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冰漪
?
突破瓶頸走進跨境電商新時代——跨境電商現狀與趨勢綜述
文/本刊記者李冰漪

資深“海淘族”小吳每天平均要花上兩個鐘頭在各大購物網站上瀏覽,“有過海淘經歷的人都遇到過各種問題。購物時間很長,從下單到收到貨物有時要超過一個月,還有高昂的國際快遞費,沒有商檢環節,商品質量無法保障……”
但很快小吳就發現了寧波保稅區跨境進口電商服務平臺在速度和價格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以一罐奶粉為例,海外直郵運費需要約50元,而批量海運每罐成本大約只需10元;消費者下單后,貨物直接從保稅區發出,只需2~3天;且貨物在保稅區出入境都有海關、檢驗檢疫等部門嚴格監管,確保100%是海外正品。“最關鍵的是快——第二天就收到貨了,感覺太好了!”
事實上,消費者購物的美好體驗與保稅區跨境電商服務的不斷完善是分不開的。“在試點中,我們每一項措施的推進,都是為了進一步提升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和幫助入駐企業擴大規模。”寧波保稅區市場發展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2016年1 月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同意寧波等12個城市獲批成為第二批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這就會為消費者帶來更便利、更實惠的購物體驗,而跨境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型的國際貿易發展方式,正逐漸成為新常態下穩外貿增長、促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新引擎。
2015年,跨境電商異軍突起,據商務部數據統計顯示,中國各類跨境平臺企業已超過5000家,通過平臺開展跨境電子商務的外貿企業也超過20萬家。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廣大消費者不難發現2015年的跨境電商發展得非常迅速,消費者切身體會比較深的恐怕當屬2015年中那幾場熱火朝天的電商大戰了,而與往年電商大戰最明顯不同的是,2015年跨境電商所占戲份更重,除了“11.11”“12.12”中的跨境板塊,更是單獨推出了專屬跨境電商的狂歡節“黑五”。
聚美優品高級副總裁劉惠璞表示,2014年跨境電商是在進行造勢運動,是以海外直郵為主以及進行一些大宗商品的跨境。然而,這根本沒有滿足中國用戶。2015年是跨境元年,大家開始把中國用戶在海外關注的一些產品重新拿回國內進行銷售,但是,這一年主要工作只是停留在搬運和跨境這個流程政策摸底過程中,可以說是簡單粗暴的速度戰。
上海蟻城首席運營官鐘偉國認為,過去跨境電商企業很少,所以沒有形成相應的市場規模,包括整個市場氛圍也沒有營造起來。但是現在,在出臺的跨境電商政策前提下,無論是大型跨境平臺,還是獨立商城平臺,都已經達到一定數量規模,可以營造出競爭的氛圍和舞臺。因此,2015年的“黑五”已經進入到自身發展的“第一階段”的末尾,而2016年也即將進入“第二階段”,這意味著屆時會有更多的企業加入這個競爭舞臺。
根據IT桔子給出的一份融資報告顯示,2015年僅對外公開融資信息的就有34家跨境電商企業,其中,有20家完成了A輪及以上融資。除了創業公司之外,2015年,京東上線全球購與天貓國際、聚美極速免稅店形成了跨境電商的巨頭矩陣。與此同時,網易、順豐等老牌互聯網公司也紛紛涉足其中。
