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鸞
[摘 要] “理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循學導教”的教學模式令課堂教學的分分秒秒都賦予生命的活力。在課堂中實施循學導教教學模式,是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方式,它不僅使學生學會知識,而且能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不同層次的學生將會有不同的收獲。
[關鍵詞] 循學導教;小組合作
小學數學作為義務教育的一門重要的基礎性學科,除了應傳授給學生一些初步的數學知識以外,還擔負著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助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任。
布魯納說過:“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循學導教”教學模式是提升課堂教學效果,讓學生樂學、活學的教學模式。它真正將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貫穿于教育教學之中,將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等先進的教學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學過程中。
一、“循學導教”教學模式的涵義
所謂“循學”,就是在課堂上,教師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先讓學生看書自學,指出本節課已理解的相關內容和不理解的知識難點,然后進行學前質疑。學生帶著問題,通過同桌交流、小組合作等形式,進行操作探究,得出結論,并完成檢測性練習。自學的形式靈活多樣,可以是看例題、動手操作、查閱資料、發現疑難做記號、做與例題類似的習題,等等。
所謂“導教”,就是教師尊重學生已有的認知規律,根據學生在自學過程中的知識生成,靈活地調整教學方法,針對學生在自學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及練習中的錯誤,指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或討論驗證,以完成學習任務,從而形成能力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課堂上,教師必須靈活地在學生的自學交流中滲透知識,完成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式的學習。
二、影響實施“循學導教”模式的因素
1.學生在課堂上的自學時間
課程的改革,往往不會是一帆風順的,課堂教學模式的革新也不例外,在實施的過程中,總會受到各種各樣因素的影響。
很多教師都認為學生在課堂上自學的時間越多,基礎教學的時間就越不充裕,會影響教學效果。“循學導教”的教學模式就是要打破這一觀念,要在課堂上讓出5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自學。剛開始,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想自學但不會自學,他們往往只是走馬觀花,隨便翻翻書完成任務罷了,別說思維的碰撞,就連這節課學的是什么也根本不清楚。一節課下來,時間花了,但效果卻沒有。為此,在自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讀書,告訴學生什么時候應該動手劃、圈知識要點,應該標記哪些知識。這樣師生一起自學,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自學。同時,教師可以設置預習提綱,給學生指引。訓練了一段時間后,學生養成了自學習慣,教師便不再出提綱,而是由學生自己提問題并作答。剛開始時,可以先要求學生提一個問題,并進行回答。一段時間后,再把自學要求提升,讓學生看完書后,自己寫一寫:你想到了哪些與本節課學習有關的知識,或你有什么想要知道的知識。每節課教師都要求學生多問“為什么”,并反復強化以形成一種意識,這樣,學生就能在自學過程中善于思考,自主探究。
2.學生的學習態度
長時間開放式的課堂學習,學生的學習態度開始出現差異。優等生變得傲慢:優生由于思維敏捷,領悟能力強,他們在小組合作中充當著領導者的角色,受著群星捧月般的優待,所以他們往往也被這個美麗的光環所遮蓋,久而久之,自傲心理隨之滋生。中等生變得積極:中等生在每次的小組合作交流中,能從同伴的發現中得到啟發,形成自己的知識,“跳一跳便能摘到桃子”,成功感油然而生。而學困生卻變得自卑:自學能力較差的學困生,面對著問題苦苦思索,也找不出答案。在全班交流時,優生搶先抓住發言的機會,博得滿堂彩,后進生無奈地沉默寡言,難有露臉機會,只能人云亦云,隨聲附和。
為此,實行“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勢在必行。學生在小組學習過程中,讓優生和后進生搭配在一起,結成“幫扶”對子。“小組合作”有助于學生自主探究新知、自主解決問題。學生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將自學的收獲進行交流。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確定不同的發言順序。后進生會的,讓后進生先回答;難度較大的題目,先讓中等生回答;優等生要幫助后進生弄清楚問題,還要將有疑惑的地方提出來,小組內進行討論。小組交流后還不會的問題,就等到全班交流的時候進行解決。這樣通過小組合作,大家互相啟發、互幫互學,各抒己見,把零散的知識集合起來,形成系統的知識鏈,智慧的火花得到碰撞,知識的把握更精準,創造潛能得以發揮。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循學導教”模式積極引導學生自學,在小組合作中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交流,親身感悟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從而獲取了知識的規律、方法和定義。學生的學習方式多了,活動空間大了,思維變得活躍了,學生的學習行為由被動轉向了主動,學習情感由厭學轉向了樂學。
三、“循學導教”教學模式的構建
著名數學家哈爾斯曾經說過:“最好的教學方法不只是講清事實,而應該是激勵學生去思索,自己去動手。”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過程中的積極參與者。因此,教學中要實現教師、學生角色的轉換,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課堂的主宰者,而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
課堂上教師通過看書自學—反饋質疑—操作探究(探索方法)—知識生成—鞏固強化等基本環節,形成“循學導教”教學模式,讓學生親歷思考、實踐、討論、交流與合作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看書自學—反饋質疑”是每節課的必備環節,它也是“循學導教”中“循學”的體現。教師在這一環節,就要掌握學生每節課的知識起點在哪里,哪些知識要少講,哪些要多講,哪些要精講,哪些不需要講。繼而靈活地選用教學方法,進行下一環節的教學。
“操作探究(探索、總結方法)—知識生成”就是“循學導教”中“導教”的體現。教師尊重學生已有的認知規律,根據學生在自學過程中的知識生成,靈活地調整教學方法,針對學生在自學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及練習中的錯誤,指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或討論驗證,以完成學習任務。但是,并不是每節課都是能操作探究的,這種教學方法,用在幾何課和概念課上比較有實效,但對于一些計算課和應用題課,就可采用解疑、總結的方法。所以,“導教”離不開“循學”,教師的教學方法要根據每節課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調整。
