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旭明 張思為
[摘 要]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方式,參與者是學生和教師。若要滿足師生在情感、尊重、自我實現等方面的需求,教師需要在四個方面進行課堂重構:一是重構課堂教學流程,即“前置小研究—小組討論—班級交流”三個主要課堂環節;二是重構課堂教學內容,即引導學生借助教材得到啟示,從而去觀察、搜集、研究、思考和生成;三是重構課堂教學學科思想,強調語用,培養學科思維;四是重構教師的知識儲備,使之掌握前沿的教育思想和理論,系統了解學科知識。
[關鍵詞] 生本理念;課堂教學;重構
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將人的需求分為五種: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上課是學生在校的主要活動方式。教師主動講、學生被動聽的傳統課堂模式大大滿足了教師受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卻忽視了教育主體——學生的需求。當學生的需求老是得不到滿足時,對課堂的熱情會慢慢消減直至消失殆盡,打瞌睡、交頭接耳、開小差、盼下課就成了課堂的常態。如何在課堂上滿足學生的需求,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樂園?華南師范大學郭思樂教授倡導“生本教育”:把教師的教轉變成學生的學,再轉化為學生的玩。教師只需要找到一堂課一章書最根本的地方,把整個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交流、探索實現生成和創造。
一、重構課堂教學流程
想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來,首先應該重構教學流程。由“師本”流程(復習舊知—導入新知—講授新知—學生鞏固—教師總結—布置作業)轉變為現在的“生本”流程(前置小研究—小組討論—班級交流)。
首先,教師在課前布置研究任務。課前任務要遵循簡單、根本、開放的原則,讓學生“有料”而來,這樣才能在課堂信息反饋環節展示預習成果。學生都希望自己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贊揚和信賴,于是他們在課前主動探知,積極搜集相關知識。當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時,他們就更加自信,對下節課充滿期待。其次,對于前置學習中出現的有疑義的、難點、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要通過小組討論來完成。再次,班級交流的是小組討論交流之后的成果,是學生思維碰撞的結果。這是信息共享的階段,也是知識和思想生成階段。教師要仔細聆聽,適時給予點撥,幫助學生鞏固思維成果。
二、重構課堂教學內容
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什么樣的課堂內容才是和形式相匹配,讓課堂真正回歸學生,把“教”轉化為“學”呢?前置小研究到底研究什么,小組討論怎樣的問題,班級展示如何開展,等等。這些都是涉及課堂教學內容的根本問題。傳統觀念中,教材是教師傳授知識的藍本和依據,神圣不可侵犯;而在“生本”理念下,教材主要起著媒介作用,學生借助教材得到啟示,從而去觀察、搜集、研究、思考和生成。
以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第16課《黃山奇松》為例,前置小研究設置了以下問題:1.通過讀課文,你學會了哪些字、詞?2.文章講了什么?你對文章哪里感興趣?3.關于黃山你還了解什么?4.介紹你了解到的祖國名山大川或者優美景色,你是怎么知道的?5.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感悟?
以上第一個問題學生能獨立完成。第二個問題需要遵循教材文本,整體感知,不糾結于細節。先小組討論,然后班級匯報。第三個問題開始以教材為媒介小步拓展,先小組討論,然后班級匯報。第四個問題以教材為媒介大步拓展,以文引文。先小組討論,然后組內擇優進行班級匯報。若親自到過那個地方,就描述出來,推進寫作。針對第五個問題,學生可以自由抒發愛國或者向美的情懷。最后,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游記類的文章或者書籍,以推進語文閱讀。
三、重構課堂教學學科思想
有的教師疑惑了:不分析課文,不把重點句段和知識點解釋清楚,學生如何應對考試?語文和英語更強調的是語用,閱讀和寫作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通過熟記知識點和反復訓練來提高成績;“生本”理念下是通過提高學科素質來提高成績。那么教師如何重構學科思想,讓學生在“玩”中學?
