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亞平
踐行“三嚴三實”,嚴以用權是核心。黨員領導干部只有堅持用權為民,按規則、按制度行使權力,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權、不以權謀私,才能正確樹立權力觀,才能順利過好權力關。
打牢嚴以用權的基礎,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保持清醒的認識,作出明晰的辨別。
第一,明辨權與力。“權”字的本義是秤砣,是稱重裝置的樞機和關鍵,具有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現實生活中,權力是個常用詞匯,權與力密不可分,有了權就有了力,就可以用主觀意志影響客觀環境,就可以改變很多事物的發展軌跡和結果。黨員領導干部是我們黨為民執政的具體執行者,手中或多或少都掌握著公權,應該準確把握權與力的關系。
要認清權自何來、力從哪借。中國共產黨執政,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黨員領導干部手中的權力,根本上是人民賦予的,因掌握權力而擁有的力量,本質上也由人民群眾所賦予。黨員領導干部手中的權力,追根溯源是人民群眾讓渡的;黨員領導干部擁有的力量,歸根到底是借自組織、借自人民群眾的。有的黨員領導干部手中一旦有權,就會忘乎所以,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當成自己獨有的權力,把人民賦予的力量當成自身天然的稟賦,高估自己的能量,自我膨脹,無視群眾。
權力在手,用在何處?權力是把雙刃劍,為民則利,為己則害;權力若水,濫行則溺;權力如火,擅用則焚。究竟是用手中的權力造福群眾,還是害人害己,取決于黨員領導干部對權力屬性的認識、對用權方向的把握。黨員領導干部不能正確約束和使用權力,權力很容易變成破壞性力量。而對政治生態的敗壞,就是因為權力跑偏了方向。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既是做人的要求,更是用權的導向。
第二,明辨權與位。我們國家有“官本位”的傳統,位高者權重,人微者言輕,這說明權與位密不可分。作為黨員領導干部,不能熱衷于追逐名位、地位、官位,但一定要珍視崗位,要用得好權、對得起位。
首先不能在位不為。不能在其位不行其權、不謀其政。有的基層群眾說,“不怕你多吃多占,就怕你啥活兒不干”,反映了人民群眾對尸位素餐的不滿。“四風”中的享樂主義,也包含占著位置不干事、拈輕怕重不作為的意思。現在,有的黨員領導干部以怕出事為由,不愿干事,不敢干事,推遲該作的決策,擱置該上的項目,回避該解決的矛盾,就是不作為的表現。
其次不能濫用職權。這樣做的人常常是以權謀私,濫用權力。國家發改委副司級干部魏鵬遠家中藏有2億元現金,北戴河供水公司經理、副處級干部馬超群聚斂上億元現金、37公斤黃金、68套房產,不少股級干部和村干部涉貪金額也動不動就上億元,群眾稱這種現象為“小官巨貪”。所以要重視這類權力越位和權力失控問題,不論權大權小,一律不可濫用。
第三,明辨權與利。傳統觀念中,權與利是一致的,升官與發財是一體的。古人說,“千里做官,只為吃穿”;現代也有人講,“當官不發財,請我都不來”。這些階級社會遺留下來的舊式權利觀念,到現在仍有一定的市場。習近平總書記數次強調,“當官就別想發財,發財就別想當官”,對所有擺不正權與利關系的黨員領導干部,提出了明確告誡,劃定了一條紅線。
公利不可不謀。我們黨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謀的都是公利,沒有自身的特殊利益。作為黨員領導干部,更應該踐行宗旨,用手中的權力增進人民群眾的福祉。公權力姓“公”,掌握公權力的人,就是要培育天下為公的情懷,用公平公正公開的態度,履公職、謀公益、辦公事,就是要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非如此,就對不住我們掌握的公共權力和公共資源。
私利不可不戒。公權很容易被私用,大公無私是一個基本的要求,也是一個很高的要求。黨員領導干部在行使權力的時候一定要做到公私分明,要學習古代官員“滅官燭看家書”的自覺。有的人把市場經濟等價交換原則引入政治生活,把手中的權力兌現成自己的利益,或在位時用權力向他人輸送利益,退職后從他人處獲取回報,把權力轉換成了期權。私利對公權的侵蝕,需要時時事事保持警惕。
第四,明辨權與能。領導干部一般都是經過實踐檢驗和層層選拔最終脫穎而出的,所以,基本可以說是“上位無庸才”。但也不是只要處在了某個職位上,掌握了某種職權,就會自動獲得相應的能力。胡耀邦同志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后講過,“我個人職務的提升,并不意味著能力水平一下子就提高多少,我自己知道,今天的胡耀邦還是昨天的胡耀邦。”這話體現出了謙虛和謹慎。
要追求權能匹配。古人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如果才不配位,后果同樣危險。毛澤東同志1939年就指出過革命隊伍中存在“本領恐慌”。習近平總書記在 2013年重申了這個概念,要求“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干部,都要有本領不夠的危機感,都要努力增強本領,都要一刻不停地增強本領”。“能力不足”作為“四大危險”之一,被寫進了黨的十八大報告。黨員領導干部要想正確行使權力、有效行使權力,一定要樹立“能力本位”的觀念,把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質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要爭取權盡其能。“三嚴三實”專題教育要求黨員領導干部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任何崗位上的黨員領導干部,都需要提升謀事的能力、創業的能力。要注重提升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的本領,能夠在困難大、群眾意見多、工作基礎差的地方打開局面;要注重培養和發揮真抓實干、開拓創新的能力,勇于化解矛盾,善于解決問題,用手中的權力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實績。
第五,明辨權與責。權力與責任是相輔相成的。有權必有責,權責必相符。只講權力不講責任就容易演變為特權,會導致權力的濫用。黨員領導干部手中握有權力,要看到權力背后對應的責任。人民賦予我們權力,我們一定要向人民群眾負責;組織安排我們職務,我們一定要向組織負責;歷史選擇我們施政,我們一定要向歷史負責,牢固樹立使命意識,始終把責任記在心里,扛在肩頭。
面對逐步提升的領導職務,黨員領導干部要始終抱有“能力不配崗位”的擔憂,不放松學習,不懈怠實踐,不放棄各種向他人請教的機會,力爭最大限度地減少素質、能力與崗位、職責的不匹配。
面對不同崗位的權力,黨員領導干部要能夠時時提醒自己,工作上不要越權辦事,生活上不要以權謀私。要敬畏權力,慎用權力,對得起手中的權力。通過“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不斷反省自身、找到差距,特別是對隱形權力所帶來的隱形利益警覺不夠、警惕不足,形成的一些或大或小的特權行為,應該在這次學習教育和今后的實際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總之,黨員領導干部嚴以用權,是嚴以修身、嚴以律己的綜合體現。黨員領導干部一定要按照“三嚴三實”的要求,堅持為民服務正確用權、提升素質科學用權、依法依規審慎用權,努力做到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和不出事,正確運用手中的權力,履好職、盡好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