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田旭東
?
全覆蓋普惠民生 奔小康精準助力
本刊記者?田旭東
補齊農村公共服務短板,讓農村富裕起來、干凈起來、整潔起來、漂亮起來、文明起來,讓農村的未來更加美好——這是廣大農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呼和浩特市回民區“十個全覆蓋”工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014年初,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對“十個全覆蓋”工程的安排部署和相關要求,以呼和浩特市委、政府提出的“率先實現城鄉一體化、率先建成小康社會”為奮斗目標,回民區委、政府把“十個全覆蓋”工程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民心工程和實現中國夢的幸福工程切實抓好抓實。回民區雖僅下轄攸攸板一個鎮,工程的任務不重、難度也不大,但區委、政府自加重擔、自我施壓,大力提高工程的覆蓋標準,除5個行政村外還將全部9個自然村納入工程范圍,覆蓋戶數2751戶,人口7526人。
干部務實,群眾參與,工作扎實,成績斐然——回民區用為民服務的決心與誠意,繪就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美麗畫卷,實現了幸福全覆蓋的美好愿景。
回民區黨委、政府把“十個全覆蓋”工程作為“一把手”工程,調動各方力量,集中各方資源,狠抓工程實施,努力做到少而精、精而細、細而特,探索出了一套符合回民區實際的“十個全覆蓋”之路。
通過“處理好全面覆蓋和特色鮮明、處理好政府主導和依靠群眾、處理好上級投入和本級匹配”三個重要關系,按照“一村一策”的發展思路,實施了“3+3”工作法。第一個“3”是“三個結合”,即把“十個全覆蓋”工程與“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相結合,與自治區萬名干部下鄉駐村“推進‘四個全面’ 加強重點工作落實”相結合,與首府大青山前坡生態保護綜合治理工程和加快推進棚戶區(城中村)改造、城鄉危房(邊死角)改造和基礎設施工程建設三年(2015年至2017年)行動相結合。第二個“3”是根據區情特點,將所有的村莊分為“城區建設型、城鄉共建型、原址改造型”三種類型,按照不同的模式和標準分類實施。
回民區攸攸板鎮轄14個社區,5個行政村(東棚子村、東烏素圖村、毫賴溝村、元山子村、段家窯村),目前3個村(東棚子村、東烏素圖村、元山子村)列入了國開行貸款棚戶區改造項目,實施了整村改造,新建了村民回遷小區,小區內的文化室、衛生室、超市、廣場等公共服務設施均按照城區居民小區的標準配建;其余2個村(毫賴溝村、段家窯村)按照“十個全覆蓋”工程的要求就地改造,其中毫賴溝移民新村已全部建成入住。
清咸豐年間,山西省一戶段氏人家逃荒來到今回民區攸攸板鎮的最北端,并在此挖了一個窯洞居住,由此得名“段家窯”。段家窯村有耕地3029畝,均為旱地,自然條件并不具優勢。
自治區實施“十個全覆蓋”工程以來,該村兩委會班子統一思想認識,緊緊抓住這次有利時機,積極爭取上級黨委、政府對段家窯新農村建設的項目支持、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在實施“十個全覆蓋”過程中,段家窯村并不滿足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現有的生產生活條件,而是更加充分地考慮全村發展的需求和可能,兼顧當前和長遠,加大項目爭取和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大型企業,努力實現農民收入穩定增長,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農民生活富裕和諧,努力為建設新農村提供持續的動力支撐。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段家窯村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村容村貌有了明顯變化,老百姓生活也得到了改善,成為回民區轄區內小有名氣的富裕村,率先在全市實現了自治區提出的“十個全覆蓋”的目標。
不止是段家窯村,在回民區委、政府的努力下,全區的5個行政村和9個自然村主動提高了覆蓋標準,而不是僅僅把目光集中在農牧民居住條件怎么樣、能不能喝口放心水、出行方便不方便、文化生活單調不單調、年齡大了依靠誰等基本公共服務的問題上。
目前,建設村民回遷小區的村基本實現了村民人均一套100平方米左右的樓房、戶均一套50平方米左右的商業店鋪、戶均一輛私家車。除此之外,回民區政府出資8124萬元為3731人繳納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全區所有常住村民的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實現了高標準的全覆蓋;擴大高齡津貼的覆蓋范圍,即使80歲以上的低保戶也能夠享受每月100元的高齡津貼;移民、回遷小區的居民不用掏一分錢水費,水費全部由村集體承擔……
在段家窯村,有30多位村民成了村里的“環衛工人”,每天負責著全村街巷的環境衛生。
“一個月1610元錢,解決了我們閑時的就業問題。”一位村里的“環衛工人”說。
在“十個全覆蓋”工程中,回民區綜合整治人居環境,加強排水、排污、街巷硬化、村莊凈化、亮化、綠化、美化等項目建設。為維護工程改造效果,回民區創新工作方法,提出由回民區環衛局全面接管5個村的環境衛生工作,設置9個環衛站,投入46萬元,配齊配全了環衛垃圾箱等環衛設施。同時,回民區每年投入700余萬元,雇傭355名村民作為“環衛工人”,對農村環境衛生進行日常清掃保潔,達到長效管理的目的。
按照呼和浩特市委、政府的部署,目前回民區5個行政村的“十個全覆蓋”工程已全部完工,下一步重點是要通過抓基層黨建、產業調整、村容村貌、綜合治理等,建立“公共服務社區化、村容村貌城市化、基層黨建科學化、鄉風村俗文明化”的長效管理機制,夯實“十個全覆蓋”的成果,切實提升新農村的管理水平,實現美麗幸福全覆蓋。
一是要抓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圍繞“十個全覆蓋”工程和全區中心工作,繼續實行22名處級領導、57個部門、千名干部下基層幫扶行政村的制度,并將這一機制規范化、長效化,形成聯系服務群眾全覆蓋的網絡體系。
二是要抓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立足村情實際,發揮各村的地域和產業優勢,按照“一村一策”的發展思路,明確產業發展方向,科學制定產業發展規劃,鼓勵各村發展各具特色的優勢主導產業。到自治區成立70周年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由2014年的15808元提高到19128元,爭取在首府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三是要加強和完善村民自治。大力推行村民自治,充分發揮村民的主觀能動性,建立議事機構,規范議事程序,暢通村民利益意愿訴求表達渠道。轉變村級事務管理方式,在教育、文化、體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方面,由政府職能部門按照社區模式進行管理。
截至2015年底,回民區“十個全覆蓋”工程累計投資14.08億元,其中,上級財政投入資金約2.34億元,區財政配套資金4.78億元,貸款、收儲代建和自籌資金6.96億元(國開行貸款4.46億元,收儲代建資金0.8億元,自籌資金1.7億元),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在全市乃至全自治區獨占鰲頭。2016年,回民區承諾,將繼續完善“十個全覆蓋”工程,并按照自治區和呼和浩特市加強重點工作落實的工作安排,重點促進農村產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變“輸血”為“造血”。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共享發展的理念,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個全覆蓋”工程的強力推進,加快了城市基礎設施向農區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區拓展、城市文明向農區輻射的步伐。在區委、政府的有力領導下,回民區正一步步向著率先完成“十個全覆蓋”工程的目標邁進,并朝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共同富裕的方向闊步前行。
責任編輯:王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