物吞吐量、集裝箱吞吐量與外貿貨物吞吐量三大指標增幅放緩。同時,各大高速公路以及高鐵等重要交通節點工程的竣工,基本實現了長三角“三小時物流圈”。各城市之間的交通網絡一體化改變了貨物集疏方式、降低了運輸成本和經濟腹地的貨物流向。港口之間形成交叉腹地的競爭。但同時,各個行政區域的分割,阻礙了區域內經濟的快速疏散。從長遠發展趨勢來看,長三角港口產業集群發展存在以下問題。
1.港口布局與規模不合理,港口功能同質化
根據國際港口的分布結構來看,為避免過度競爭阻礙港口的發展,一般來說,平均2000公里以內不應有同等大規模港口。從日本早期港口發展的經驗來看,由于東京灣、大阪、神戶、名古屋、橫濱等著名大港口之間的競爭,最終使得日本喪失了亞洲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根據我國統計數據,我國平均每500公里就有一個上千萬噸的大規模港口。這嚴重違背了國際港口合理分布的標準。而長三角地區港口眾多,密度極大,長三角面積狹小,不同港口的經濟腹地嚴重重疊。港口功能的高度相似更加劇了長三角港口集群發展的不確定性。
2.重復建設嚴重,造成資金浪費
港口產業集群發展并不是將眾多的港口簡單疊加形成“港口拼盤”。依賴重復投資建立起來的大規模的港口不僅不能實現港口集群所帶來的集群效益:交易成本減少、信息共享、資源即時供給等。相反,重復建設的大規模港口無法形成產業間關聯性,無法形成集群內共生機制,從而導致了港口功能、產業結構趨同,使長三角港口整體效應發揮受到抑制。從整體上來看,區域內港口發展尚未形成合理分工格局。
3.港口產業集群軟實力薄弱,產業鏈不完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港口規模得以快速發展。以上海港為例,從世界大港的集裝箱吞吐量上來看,我國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從2000位居世界第六,到2004年上升為世界第四,而 2008 年上升到第二,從2010年開始一直位居世界首位。然而,長久以來,為提高排名,我國港口在建設過程中一味求大,提高貨物吞吐量,使得港口建設重復投資。此外,港口功能單一化,而忽視了構建服務型港口的重要性?!巴掏铝吭礁咴胶玫暮饬繕藴省睂е赂劭跓o限制的擴建,而港口之間功能同質,更加劇了港口產業之間無序競爭加劇。
鹿特丹、倫敦、新加坡、漢堡、安特衛普等國際港口吞吐量遠不及上海港。但是,倫敦卻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航運服務市場,其信息媒體定期公布的運價、船價、各國航運政策動態和海事案例判決等信息所創造的價值遠超過港口實體所創造的價值,并且已經發展成為了以提供高端航運服務為中心的發展模式。從交易成本的角度看,現代港口產業集群的發展方向及運營模式要求企業以高端的航運服務贏得市場,除了貨運之外,還包括保險、金融、教育、信息技術等綜合性的服務。現代港口服務能力的強弱,直接表現在港口的軟實力上,長三角港口群在軟實力建設方面,與世界其他先進港口國家,存在很大差距。我國雖然是港口大國,卻并非名副其實的港口強國。
集群內主導產業與相關產業之間的相互支持和帶動的作用不強,各產業之間沒有建立起密切的上下游關系,集群內企業之間的業務關聯性和技術關聯性不強,同時,集群內部產業之間缺乏明確的產業分工和產業特色,部分產業鏈雖然已經形成,但相互之間互補性不強。支柱產業與外圍配套企業銜接不強,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具體來看,港口產業集群軟實力的一個重要體現就在于集群內信息、資源共享,科技水平應用程度極高?,F階段,港區內以及港口間信息一體化建設嚴重制約了長三角區域港口產業集群的快速發展。雖然長三角地區港口的信息化建設較早,也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網絡,但是港口之間的信息平臺建設卻不盡如人意,港口間的競爭大于合作。港口整體發展難以協調,難以統籌。
4.長三角港口集群內部缺乏有效的合作機制。
目前,在長三角港口群資源整合的努力下,港口群正在逐步形成以上海港為中心,寧波——舟山港和江蘇的港口為兩翼的港口群格局。然而,長三角港口群中,一方面,各港口之間存在交叉的經濟腹地,港口之間競爭激烈。同時,不同港口之間存在這不同的行政區域分割,進一步減少了港口間的合作機會。雖然長三角港口之間開展了較多合作項目,但是大部分合作都是出于競爭目的,實質性的合作只停留于表面。同時另一方面,上海港和寧波——舟山港存在潛在的合作必要性,國家政策和規劃鼓勵長三角港口群的資源整合,如2010年3月成立的上海港航投資有限公司,上海港和寧波——舟山港分別持股50%。從總體上來說,長三角港口群缺少有效的長期合作機制,港區之間實質性合作很少。
二、經驗借鑒
1.優越的天然稟賦造就了長三角港口產業集群的先天優勢
縱觀港口產業集群的發展歷程,大多數國際港口產業集群的初期都是建立在港口航運業集群基礎上的。在這種模式下發展起來的港口產業集群,一般都是因為占據了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優惠的政策導向。長三角也是如此。首先,長三角港口群地理位置優越,地處我國海岸線中心,是我國長江黃金水道與東南沿海線的交匯處,是連接南北、輻射中西部的集散中心,四通八達的內河河道,連接中、西部內陸廣闊的經濟腹地。長三角地區已經形成了由公、鐵、水、航、管五種運輸方式構成的集疏運體系,為港口群資源整合提供穩定快速的集疏運保障。其次,長三角港口群各海港和江港本身的條件極佳。寧波——舟山港是天然的深水良港;江蘇的港口沿長江分布,雖然受到水深條件的限制,但四通八達的內河運輸使其具備良好的駁疏運條件和能力,進而成為上海港和寧波—舟山港的天然喂給港。
2.強大的經濟腹地支撐了長三角港口產業集群的發展
