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麗
[摘 要] 課堂提問在教學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價值,而真正有效的課堂提問比例卻很低,存在著“深淺不當”“游離重點”“過多太散”等問題。課堂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設計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多元性的問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甚至可以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改變教師向學生提問的單向信息傳遞的被動局面,使課堂呈現教師問學生答、學生問教師答、學生問學生答的生動活潑的局面。
[關鍵詞] 課堂;提問;有效策略
課堂提問是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師生為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圍繞教學重難點提出一系列問題。課堂提問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可以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取決于課堂提問的策略。
一、課堂提問的價值所在
陶行知先生說:“發展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課上,老師們的每一次有效提問都是給學生不斷學習的機會,都能促進學生的成長。
1.課堂提問是師生間交流不可或缺的方式,也是實現動態生成的重要方式,能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
2.課堂提問是常用的課堂組織形式,它常常是各個教學步驟之間的行為鏈,使各個環節有機地連接起來。
3.課堂提問是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主要手段之一,通過提問可以捕捉學生的學習動態情況,調整教學策略。
二、課堂提問的常見誤區
教師課堂上的提問是引起學生學習活動的主要方式,但深入課堂卻發現在看似活躍的氣氛下,真正有效的課堂提問比例卻很低。
1.提問深淺不當
部分教師對教材和學生研究不深,使提問停留在淺層次交流,例如“是不是”“對不對”之類的問題,看似熱鬧,卻華而不實。反之,也有部分教師設計的問題超出了學生的知識范疇,結果造成了課堂中的“冷場”現象。
2.提問游離重點
突破重難點是教學取得實效的關鍵。但在課堂中,筆者經常發現部分教師沒有精心設計提問,課中的問題指向不明,游離重點,造成學生答非所問,背離問題的原意,無法達到提問的目的。
3.提問過多太散
在課程改革實踐中,一些教師誤認為啟發式、探究式教學就是老師提問學生答。于是“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一堂課下來,問題數十個,常常一想起就問,問得學生手忙腳亂,整堂課教學缺乏主線,降低了課堂效率。
三、課堂提問的有效策略
1.讓提問明確方向
課堂提問是在一定目的下進行的,提的問題只有目的明確,才能為學生指明思維的方向。有效的課堂提問要落實教學目標,使學生思維上受到啟迪,為學生打開快樂學習之門。所以,有效的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有效提問不在于“多問”,而在于“善問”“巧問”,抓教學的重難點,在知識的疑難點上提問,每一個問題的設計都應該做到有的放矢。
例如《掌聲》一課教學,可以抓住“掌聲”這個題眼進行問題設計,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1)初知大意:課文圍繞“掌聲”講了一件什么事?
(2)梳理脈絡:課堂上響起了幾次“掌聲”?(研讀描寫掌聲的句子。)
(3)深入研讀:英子的表現在“掌聲”前后有什么不同?請同學們畫出描寫英子動作和神態的相關句子。
(4)提升總結:在你眼中,“掌聲”意味著什么?
整堂課以“掌聲”為主線進行問題設計,各個問題之間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引領學生在了解掌聲的基礎上,進行兩次“掌聲”的對比研讀,再一步步走進英子的內心,感受英子在鼓勵的掌聲中前后發生的變化,最后升華成自己對“掌聲”的感悟。有效的問題設計既抓住了課文教學重點,又突破了難點,有效落實了教學目標。
2.讓提問凸顯層次
在明確提問目的的基礎上,課堂提問還需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來設計,并通過設疑、解惑,最終使學生實現能力和知識由“現有水平”向“期待的發展水平”遷移。因此,設計的問題應處于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內,充分激起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通過努力達到跳一跳摘桃子的目的。
例如《用心靈去傾聽》一文中的“你知道嗎?這只可愛的小鳥,它要到另一個世界去歌唱”,這句話的深層含義是本課教學的難點。為了突破教學難點,教學中可以利用鋪墊性問題設計來引導學生漸讀漸深。
(1)觸摸文本:蘇珊是怎么安慰我的?
(2)尋根求源:是什么原因讓蘇珊說這番話的?
(3)感情誦讀:那蘇珊是怎么知道湯米很傷心的?她從我的話中聽出了什么?
(4)情感升華:蘇珊為什么不直接告訴作者金絲雀死了呢?這說明了什么?
(5)寫法梳理:文中還有和這句話相似的句子嗎?她到死還給我留言,說明了什么?
案例中的課堂提問循序漸進,問題的設置由小到大,由簡到繁,由抽象到具體,步步推進,層層深入,一步步引領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度對話,尋找問題的本質,剖析作者的寫法。
3.讓提問啟迪思維
啟發性是課堂提問的靈魂。《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好的課堂提問,能引導學生積極發現、思考、探索,具有啟發作用,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良好效果。
例如《赤壁之戰》教學中,可以圍繞人物的作用設計啟發性問題,引導學生在“議”中“讀”“找”,完成對課文的深入解讀。
(1)走進故事:初讀課文,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學生理解大意后,理出文章的主要人物:周瑜、黃蓋、曹操。)
(2)走近人物:你覺得這三位主要人物中誰在赤壁之戰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有什么證據呢?
(3)走出故事:讀了《赤壁之戰》你有什么感受?
案例中的第二個問題有效激發了學生探究的熱情,教師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說法,學生會有各自不同的見解,甚至會形成辯論賽一樣的場面。教師對捕捉到的課堂生成性問題伺機點撥,發現亮點,既讓學生各抒己見,學會探究讀文的方法,又讓學生通過對比整理獲得了最佳思維方法,真是一舉兩得。
4.讓提問展現魅力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提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課堂提問是激發學習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除了要注意針對性、啟發性、多元性,還需注意提問的趣味性,提問方式新穎別致,學生聽后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便能引起積極思考。對于抽象的、枯燥的知識,教師可以從學生熟悉或較易感知的事物現象入手,巧妙構思既有知識情趣,又能引領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還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積極思維,使學生在思索中體驗學習的樂趣。
在執教《香港,璀璨的明珠》時,教師指導學生從購物、飲食、游玩和夜景方面對香港進行全方位介紹后,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導游情境,每位學生當香港的小導游,以文章內容為香港資料,讀文思考:你認為香港的哪些地方最吸引人,必須介紹給游客的?請你結合文字和圖片資料整理導游發言稿并介紹給大家。課中,問題雖簡,但是孩子們饒有興趣、耳熟能詳的,能激起學生的閱讀沖動,學生在積極的查找、比較、探究、發現中親密地接觸了文本,并整合了文本資料,以導游的身份講解得繪聲繪色。其實,只要有了學習的動力,就能有效地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思維活動總是由問題開始,又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而巧妙的問題設計,就像一把金鑰匙,能讓學生打開學習的大門,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責任編輯 敖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