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興市第四高級中學 闕小平
文言文詞句章三位一體復習法
——以《桃花源記》為例
江蘇省泰興市第四高級中學 闕小平
針對文言文的復習過程,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思考,按照專項的形式或者是按照篇章的形式。按照專項進行復習能夠體現系統化和線條化,但由于戰線太長,不能夠做到融會貫通,按照篇章進行復習可以做到知識塊狀化,但是這種復習針對性不強,容易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熱情,達不到應有的復習效果。如何幫助學生在復習文言文的過程中,加強復習的實效性,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主要關鍵點在于要使得學生溫故知新,加深理解與感悟。所以目前一般的文言文的復習都采用按篇章進行、條塊結合的方式來進行,通過“詞義、句意和文意”來實現三位一體的復習指導。
“詞義、句意和文意三位一體”的復習方法,教師在指導過程中要兼顧到以下幾個方面:通過對詞義的梳理來達到對句意的準確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來把握文章的內容和主旨,反過來通過理解了文章的理解感悟又可以促進對詞句的理解。通過這種螺旋式上升的理解過程,達到一種復習的效果。
2.1 文章的選定
《桃花源記》是一篇比較經典的文言文,一些文言知識在本文中都有涉及,選擇該篇文章可以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有利于把思路傳遞給復習其他篇章;另外該文章的文字優美、思想內涵深刻對學生思想認識的提升有幫助作用,可以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
2.2 課堂復習
2.2.1 詞義的掌握和分類
在該文中涉及到“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比較多,復習的第一個環節就是要確定哪些詞具有這種代表性。在本文中“古今異義”的詞有鮮美、妻子、絕境、無論、交通,“一詞多義”的詞有儼然、豁然開朗,“通假字”的字有要(便要還家)等。通過對這些詞的理解,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建立一種清晰的“類”的概念,形成對詞的深度理解。
在對詞的理解上不能死記硬背,要準確理解,以“無論魏晉”中的“無論”為例,有個別學生可能會把它理解為“不論”,其實在本文中是“更不用說”的意思。所以在復習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文本出發,對詞意進行準確的理解。在理解過程中要循序漸進的進行引導,從源中人何時“來此絕境”的原因說起,那就是要“避秦時亂”,而中國歷史朝代更替的順序為由秦及漢,而后至魏晉,所以這就很好理解“無論”的含義了。經過這么引導,學生發現桃花源中的人在秦朝的時候即“來此絕境”“不復出焉”,自然就不可能知道漢代之事,那就“更不用說”魏晉的情況了。
2.2.2 理解重點詞語,加深文意理解
本環節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以此來實現詞、句、章三位一體的復習指導。詞在文言文中多是以單音節的形式出現的,一般要從漢字的構造上來理解詞義對文意的意義。文中“太守即遣人隨其往”的“即”字體現了太守尋找桃花源的急迫性,但為什么這么急迫則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來深入的思考。這個“即”字說明了太守他對這個地方很有興趣,想急切的尋找到桃花源。而“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中的“欣然”也說明了劉子驥也很想去找到桃花源,滿懷欣喜的去探尋。了解了這兩個詞在文中的含義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把“即”和“欣然”聯系起來進行考慮,找尋出作者陶淵明這么寫的深層次含義。這樣的思考已經超出了學生學習的認知能力,經過教師引導可以激發他們的興趣和期待。
“漁人”代表的是普通老百姓,“劉子驥”代表的是衣食無憂的中產階級,“太守”代表的是廟堂之上的政府,這三個階層都在關注“桃花源”,說明了一個什么問題呢?經過教師這么引導和提示,學生可以明確一個答案,那就是桃花源這么一個理想的社會有著非常廣泛的社會基礎,不論是哪個階層的人們都希望過這種美好的生活,進而折射出人們對目前現實生活的不滿。經過這么以分析,學生就可以進一步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內涵。
2.2.3 延伸思考和鞏固
經過前面的學習和思考,教師可以有針對性的提出問題,讓學生來延伸思考,鞏固所學的知識。那么問題來了:《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場景和一般的神話傳說有什么不同呢?一般的神話傳說專注于描寫仙境中的長生不老和金銀珠寶等內容,借此說明人的貪婪,而《桃花源記》中則僅僅寫了一片農耕繁忙的景象,沒有涉及到長生不老和財寶,這個情況就貼近于生活,說明了人們對理想社會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這也延伸出了一個專有名詞“世外桃源”,桃花源成了中國人向往的一個地方,根植于我們的精神世界中,所以陶淵明的品格和《桃花源記》對后世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那就是不論什么社會和階層,都要為民眾創造一個和諧安寧的理想社會,這也是所有人的一個追求。
詞句章三位一體的方法在文言文的復習過程中,可以做到條塊結合,融會貫通,讓學生通過一篇文章的復習和學習來體會到一個良好的復習方法和深刻認識。本文選取的《桃花源記》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篇文言文,通過一些關鍵詞和語句,把文章的全部精髓進行了有效串聯,從而達到了基礎牢固、方法全面、效果顯著的目的,對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