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苗苗
[摘 要] 隨著教育發展步伐的進一步加快,小學數學教學改革以創新發展為核心理念,對教學思路形成有效的拓寬,以此形成教學發展新方向及新思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把教學模式的深入探索和延伸作為根本,形成數學教學新模式,合理性地開發教學結構、教學內容,不僅能推動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效銜接,也能促進教學形態實現新突破。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育;新常態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他們一致認為小學階段是學生心理發展的又一個關鍵時期,單指思維方面,小學生思維是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是思維發展過程中的飛躍或質變。因此,引導小學生發展思維至關重要,要求教師幫助學生建立一個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思維模式。眾所周知,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和動力,所以說數學教育是一個思維形成的過程。數學教師應該深入研究和完善自身的數學教育的方式方法,構建小學數學教育的“新常態”。
一、小學數學教育現狀
(一)教材現狀
通過教育工作者的多年努力,我國形成了符合目前發展需要的一套完善的數學教育體系,但是要做到理性思考,教師還需要對教材的現狀進行剖析。
1.教材由學科性過強變為情境性過濃。現在的教材情景豐富多彩,綜合性信息多,讓學生在生活中提煉數學,但是每個教師的把握程度不同,教師們情境引入雖熱鬧但華而不實,搞得學生似懂非懂。
2.教材由知識點清晰到數學信息隱藏。現在的教材對教師的要求無疑更高了,需要教師靈活地處理教材,同時教師還需要加強對教材鉆研和理解的能力,真正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和教材的知識點分布,這樣才能給學生創造更大的思維空間。
3.教材由結論性教學向過程教育傾向。現在的教材更注重對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過程教育能讓學生在“玩數學”中體驗數學的趣味和真諦,但是教師如果不能讀懂教材、備好教案,就會降低數學的學科性和數學味。
(二)課堂授課現狀
課堂教學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要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就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因此,為了推進高效課堂的順利開展,筆者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分析如下。
1.以教師的教為中心。目前國內的大部分數學課堂,仍然是以教師的教為中心的,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仍然是課堂教學的領導者,所有的問題由教師提出,而不是由學生選擇;所有的家庭作業由教師布置,而沒有根據學生的意識。課堂教學形式單一,沒有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發揮。
2.以傳授知識為本位。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只注重傳授知識,忽視了其他方面的教授,這樣的教學,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學生只記住教師要求的結論,而輕視整個推導過程,這種枯燥無味的知識性記憶違背了學習規律,嚴重破壞了教學本質。
3.以完成教學設計為目的。教師在備課時,把主要精力放在鉆研教材和教案設計上,就會忽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是緊緊圍繞自己的教學設計,無視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問題感到束手無策,不能靈活處理,更不能因材施教。
二、構筑數學教育“新常態”
通過以上對教材、課堂授課過程現狀的分析,了解到現有教材是從我國目前的實際需要為出發點編制的,這是一個歷史必經的過程,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不能一蹴而就地改變。課堂授課的過程大多是受教師本身的教育思維方式決定的,這里各項指標要求也是不可忽略的影響因素。因此,一線數學教育工作者要通過改變自身的教育思維形成數學教育的“新常態”。
(一)教師通過加強學習構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新模式
1.立足學生發展主體性,滿足學生課堂學習的思想需求。學生是小學數學課堂學習的主人,以學生為主體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探究式教學模式,對學生的探究意識的形成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使課堂歸還于學生,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形成與發展,也有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另一種教學模式就是分組合作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溝通意識以及合作意識,讓學生有效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構建良好的數學學習環境,不僅使數學課堂更加活躍、有趣,而且也有益于開發學生的研究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2.構建情景教學模式,體現情境教學模式的新意義。情景教學模式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學習模式,通過情景的建立,能夠引導學生很快地融入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產生學習成就感,實現課堂教學能力培養新目標。
3.強化實踐教學過程,呈現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功能。實踐教學過程是構建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的組成部分,與探究教學模式和情景教學模式不同,后者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雖有所體現,但所存在的作用并沒有最大化體現。在教學模式“新常態”的建設中,應對后者進一步加強,使其作用更為強大,而實踐教學過程,使課堂教學模式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
(二)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結構與內容的新突破
1.深挖結構合理性,發揮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引導作用。教學結構的合理性主要體現在對知識的滲透與引導上,使學生將舊知識與新知識聯系起來,對知識體系的構建有連貫作用。從教學結構角度出發,知識之間的銜接過程能夠對學生思維方式的轉換產生積極影響。
2.探索內容多樣性,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內容的多樣化關鍵在于將課外相關教學知識有效地融入課堂,這是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關鍵途徑。在小學數學教學內容多樣化的發展中,能夠對知識點進行相關聯想,形成對知識點的認知過程,但這種教學過程對學生理解能力的提升具有間接性,而豐富直觀的教學內容則是加強學生理解性思維的關鍵,進而提升學生的想象思維和研究思維,使“常態化”小學數學教學思路得到新的突破。
3.結構內容合理搭配,營造良好的小學數學教學氛圍。教學內容的科學合理搭配,對于學生知識點之間的有效銜接富有引導作用,學生思維的活躍性以及參與的積極性也會得到提高,可以充分體現課堂教學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對此課堂教學發展的方向也會形成創新、可持續化特征,形成發展的“新常態”。
(三)有效開展課程教學輔助活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由于知識的抽象性、復雜性,容易催生學生的學習壓力,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課程輔助活動是指以學生個性、需求為中心,注重學生參與的一種課堂補充教學活動,對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促進思維全面發展、提高教學水平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1.促進知識外延,放慢教學腳步。教育與成長的壓力嚴重阻礙了小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所以應該尊重小學生在成長中的天性。為了促進課程輔助活動的全面開展,教師應從課外知識的拓展入手,用多樣化的知識打破數學抽象理論的乏味。
2.借助活動力量,推動個性教育。除了注重知識向課外的延伸,積極發揮生活、實踐對教學課程開發的輔助作用以外,教師還應該打破教學環境的局限,積極開展學生參與度高、非課程類的課外教學活動,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思維發展的需求。對此,教師還應該引入創新式的教學方法,結合數學教學的目的對課程輔助活動進行計劃、組織和引導。
3.加強小組研究,開展魅力教學。在開展課程輔助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盡可能地豐富活動的內容與形式,加強生生、師生之間的緊密聯系,讓教學活動中融入更多的歡聲笑語。對此,教師可以多開展小組合作的課程輔助活動,在明確活動方向的基礎上,為小組成員布置任務,這既能減輕學生的負擔,也能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
構筑小學數學教育“新常態”,要求教師不斷地學習,讓教師以廣闊的視野來看待數學教學工作,在教育教學的同時,不斷更新數學教學模式。
責任編輯 王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