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田旭東
?
創新引領 政策助攻 企業射門——四子王旗產業發展二三例
本刊記者?田旭東
四子王旗,神舟飛船“回家”的地方,國家級扶貧重點旗縣。自治區黨委王君書記聯系四子王旗扶貧開發工作以來,在自治區黨委和烏蘭察布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旗委、政府牢牢把握“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總要求,創新工作思路,破解發展難題,凝心聚力實干,奮發有為爭先,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上大步邁進,改變了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狀況,產業發展取得了重大突破。
“我們公司研發的彩色馬鈴薯又大豐收了!”剛走進位于四子王旗東八號鄉的內蒙古中加農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我就聽到了這個好消息。彩色馬鈴薯營養價值是普通馬鈴薯的2-3倍,維生素B、維生素C的含量是蘋果的6-10倍。甫一上市,這種馬鈴薯便站穩區內市場,并遠銷北京、上海、深圳等地。
行走在該公司的核心建設區,眼前的一切告訴我,如今的農業已經不再是傳統的“面朝黃土背朝天”模式。內蒙古中加農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馬鈴薯品種研發、種薯脫毒、繁育生產、大田種植、倉儲物流的馬鈴薯種薯生產企業,這里的一切都充滿著奇幻色彩:
監控室里的大屏幕顯示著所有種薯的“體溫”,一旦“發燒”或溫度過低,就要啟動控制設備來調節;組培間里的空氣、水都是經過高標準凈化的,室內全年的溫度恒定在22-24℃;配有自動感應器的操作間就連窗簾的開關都已嚴格設定好了;原原種庫里,一顆顆大小相近、形狀相似的“小精靈”嬌羞地靜臥在2-4℃的環境中。
公司的總經理秦國華介紹,公司始終以科技創新為導向,每一環節都秉承精細化管理。以看似簡單的裝卸環節為例,公司從荷蘭引進了一套價值200萬元的設備,就是為了避免人工裝卸時產生感染。公司還與加拿大農業部列橋研究中心、內蒙古農業大學、烏蘭察布職業學院等十多個科研教學單位長期合作,合作技術團隊40余人,其中博士生導師4人、博士生8人,構建了產學研一體化體系,主持研究十多個科研項目,建成了較為完善的馬鈴薯種資研究資源庫。
公司的發展壯大每一步都離不開四子王旗旗委、政府的政策支持。中加公司堅持“以農為本,科學發展”的戰略思想,以服務“三農”為根本宗旨,采取“公司+基地+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訂單種植”等多種方式帶動農民生產,并在選種、種植、收獲、銷售等各個環節為農戶提供周到的服務。通過優質種薯的提供和產業鏈帶動,為當地提供了300余人的長期就業崗位,通過產業扶貧輻射帶動20000余名農民走上了增收致富之路。如今的中加公司已經成為內蒙古重點龍頭扶貧企業。
目前,公司的種資庫里存放著200-300個品種的種子,而這些種子不僅是公司最大的財富,更是公司未來發展的希望。公司主要負責人介紹,國內麥當勞、肯德基的薯條、樂事的薯片所用的馬鈴薯,種薯都來自中加公司。下一步公司將建成本地區最大、水準最高、設施最完善的產學研基地,努力把馬鈴薯打造成地域特色的一張名片,帶動當地馬鈴薯經營產業鏈向高效集約的產業化方向發展,并將抓住“一帶一路”戰略的機遇,做大做強,走向世界!
“澳大利亞飛來的‘移民羊’在哪兒?”走進杜蒙肉羊產業科技園,我迫不及待地要看看包機進口的純種杜泊羊的真容。2014年5月,園區的核心企業內蒙古賽諾草原羊業有限公司作為澳大利亞杜泊羊協會唯一的海外會員,以2500萬元巨資從澳大利亞引進千余只杜泊種羊。這是中國企業第一次單獨包機引進國際優良品種。
在四子王旗,傳統的肉羊養殖業正在發生一場變革!一場以核心企業為引領的生產方式的變革!