前置小研究的設計是一節課的線索。小研究要體現學科“慧根”,“慧根”雖簡單卻是根本,使學生由已知探求未知,由簡單到復雜,由零散變成系統。這需要教師事先的思考和預設,需要反復斟酌和修改。既要引領學生思維,又不能禁錮住學生思維,這些需要教師把學科知識系統化。以小學數學為例,當學生掌握了正方形和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是怎么得來的、如何求面積之后,教師可以把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的面積統一整合到一節課中,讓學生自己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通過自學、小組討論、班級展示等環節,自己得出這些圖形的面積公式。這節課的慧根就是長方形的面積,以長方形面積為基礎,讓學生自己動手探究,通過討論解決疑惑。學生整節課都玩得不亦樂乎,看似一直在玩的課堂,課堂容量卻遠遠超出了教材所要求的范圍。通過類似的課堂慢慢培養學生“究根本”的數學思維習慣,使學生愛上數學,舉一反三。
語文和英語作為語言學科,有很多共同點。語言的主要功能是交流,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是應用語言去交流。英語課堂中的活動是面對面的交流,閱讀和寫作是高層面的交流,閱讀是和作者交流,寫作是和讀者交流。當一個學生能通過文字和作者及讀者交流時,他就無需為試卷中的閱讀和寫作準備什么;當學生都能讀原汁原味的英語著作時,他一定能理解教材中由百余個單詞組成的課文。前提是學生要有一定量的字詞基礎,再通過閱讀繼續增加詞匯量。
以英語課的前置小研究為例,題目是“I like English best”,任務設置如下:1.你學會了哪些單詞和短語?2.寫出你認為的重點句子。3.運用重點句子描述:我最喜歡的學科(教師、運動、動物等)。4.創編對話。
前置小研究簡潔明了,遵循語言學習的規律“字—句—段—文”的順序開展。一是復習鞏固單詞,開展各種形式的學習,打好學習英語的基礎。二是學習句子。通過句子學習了解基本句法,讓學生自己感悟自己講。三是把學會的句子運用到表述中來,強化重點句子的運用與拓展。四是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小組成員合作創設場景,把新舊知識融會貫通,通過編演強化運用。小組把劇本寫下來,通過大屏幕展示,其余學生邊看劇邊看劇本。此環節大約占用半節課的時間,讓學生自由發揮創造力。在課前要分享一下小閱讀的成果,課后再安排小閱讀的任務,如此循環堅持,通過小閱讀增加學生的單詞量。看似簡單開放的課堂教學,卻滲透了不少學科思想,生成了許多教材以外的東西:知識、情感、素養、價值觀,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
四、重構教師的知識儲備
以往的課堂教學,教師對于即將要講的東西爛熟于心,教學思路無需怎樣翻新,只需順著自己的思路一直講,課后加強訓練,批改作業;學生只需要聽和練。長久機械地重復,教師也沒有了成就感,容易產生職業倦怠。生本理念下的課堂,教師的思維要緊跟學生的思路,適時點撥評價,以往熟悉的教材、教參顯然不適應新課堂,這時候就需要重構知識儲備。
一是要學習前沿的教育思想和理論。行成于思,科學、系統的教育思想決定了教師的教育行為。教師的教育教學意識要以學生為本,能夠滿足學生需求。
二是要深化對學科知識的了解。術業有專攻,教師對本學科的知識系統要做到心中有數,要有整合和重構的能力,能夠引領學生在核心知識上展開探究。
三是增加課外閱讀。生本課堂鼓勵學生海量閱讀,通過閱讀,學生的思維變得敏捷,表達能力也有提升。與此相對應的,教師也要不斷閱讀才能跟上學生前進的腳步。
四是要有熟練運用網絡的能力。教師首先要有搜集網絡信息的能力,了解與教學有關的最新信息,與學生共享,讓課堂常上常新。其次是善于利用網絡平臺與學生及家長聯系,讓溝通渠道更寬廣。
當教師在課堂上能夠輕松自如地引領,適時地給出畫龍點睛的點評,游刃有余地參與學生的討論,課下又能與學生自由交流,學生自然會對教師產生敬愛與尊重的感情。看到學生的積淀與日俱增,教師也會以更加飽滿的工作熱情投入到工作中,與學生共同成長。如此一來,生本課堂才算真正落到了實處。
責任編輯 張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