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杰
“十三五”時期,我區聚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著眼于我國未來5年乃至更長遠的發展,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立足區情,努力在經濟總量上臺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結構、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就要在補齊發展短板,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尋求支撐經濟發展的動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經濟發展的著力點上下功夫。
“十三五”時期,我區聚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著眼于我國未來5年乃至更長遠的發展,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立足區情,努力在經濟總量上臺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結構、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為此,“十三五”時期內蒙古經濟發展要重點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補短板,確保內蒙古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在于“全面”二字,小康社會是不讓一個人掉隊的小康社會。內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牧區,尤其是老少邊窮地區。這些地區應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分地施策的原則,根據各地區自然資源、生產條件和產業基礎情況,遵循市場規律,發揮比較優勢,培育地方龍頭企業,使當地農牧民擁有獲得穩定增收致富的項目。此外,還應大力挖掘旅游資源,培育特色生態農牧業,發展鄉村、牧區、生態、休閑旅游,使其成為農牧民增收的重要來源。目前,內蒙古農村牧區實施了“十個全覆蓋”工程,這為內蒙古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但是,我們還需要繼續抓住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薄弱環節和短板,持續發力,攻堅克難,努力實現建成小康社會的全面突破。
二是促轉型,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十三五”時期,在新常態的發展大邏輯下,要求我們改變追求GDP增速的思維定勢,擺脫單純擴規模、提速度、拼資源的路徑依賴。新常態是包括經濟增長速度、發展方式、經濟結構、發展動力等方面的深刻轉變,決不能把新常態僅僅看作速度狀態,簡單地理解為經濟下行。它的目標是既使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又要邁向中高端水平,實現經濟發展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推動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如果只是調低增速,這不是新常態;只有放緩沒有提升,這也不是新常態。“十三五”時期要使內蒙古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內,在經濟運行的上下限之間正常波動。
新常態下,發展仍然是第一要務,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化解各種矛盾和風險,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根本還是要靠發展,發展必須要有合理的增長速度。所以,“十三五”時期,我區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努力保持調結構與穩增長之間的平衡,在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前提下,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切莫讓增長速度跌出合理區間。內蒙古地域遼闊、資源富集、文化深厚,向北開放區位優勢明顯,經濟發展具有強大的韌性和潛力,發展空間較大。我們應主動引領新常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全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改造提升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益的傳統產業是今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對傳統產業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進行改造提升,實現在線化、數據化、智能化,進一步挖掘傳統產業潛力,獲得巨大增長效應。此外,還應持續化解過剩產能,淘汰低效落后的企業,倒逼企業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綠色經濟,為節能環保產業帶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三是找亮點,尋求支撐內蒙古中長期經濟發展的重大突破和創新。目前,中國新的經濟增長點正在不斷涌現,但是大多都沒有成氣候、體量較小,新的經濟增長動力還不足以彌補傳統經濟增長動力缺失的部分。當前,內蒙古也正處于尋找新的經濟增長動力的轉換階段,從傳統的投資拉動轉向投資和消費協同拉動,經濟增長動力正在從高污染、高耗能行業轉向高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據自治區發改委的資料顯示,2015年上半年內蒙古高新技術、有色、裝備制造和農畜產品加工業實現較快增長,這幾個行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7.3%,比上年同期提高12.6個百分點;能源和化學工業增長放緩,這兩個行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33.1%,比上年同期下降17.8個百分點。
“十三五”時期,內蒙古繼續瞄準國家重大的新的發展方向,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發揮自身比較優勢的基礎上,著力構建具有現代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體系,重點圍繞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云計算、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適合我區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強對關鍵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吸收,推廣應用新的產業技術,研發和集成先進技術,為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比如,在新能源方面,據專家們預測,未來全球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化石能源將在2030年左右達到頂峰,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現代生物質能的占比將不斷增加,并且,在今后一定的時期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占比或將超過60%。內蒙古應通過重大工程實施,繼續示范實驗一批已經有一定積累推廣經驗的先進能源技術,如規模化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大型電力儲能技術和新能源電動汽車技術、頁巖氣開采與利用技術、特高壓輸電技術。通過爭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為契機,集中攻關一批國內先進的能源領域核心技術,如太陽能、風能轉換新原理與新技術,集收集、儲能、發電于一體的光伏材料體系,能源植物(現代生物質能)的選育與種植技術等。以生態文明建設、低碳發展、美麗鄉村建設、城鎮化發展、節能生態智慧城市建設等重大需求為牽引,選擇一批較成熟的節能和清潔能源技術,重點開展系統集成、優化以及實用化的研發工作,并推廣應用,如工業節能技術、節能生態智能建筑技術、高效清潔煤利用技術等。
四是強基礎,為內蒙古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強有力保障。當前,內蒙古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特高壓電網、生態保護和建設、民生改善等方面投資缺口較大,投資需求潛力巨大。應加大城際高鐵、城市地鐵和輕軌、口岸鐵路、農村牧區公路、支線機場、通用機場、特高壓電網、節水灌溉工程以及城市地下管網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棚戶區、城中村等方面建設力度。應用智慧城市理念進行城市規劃和建設,把技術和人有機結合,建立城市智慧管理系統,提升城市建設和管理的智能化、精準化水平,促進城市生產、流通、服務高效運作,推動城市健康可持續發展,加快形成有利于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制度體系。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以寬帶、無線互聯網、云計算中心等為代表的“新經濟基礎設施”將成為投資的重要領域。改革基礎設施建設融資辦法,形成基礎設施建設長期可持續融資渠道,探索設立基礎設施長期建設基金,把基礎設施融資從銀行貸款中轉移出來,這樣既能降低基礎設施融資成本,也能更好地讓全社會監督政府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