內蒙古賽諾草原羊業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生態草原畜牧業的研究與開發、肉羊優良品種的選育和繁育技術產業化推廣的企業。在四子王旗旗委、政府的支持下,經過10多年的探索和總結,公司成功建立了“生態型高效草原畜牧業經營模式”。該模式的推廣旨在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的同時,有效減輕了草場的負荷,能夠切實保護草原生態的可持續性。
賽諾公司通過自主研發,與中國工程院、內蒙古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進行產學研合作,率先突破了胚胎移植、人工授精等技術在種養繁育科技中的應用,將本地蒙古羊與原產于南非、有“鉆石級肉羊”之稱的杜泊羊雜交形成新品種——杜蒙羊,這種羊有蒙古羊肉質肥厚、口感香嫩的特點,兼有杜泊羊生長發育快、酮體質量好的特點。如今,杜蒙羊在四子王旗已經形成年產30萬只的規模,每生產一只杜蒙羊可以幫助牧民增收200元以上,杜蒙羊的二元雜交配套系已在全國范圍內應用推廣。
賽諾公司項目總監陳大勇介紹,企業的肉羊繁育產業化技術已大規模推廣實施,2011年公司生產的杜蒙雜交肉羊通過了中國質量認證中心有機羊認證,成為西貝餐飲、東來順、大董烤鴨等國內高檔餐廳的專供羊肉,成功在北京、天津、香港銷售,并走出國門,登陸沙特、約旦等國。將杜蒙羊打造成肉羊業的領頭羊,讓全國消費者享受到物美價廉的健康羊已經成為四子王旗現代畜牧企業的責任。
依托高新科技,賽諾公司采取“政府扶持、企業主導、牧戶合作”的生產經營方式已經在四子王旗南部草畜平衡區21個嘎查全面推廣,目前直接參與杜蒙肉羊雜交改良的牧戶多達2000多戶。四子王旗人民政府旗長趙利國說,如今,以賽諾公司為龍頭的新型農畜企業不僅引領著全旗現代畜牧業的發展方向,更成為了加快四子王旗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和重要著力點。
被譽為“吉祥草原,神州家園”的四子王旗自古就是游牧民族生產生活的地方,這里留下了數不勝數的手工產品和獨具風格的手工技藝。根據國務院、自治區有關創業帶動就業的精神,緊緊圍繞“旅游名鎮”戰略思想,依托寶貴民族文化資源,四子王旗旗委、政府做出了大膽的嘗試:建設民族文化創業園,發揚民族文化,并充分發揮創業園區吸納創業帶動就業的功能。
2015年3月31日,四子王旗哈撒爾廣場東街民族文化創業園舉行了隆重的開園儀式。該園由旗就業局牽頭,相關單位和社會團體配合。在這里,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進城農牧民、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復轉軍人等詮釋著對民族文化的理解,盡情彰顯了他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激情和對美好未來的無限向往。
四子王旗旗委宣傳部長班秀萍說,“夏季是四子王旗的旅游旺季,這里經營四子王部落傳統手工藝品的店鋪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駐足觀賞”。逐家探訪,蒙古刀、火鐮、駝具、餐具、銀器、首飾、服飾、奶制品,仿佛帶人們暢游了神秘而遼闊的杜爾伯特草原,再現了游牧民族先民們在草原上生活的日常情景與音容笑貌,展示了濃郁獨特的民俗風情與草原文化的魅力。
在采訪中,一位淳樸的蒙古族小伙兒向記者講述,是好政策讓他實現了創業夢。今年29歲的小伙子名叫那日蘇,畢業于呼和浩特民族學院美術系皮雕班,畢業后一直想開一家屬于自己的皮雕民族工藝品店,但由于受資金的限制加上沒有經驗,加上對市場走向和經營理念的準確把握不準,自己的夢想一度被擱置。
“旗就業局對我進行了免費創業培訓,還給我們每戶提供8萬元小額擔保貸款。按理我的店鋪房租、取暖費每年加起來要3萬元,而事實上我們每年只掏5000元,其余全由政府負擔。每次去外地參加比賽政府報銷往返路費;政府還負責網上銷售,所以我做的皮雕銷路一點兒也不愁,我只需潛心創作就夠了。政府扶我上了馬又送了一程!”2015年5月,那日蘇抱著自己的皮雕作品赴深圳參加了文博會,受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參觀者的喜愛。
趙旗長對記者講,文化創業園建立的另一個重大意義就是讓商戶“抱團取暖”,使民族文化產業形成規模,將集聚效應轉化為經濟效應。如今,全旗從事民族文化的商戶有200多家,創業園計劃到2017年底園區完全建成時能夠容納100家商戶并帶動1200人就業,力爭把該創業園打造成為內蒙古中部地區民族文化手工藝制作的集散基地。該創業園在充分發揮民族文化手工藝的基礎上,通過以點帶面示范作用,逐步形成以文化產業促進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的良好就業格局,為打造祖國北疆文化繁榮風景線作出自己的貢獻。
近年來,四子王旗旗委、政府轉變執政理念,發揮政策優勢,加大產業扶持力度,堅持把創新工作擺在突出位置來抓,樹立大科技、大產業思路,順應形勢任務發展變化,尊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大力推進思想解放,不斷更新發展觀念,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發展境界……
創新引領、政策助攻、企業射門,這是四子王旗旗委、政府的不懈探索,各方齊心協力播撒的種子一定能在古老而神奇的杜爾伯特大地上取得豐碩的收獲!
責任編輯:劉秉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