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Ankeny


創業者應該是最沒有安全感的那種人——他們總想證明一些東西的確定性。
Angela Mader還能感到自己在害怕。恐懼感悄無聲息,如影隨形,蠢蠢欲動。每次開會,這種感覺都牽制著Mader,讓她只想閉上眼睛、堵住耳朵。旁人報告任何重要工作她都聽不進去,因為她的腦海中只想著一些最可怕的事情。在此得澄清一點:Mader不是什么初出茅廬的創業菜鳥,更沒有僅憑直覺就孤注一擲、押上全副身家。早在2008年她就克服了人生第一重難關。當時,她創立的健康與健身初創公司fitlosophy進軍全球十個國家市場,與亞馬遜、塔吉特和沃爾格林藥房這些業內巨頭達成零售合作協議。
Mader不是創業新兵,面對恐懼的挑戰她已經能夠生存下來,但過往的戰績不是關鍵。“我總是會產生一定的恐懼感,心里也隱藏著這種恐懼感,這導致我總是抱持批判的態度,不輕信任何事。”Mader說,“我要關心的不只是自己的未來,我還有家人靠我支付開銷,我對客戶還有責任。我會有一種‘天啊,這事應該行不通吧!的恐懼感,那是非常真實的感覺。”
沒有哪位創業者需要他人提醒這個事實——恐懼感會影響自己。如果你無所畏懼,干脆現在就把工作辭了,世界十大特種部隊之一的美國海軍海豹突擊隊應該會有你的一席之地。既然人人都有恐懼的時候,那么唯一的問題就是:什么會讓你感到恐懼?全球創業觀察組織(GEM)去年發布的報告顯示,在美國,約有三成創業者坦言自己害怕失敗(有同感的歐洲和亞洲創業者占比甚至更高)。還有一些未能統計的恐懼類型,包括害怕尷尬、怕犯錯、怕剛剛求助的融資方不信任自己,諸如此類。創業者當然有理由保持警覺。美國聯邦政府小企業管理局(SBA)的報告數據顯示,五年內約有半數新生代初創公司折戟沉沙。在美國創業者認為可能改變人生軌跡的恐懼事件之中,“成立公司”的排名高居第二,僅次于對退休儲蓄的畏懼感。和創業相比,離婚、首次為人父母、遷居到新的城市生活都是小兒科。
我們可別忘了,雷陣雨雖然很常見,但通常誰也不會向這種天氣低頭——磅礴大雨開始襲來的時候,你依然會看到有人站在雨中,低頭看著鞋子被雨水浸透。有些情況可能司空見慣,卻不代表無法避免。美國新澤西州蒙特克萊市口腔護理產品制造商Hello創始人兼CEO Craig Dubitsky說:“創業的確會讓人擔驚受怕,我們怕的事情很多。最讓我感到恐懼的是沒能讓創業想法成為現實。你不想有絲毫后悔,沒人喜歡吃后悔藥。你必須愿意全部投入,如果不那么做,就不算創業者,創業這件事永遠不會發生在你身上。”
向恐懼屈服最后會怎樣?Dubitsky一針見血地概括了結果:麻痹。如果任由恐懼滋長,它會讓創業者的雄心停擺——創新戛然而止,難以實現目標。恐懼會緊箍著你,它會轟然倒下,重重壓在你的肩頭,步步緊逼,直到阻止你才收手。恐懼有毀滅的力量,一旦進駐內心就不會離開。因為恐懼,創業永遠胎死腹中,投資永遠無法達成,決策無限期拖延。我們不了解恐懼,卻可以確定,它是我們永遠都不希望去了解的事。
但不妨把這些數字記在心里:每年還有約1億家公司誕生。這意味著每一秒地球上就要增加3位要面對恐懼的創業者,每小時就有1.1萬名這樣的創業者出現。多么不可思議啊!這些人只是凡夫俗子,沒有什么特異功能。他們只是找到了一種關鍵的控制心法。在企業的成長歷程中,他們要無數次尋根溯源,訴諸這種簡單的心法,并不斷完善它。這個秘訣就是:讓恐懼為我所用。
去年,Mader和一個剛成立幾家公司的朋友聊了起來。那位朋友說:“在你遇到的人里面,創業者應該是最沒有安全感的那種人。他們總想證明一些東西確定無疑。”Mader一時語塞,因為這些話正是她的真實感受。她的確沒有安全感,可她又想不斷求證。
“我自信能勝任某件事,這種信心能戰勝我對做這件事的恐懼。我知道自己有能力想出對策。”Mader說,“要是對失敗不怎么畏懼,就會魯莽行事。要是太畏首畏尾,又會安于現狀。可我知道,在經營企業時,如果完全受恐懼擺布,我將永遠無法實現未來的藍圖,而我有遠大的目標必須達成。不管怎樣,對于恐懼,我心存感激,它是我前行的動力。”
在談到害怕什么以前,讓我們先來說一說恐懼這種狀態。恐懼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假如你身上沾滿了蜂蜜,一個人躲進樹林,一頭熊開始靠近你,你會真正體會到“我快沒命了”的恐懼感。作為創業者,你的公司在大把燒錢,最大的客戶又遲遲不能拿定主意下單,你會是什么感受?