不同于此前對O2O的態度,網易、京東等雖然姍姍來遲,但均投入了大量的內部資源及精力在跨境業務之中。不久前京東CEO劉強東在其年會上首次公布了京東全球購營業數據,并甩出“2016年,全球購的增速有望超過600%”的目標。
作為消費者,在跨境電商井噴發展的2015年,消費習慣經歷了從朋友圈的個人代購向跨境電商轉變的過程。盡管各家跨境電商的切入點均不相同,但無論專注日式零食的買手式跨境電商,還是專注于給國外各大官網導流的平臺式跨境電商,仍在效仿幾年前電商、團購的價格戰模式,吸引用戶,以求擴大自己的市場占有率。
在大多數人看來,電商想要快速形成購物規模,無非就是打“價格戰”、大幅度地推出促銷紅利,至于在哪個平臺購物,是消費者自主選擇的。從目前而言,電商平臺活動幅度越大、讓利越多,口碑越好,消費者可能選擇的機會越大。所以,目前很多跨境電商平臺大多采用無止境的“燒錢”模式去培養用戶。
電商購物燒錢的必要性必須依托在用戶有需求的基礎上。沒有這個潛在需求,刻意去制造偽需求,平臺就算燒再多的錢,最終也不能形成規模級的電商平臺。京東CEO劉強東曾表示,讓利時代即將結束,如果一味地讓利,受損的依然是消費者,商家會選擇更加低廉的原材料,生產出來的商品也更加廉價,而最終流到消費者手中,既降低了成本,也降低了產品質量。
跨境電商培養用戶習慣,與傳統電商行業存在很大區別。之所以選擇跨境購,是因為人們對國外品牌產品的認可度以及自身足以支配的消費能力,搶購奶粉就是剛性需求,最先產生的是代購,然后緊接著是跨境電商平臺來滿足人們的海外購物的迫切愿望。與傳統電商不同之處,消費者選擇國外的化妝品,大多也只會選擇認可的品牌;因此建立在品牌基礎上的購物需求不會像傳統電商那樣盲目,跨境電商消費人群在筆者看來更加理性。所以,在這一批消費者中去培養用戶購物習慣,最終讓用戶在良性的購物環境中認可自己的平臺,這才是至關重要的。
從終端消費的角度上移至上游供應鏈角度來看,前兩年許多跨境電商平臺依靠的是海外買手、海外直郵,然而事實上,這種小規模的跨境零售或者說是B2C模式并不能撐起跨境電商產業,而與此相對應的跨境B2B模式其實才是跨境電商的主力軍。
從規模體量角度來看,跨境電商占外貿進出口的比重大約是17%,其中90%都是B2B模式,跨境零售部分只占外貿進出口的3%左右。2015年上半年,中國跨境電子商務交易總額已經突破2萬億元。商務部預測,2016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貿易額將達6.5萬億元,未來幾年跨境電商占中國進出口貿易比例將會提高到20%。
有分析人士指出,從跨境B2B模式自身的優勢上看,在C端阻礙跨境電商發展的最大因素是買家對假貨的忌憚,相比之下,B2B模式在防止假貨上具有天生的優勢。因為對于B2C中的個體買家而言,進口貨物真假難辨,假貨的維權也比較困難麻煩,有的消費者甚至因為維權麻煩就放棄維權。但如果是B2B,國內B端企業要求具備一定的真假檢驗能力,同時個體消費者的維權也相對容易許多。
易觀智庫研究總監曹培坤指出,2015年跨境電商B2B迎來創新階段,網購平臺逐漸增加,眾多的采購廠商也加入進來,它們可以玩各種供應鏈金融,可以玩自己的倉儲物流,甚至可以玩終端服務等增值服務來豐富自己的應用模式,工業巨頭也會加速進入。
與傳統電商一樣,物流問題也成為跨境電商平臺的一個瓶頸,如物流配送時間較長,有的跨境電商平臺發貨慢則需要1~2個月時間,最快的也要1~2個星期。所以目前大多數跨境電商平臺如洋碼頭、考拉海購、蜜芽等大多采用自建保稅倉,自建物流的方式,這種方式也很好地規避了物流配送問題,然而成本也相當高的。
盡管如此,跨境電商目前依然被普遍看好,依托于跨境電商平臺,國人不用出門,直接在網上即可買到自己需要的國外品牌,節省了時間,也省去了不少費用。相信將來,跨境購物會不斷撼動傳統電商購物平臺,并持續占據電商購物的份額,跨境電商也必將出現幾家自己的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