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平岡小學 姜 艷
文本解讀,語文教學的求真之旅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解讀中出現的問題與對策
江蘇省常州市平岡小學 姜 艷
文本解讀對于有效教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文本閱讀能夠反映一名語文教師本身的文學功底與基本素養。如果教師的文本解讀存在錯誤,課堂教學效率是難以提高的,這樣也勢必科學正確地引領學生。孫雙金是十分著名的特級教師,他在其著作《教師要做文本和學生的知音》中強調:“語文課要想取得效率,最為關鍵的第一步就是解讀文本”。就語文教師而言,提升自身的內功,回歸語文,對文本正確到位地把握是非常關鍵的“鐵門檻”。
我們所研究的文本解讀,實際上具體指教師課前對文本的一種靜態解讀,實際上為教師通過披文入情這種方式,和作品、作者中的社會生活,也就是描述的人、景、事、物之間展開對話,能夠以《語文課程標準》為指導,解讀文本蘊含的思想、文本的語言、成文法則等這樣的過程。教師只有對課前的“靜態文本解讀”做到精確的保證,才能在充滿動態性的課堂教學中,使得文本承載的“文、道、質”達到同構共生,進而深入學生的內心。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語文作為一種十分關鍵的交際工具,在人類文化的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語文課程有一個十分突出的特點即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語文課程是九年義務教育中的一門重要課程,一定要面向所有的學生,使學生具備一定的語文素養。”簡而言之,閱讀教學在目標取向方面需要著眼于對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與閱讀方法進行培養,使得學生可以借助于閱讀增進對世界的認知,進而能夠創新改造這個世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這實際上為從宏觀層面關于文本解讀應該確定的目標取向的認知。在微觀處理所有課文方面,要以《小語課程標準》為指導,在解讀每一文本過程中完成宏觀目標的落實,進而保證形成的三維目標具體、科學、切合學生的實際。
教師應當按照什么樣的程序進行“靜態文本解讀”?這一問題可以說不同的人持不同的觀點。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實踐經驗,認為先“深入”,后“巧出”是文本解讀的最高層次。文本解讀是一個深入巧出的過程,既要深入地理解與感悟,又要“出得”自然通透。在教學中,并不是以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有多深,就把多深的理解和感受統統同“灌”給學生,而是要結合學生的體驗與感悟能力,滲透引導。
1.“深入”
所謂“深入”,就是要入乎其內,老師能夠將教材越讀越“厚”,可以多元化進行解讀,能夠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即學生、普通讀者、教師的立場解讀教材,通過語言領會情境境,通過詞語品味語言,通過意境領悟感情,由情品味,能夠對文學作品蘊含的魅力與神韻充分把握。竇桂梅、孫雙金等許多名師都很重視而且善于深入地解讀文本,如竇老師對《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的解讀(參見《小學語文教師》2009年第3期P4—8《我這樣細讀文本》一文),孫老師對《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的解讀(參見《江蘇教育?小學教學》2009年第3期P9—10《橫看成嶺側成峰》一文)都真正做到了“力透紙背”,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2.“巧出”
所謂“巧出”,就是在吃透文本的基礎上,教師必須依《小語課程標準》為指導,設定閱讀教學的總體目標,不同年段的目標以及不同單元的具體目標,確定單元重點,對文本展開再次解讀,找準字、段、詞、句、篇訓練的內容、難點與重點,結合學生的現實情況、文本具有的特點還有年段目標、《課標》總目標,在相關的文本中的編寫意圖,盡可能拉近文本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保證三維目標切實可行,并能夠精彩預設教學手段、重難點、教學采用的方法。沈大安闡述:“對文本解讀,教師可能非常深刻而且獨到,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們面對的對象是6歲至12歲的兒童。深入淺出是小學教學最為難能可貴的地方,這樣才能夠貼近兒童的實際認知水平,充滿童趣與童真。”
還是舉《槐鄉五月》一課為例,教師在解讀這一文本時,應先憑借自己對槐花的了解,走進文本,充分感受到“花美人更美”的自然之美,并充分感受到文章如詩般的語言和對稱押韻的節奏美。全文首先描繪了槐花的多、白、香,讓人沉浸在槐鄉這夢幻般的世界里。接下來,作者又用大量筆墨描繪了槐鄉孩子的槐花樂。孩子的率真純樸、槐花世界的神奇,人在盡情享受自然之樂的境界吸引著每一個讀者。最后,文章用一句話總結了全文的內容。文中無論是寫花還是寫人,用詞都值得細細涵詠。如“整個槐鄉都浸在香海中了”的“浸”字,“他呀,準會被香氣熏醉了”的“醉”字,“她們飄到哪里,哪里就會有一陣清香”中的“飄”字。此刻,教師以《小語課程標準》為指導,確定閱讀教學的總目標,以及不同的年段的具體目標,單元重點,單元目標、對文本展開再次解讀,進一步在把握文本的認識價值和發展語言的價值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切實可行的三維目標:(1)能感受槐花的“多、白、香”的美麗;(2)能感受槐花帶給槐鄉孩子的快樂;(3)能體會“浸”“醉”“飄”等字詞的含義,并能引用文中的內容將“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五月是槐鄉孩子的季節”說具體,并體會文章分總結構的寫作方法。基于這樣對文本的準確解讀,學生的閱讀體驗一定能逐漸提升,語言發展也具有了生長點。
教師對文本的解讀,一邊是利用自身的文化積累和已有參考資料對文本進行深層解讀;一邊卻是在構思閱讀教學的合理設計——如何將自己對文本的解讀更好地教給學生們。當我們語文教師將整個身心投入其中去的時候,那將是對語文教育的一種最好的體認。解讀文本,對于語文教師來說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對于閱讀教學來說也是非常關鍵的第一步。讓我們在語文教學求真之旅中,邁出更堅實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