Dan Gardner是《販賣恐懼:脫軌的風險判斷》(Risk: The Science and Politics of Fear)一書的作者,他說:“人會害怕,當你體驗到這種情緒時,那就是恐懼,錯不了。此外還有一種‘恐懼,它更多是在表達一種焦慮、擔心或關切,可能表現為有意識的情緒,也可能是你無意識的體驗。假如我考慮去經商,我會親自去分析,在認識到有許多風險之后,可能我會情緒崩潰,可能會說我覺得恐懼。但那不是一頭獅子撲過來時那種感覺。”
先是狗熊,后是獅子,而常人并不會真的面對這些猛獸。(除非你在為食肉的野獸服務,給它們梳理毛發,那得祝你好運了!)你的感覺更復雜——那是一系列情緒的綜合體,你會不停地胡思亂想。這種感受有什么好處?老實說,它不會改變你的人生軌跡,但應該能提醒你有些東西很重要:你可能覺得災難即將到來,但可能不會真有那種災難。只是因為你的大腦過早設想了很多,總覺得這件事也會出錯,那件事也會不順,或者還有其他什么問題。那會讓你焦慮,是一種內在的心理變化,是你自己強加給自己的感覺。
Steve Blank是硅谷初創公司E.piphany的創始人。他的公司經歷了一系列融資,而且首次IPO上市便一舉募集了6600萬美元。“我覺得(英特爾前首席執行官)Andy Grove所著最負盛名的《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一書的書名真的是一語中的,他說得太對了。”(Blank有什么可害怕的?他回答說:“每天清早醒來,知道我公司的資金消耗速度是多少,銀行里還剩下多少錢,到哪天甚至幾點幾分就會破產。”還有其他很多要擔心的,比如消費者是否會不想購買他的產品,公司最出色的員工離職怎么辦,等等。)
Blank之所以會喜歡“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這個書名,是因為它并沒有低估人們的各種擔憂。但要是創業者盲目樂觀呢?可能這種心態才會讓公司陷入麻煩。Blank總是看好那些能預見到不妙狀況的創始人,他們已經為那種可能做好了充分準備。那些創業者已經在其他壓力較大的經歷中證明了自己受得住考驗,比如在軍隊服役、在破碎的家庭成長,或者之前維持過處境艱難的初創公司。Blank說:“很多初創公司創始人經過歷練,知道如何應對混亂、不確定性和恐懼。他們了解,要生存下去,就得屏蔽所有不相干的事。”
要是創業者沒有上述經歷呢?不妨假設自己是一家初創公司的元老級員工,也就是說,要做到事必躬親,面對各類日常事務的挑戰,或者報名參加黑客馬拉松、創業周末活動,參加企業家精神培訓班。用Blank的話來說,總之就是“做任何可以真實模擬創業壓力的事”。然后,當你在自己的公司擔任要職時,你就要做大多數經驗豐富的創始者應該做的:未雨綢繆。Blank解釋說:“你要不斷地為可能出錯的情況做好計劃,不僅要有A計劃,還要有備用的B、C、D計劃。我總是在考慮多種未來的前進方向。‘怎么動用資金?怎么融資?怎么贏得客戶?如果你做不到一天到晚從多個層面對各種元素進行考慮,你的公司就會有麻煩。”
話雖然這么說,但現實是否當真如此呢?偏執狂可能不會信任任何人,可能害怕離開自己的崗位,他們甚至會像Delivery.com這類送外賣的網站一樣,為了維持基本生存所需而瘋狂工作。所以,并非所有偏執狂都能活下來。在對抗恐懼的過程中,不是簡單給你的敵人取個名字(比如“焦慮!”),也不是制定出一個(或是三個、四個)應對計劃那么簡單。事實上,那些“幸存者”們還掌握了另外一項技能,那才是重中之重,更是博弈中最強大的武器,就是:作決策。只有知道如何作決定的偏執狂才能生存。