所依托的城市及其延伸區經濟的發展水平越高,越能夠促使產業集群向更高水平、更大規模方向發展。港口城市憑借其區位優勢,能夠快速集聚外部生產要素,同時又將區域內產品快速外移。不僅如此,港口城市經濟的發展還促進了產業集群交易成本下降,同時聚集大量科研中心和教育基地,為港口產業集群提供人力和技術支持。長三角城市群是我國人口密度最大、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綜合經濟實力最強的都市區之一。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上海大都市圈、南京大都市圈和環杭州灣大都市圈。長江三角洲地區強大的經濟腹地為長三角港口產業集群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和支撐。
3.政府的合理產業政策扶持了長三角港口產業集群的發展
一方面,產業集群改變了政府產業政策,另一方面,產業集群的發展依賴政府的支持。政府的合理引導和政策扶持,對產業集群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長三角產業得以快速集群化發展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政府的合理產業規劃和產業政策。
首先,促進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的發展,提升產業集群效應。發展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主要包括物流運輸業、金融服務業、信息技術產業、中介服務業、管理咨詢業、教育培訓行業、科研機構等等。這些產業都是圍繞港口產業提供專用設備和專業化的配套服務,是促進港口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投資改善交通、信息、物流、倉儲等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相關的產業集群研究機構。港口的基礎設施建設是港口產業集群形成與發展的基本條件。良好的基礎設施及配套服務,會大大的節約運輸成本,進而為港口產業集群提供有利條件,進一步強化港口產業集群競爭優勢。再次,吸引外部投資,鼓勵外部資本參與港口產業集群。在培育港口產業集群上,政府需拓寬多種渠道,吸引社會資本、境外資本,通過公司合資、股權投資、交叉持股、戰略聯盟等多種方式,參與到港口發展上來,促進長三角地區協同發展,增強長三角區域港口的整體發展活力和綜合競爭力。
4.港口信息化產業先行加速港口產業集群發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貨物吞吐量指標來看,我國是港口大國,但是,從港口產業集群的軟實力來看,我國離世界先進的港口國家的產業集群程度,有很大差距。二十一世紀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發達國家在經濟、技術上占據優勢。發展中國家要加速港口產業集群化程度,就必須依靠科技,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實現生產力的跳躍性發展。長三角地區產業集群程度滯后于一些發達地區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科技水平的應用上。信息產業的建設的滯后阻礙了產業集群程度的提升。因此,要加速港口產業集群,信息化產業建設要先行。通過科技創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是深化港口產業集群的重要途徑。
5.轉變產業集群方式,加快港口結構調整
港口的粗放型擴張帶來了許多問題,包括港口重復建設、功能同質化、惡性競爭、環境污染、生態惡化、港口運作低效率等。所以,要轉變港口產業集群方式,強調集約型發展。從依靠增加物資消耗向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管理創新轉變,通過高新技術促進傳統產業升級,通過技術改造提高老舊碼頭的適應能力,使得港口更好的為經濟服務。
在港口產業結構、布局結構、整體能力結構和功能結構上也存在突出問題。我國港口建設重點應該更多的集中到服務環境和服務水平上,加快轉變港口發展方式,從單純追求吞吐量規模的裝卸港、工業港向高級的提供優質高效服務的供應鏈港、智慧港過渡。在產業布局上,應注重從簡單的船舶運輸、貨運代理、倉儲物流等基本產業布局向縱深和外延擴散,培育金融服務、貿易服務、航運咨詢、法律服務等配套服務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集群為主港口產業集群。
6.加強區域內合作,實現資源整合優勢,強化產業間關聯性
長三角港口之間缺乏有效的合作,各港口之間各自為政現象比較嚴重,低水平重復建設比較嚴重,產業同質化低端化惡性競爭現象比較嚴重。各港口之間缺乏合理的職能分工,產業集聚區之間也缺乏經濟聯系,導致各港口競爭異常激烈,資源浪費現象比較嚴重,也常常造成部分港口運力放空。
就區域港口發展而言,要解決現階段長三角港口群存在的問題,加強區域合作,應當構建一個多層次的宏觀調控體系,區域內政府能夠從地區港口產業集群的長期發展角度考慮。因此,實現長三角港口群資源整合的最便捷的、最根本的途徑就是構建聯合港務局。通過統一規劃,長三角港口群聯合港務局可以突破港口群內行政區域束縛,更好的對港口群進行規劃,提高港口規劃執行效率,大大降低各項制度安排的實施成本和制度安排間的摩擦成本,實現港口發展的規模經濟。
參考文獻:
[1]真虹.港口管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2]馬春輝.產業集群的發展與城市化——以長江、珠江三角洲為例[J].經濟問題,2004,03.
[3]沈益華.長三角港口規劃與建設重點[J].中國水運,2006,06.
[4]吳利學,魏后凱,劉長會.中國產業集群發展現狀及特征[J].經濟研究參考,2009,15.
[5]沈玉芳等.長三角地區產業群、城市群和港口群協同發展研究[J].經濟地理,2010,05.
[6]羅萍.我國港口經濟與臨港產業集群的發展趨勢[J].綜合運輸,2010,12.
[7]段良波,壽建敏.經濟轉型與長三角港口群的未來發展策略[J].城市公用事業,2011,04.
[8]沈寅安.長三角港口群資源整合評估及對策研究[D].寧波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