“鞏固強化”是“循學導教”模式的最后環節,教師必須要重視知識的反饋和運用,學生會運用,才是掌握了知識點。所以,無論前一部分課堂如何開放,最后教師都要進行知識梳理和鞏固練習,以強化當堂課所學的內容。
1.“循學”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過程中,教服務于學。教師進課堂的任務不是講,而是組織學生學。“循學導教”教學模式給學生提供了獨立思考的機會,每節課5分鐘左右的自學時間。給予學生獨立看書、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空間。學生在自學引導、小組合作、動手操作、互相啟發后,漸漸地就會自己獨立地在書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自主探索,“發現”規律,研究問題的探究能力得以提高。課堂上,學生的活動機會多了,他們敢于動手,善于動手,達到了在“做中學”的目的。學生在聆聽的同時,學會了評價、辨別正誤、大膽質疑,還學會了“聽以致用”,把同學的意見加以整理,構成了適合自身的知識點。例如,在上《圓的認識》一課時,教師給了每個學生一個圓片(每人的圓片大小不等),只說了三句話:“給你一個圓,你要做些什么?你知道了圓的哪些知識?把它寫下來。”剛開始時,學生目瞪口呆,翻著圓片不知從何下手。一個聲音打破了寂靜:“把圓對折,就能把圓平均分成兩份。”另一個聲音響起了:“那條折痕就是直徑。”“直徑有無數條,每條直徑的長度都相等。”……不知不覺,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地道出了圓的許多特征。
2.“導教”突顯教師的主導作用
好的課堂要求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能做到全員參與、有效參與。然而,在課堂上,學生的思維和能力是有差異的。教師要洞悉學生心理,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特別是學困生身上,構建符合學生智力發展的情境,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活躍、有趣的學習活動中,成為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所以,課堂上要注重“三導”。
(1)“導”閱讀
書是人類終身的老師,學生會學習,會閱讀,才是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讀懂教材,在閱讀中自主學習、思考探究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良好習慣的橋梁。
學生獨立看書自學這一環節,是“循學導教,自主探索”教學模式的必備環節。教師在文本解讀中指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在書上簡要注明不懂之處,并回答例題中提出的問題,同時鼓勵學生在閱讀中有新的想法與發現,教師再與學生一起解決,充分體現教師“導”在關鍵處,從而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探索、發現。
在數學學習上,“讀”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審題是前提,解題是基礎。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培養學生自學、復習、深化理解的階梯,課堂閱讀是在一定時間內讓學生經歷一定的數學思考或探究過程,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從而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
(2)“導”交流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學會用數學語言表述是一種能力。數學語言的發展,能有效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學生同桌交流,能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使其敢于提問,敢于表達自己的看法,同時人人參與,在確保每個人達到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實施有差異的教學,促進學生有差異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其次是四人小組討論,參與分享的人多了,一定有更多不同角度的見解。通過小組交流,讓每個人思維更活躍,感知更豐滿。學生在不斷交流和自我完善中提高學習能力。
在“循學導教”教學模式中,學生自學后的交流匯報環節,是一節課中最出彩的時刻,因為這時學生會生成很多知識。教學中每道題目都是學生思考和交流的載體,在學生充分思考觀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根據情況引導學生作出判斷,找出規律,形成自己的見解。特別是開放性題目,答案不唯一,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在交流的環節中,“學”與“導”應該是穿插存在,交替進行,和諧發展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打開學生的嘴巴,給學生多提供表達自己思想、觀點的機會,鼓勵學生敢于提問,善于提問,把課堂的絕大多數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讀,讓他們寫。這樣,學生在練習中運用了知識的靈活性,拓展了思路,同時提高了用語言展示思維的能力,提高了素養。
(3)“導”操作
數學是抽象性和邏輯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小學是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學習的發展階段。理解算理是掌握算法的邏輯起點。學生通過看書自學,質疑反饋,形成初步的認知,但他們往往不能確定這個認知是否正確,要通過操作探究,驗證自己的“小發現”或“疑惑”。學生通過操作,基本擁有了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將未知轉化為已知的體驗。
課堂上,教師在尊重學生興趣、認知規律的前提下,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找問題、找方法、找結論、找快樂,從而理解每一個數學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每一個數學概念是怎樣形成的,每一個數學結論是怎樣獲得和應用的。知識就是在以上三個環節中生成。教師繼而精心設計有針對性和拓展學生思維的練習,既強化了知識點,又讓學生在練習中得到提升。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堂上的交往強調的是師生間、學生間動態的信息交流。課堂上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教學目標,這是教學相長的真諦。“循學導教”成為數學課堂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一教學理念成為教學的一盞明燈,教師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成長,讓每一堂數學課都能煥發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蔡林森.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后教[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 王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