作為創業者,當你內心害怕的時候很容易固步自封,堅持根據已知的情況行事,未來作任何決策也會因此一成不變。這種停滯不前的狀態對初創公司十分不利,因為它們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資源可以浪費。因此,你要更“崇尚行動”——這是Blank喜歡用的一種說法。這話雖然聽起來有點走極端,但它確實說到了點子上:你應該更喜歡采取行動,而不是毫無作為。作決定時,千萬不要沒完沒了地研究來研究去,更別說什么“讓我們回過頭重新來過”,因為你不可能真正重新開始。再說了,什么叫回過頭再來過?你到底能回到哪里去?你的員工不喜歡聽到這種說法。別說這種糊涂話。
“你很快就會發覺,要是不崇尚行動,你最終會深陷恐懼,無所作為。這不只是會讓你死路一條,也會害死你身邊的人。”Blank說,“壞消息隨時隨地會出現,比如新的競爭對手嶄露頭角,風投改了主意不給你投資,等等。你必須要弄明白自己該做什么,因為你根本沒有時間去虛度光陰。”
那么,該從哪里著手呢?在這方面,Blank引用了一些專業術語——可撤銷決策和不可撤銷決策。把當前遇到的問題拆分開,然后各個擊破,試著逐一解決它們。假如你決定調整價格或者市場營銷方向,事后發現決策有誤,那還來不來得及糾正過來?可以,那就是可撤銷決策。碰到這種性質的決策,關鍵在于要及時作出決定。那么,如果是決定是否長期租用某個辦公地點,或者是否接受一筆風投,你能在拍板以后反悔嗎?當然不能,它們是不可撤銷決策,屬于少數情況。對于這類決策,你可以多花一點時間仔細判斷。
關鍵在于:敢于作出決策,并且能預計到這些決策會帶來什么影響。決策的步驟越多,就越能全面地預見到決策作出之后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也越有把握進行接下來的步驟。經驗是逐步累積起來的,所以千萬不要怕征求他人的建議。口腔護理產品制造商Hello公司創始人Dubitsky說道:“你會希望與那些真正腳踏實地的人為伍,他們能幫你解決問題,還有部分原因是他們和你并不完全相像。這樣才真的有幫助。你要吸引優秀人才組成董事會,吸引得力的投資人,還要結交一些有經驗的企業家做良師益友。”
這些說法聽起來再淺顯不過,而且也是很好的愿望。它意味著戰勝恐懼其實并沒有秘密可言,世界上每小時誕生的那1.1萬名創業者和常人沒什么不同,他們并不是因為基因突變而對恐懼有了特殊的免疫力。既然恐懼是常見心理,那么人們戰而勝之也不鮮見,因為戰勝恐懼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為了進一步論證,讓我們假設出現了最壞的結果:你創業失敗,你害怕的情形成為現實,企業關門,員工失業,可能有媒體發表讓你尷尬的報道。有人流淚,有人憤怒,還有人陰陽怪氣地說:“我以前就說過你創業不可能成功嘛。”雖然木已成舟,但接著該怎么做?
沒什么好怕的了。經歷了恐懼,你挺了過來,今后你再也沒有顧慮。你可以放手一搏,尋求東山再起。
這正是Jim Snediker的心路歷程。他的上一家公司——閃購資訊網站Left of Trend 在2012年年中倒閉了。“我過去壓根沒有想過‘關門大吉。直到我經營了一段時間之后才意識到,在既沒有資金又沒有競爭優勢的情況下,很難做電商。”回顧這段經歷,Snediker面無表情地說道,“我只想做一些有意義的事,但不想重操舊業,也不想在以前從事過的行業領域里重新創業。那時,恐懼感和積極性催我奮進,推動我不斷嘗試新事物。”Snediker的努力沒有白費:公司結業幾周內,他和人共同成立了男裝公司Stock Mfg. Co.,現在他擔任公司CEO。Snediker由衷地感激恐懼感:“它重新點燃了我心中渴望創業的那把火。”
還有什么可怕的呢?最壞的結果永遠不會有你想象的那么糟。除非你被狗熊嚇破膽了,結局才可能會和你想的一樣慘。譯 | Sh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