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冰
霧霾,干旱,洪水,沙塵暴,這些人類的敵人日益強大。我們在想方設法治理、救災的同時,有沒有想過它們為什么越來越可怕,我們是不是在有意無意中推波助瀾?
要把什么樣的財產留給子孫后代,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會考慮的問題。世代毗鄰而居的農民,最大的財富就是他們生存的村落。他們不是不明白環境需要保護,長期砍木伐林,綠意盎然的大山會慢慢變禿;不斷圍捕獵殺,生態平衡會慢慢被破壞……可是和生存比較起來,這一切都不那么迫在眉睫。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首席科學家牛文元說,多年計算的平均結果顯示,我國經濟增長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資源和生態環境“透支”獲得。我們的經濟增長忽略了太多東西,這讓我們并不快樂,也不夠幸福。中國人生存環境的惡化,特別是環境保護和農村人口生存生活的矛盾日益加劇,讓一大批有識之士走上了環保之路。
當環境更好的時候,人類可以得到更大的經濟回報。但環境保護不應犧牲他人利益,甚至剝奪他人生存的權利;
解決環境保護與居民生存矛盾,讓居民在保護中受益,主動成為保護環境的主體;
呼吁更多的人參與到環保的隊伍中來,打破工業文明時代的傳統價值觀,環保才會真正地形成社會的主流,變成一種全民的自覺行為。
……
這些都是鄧儀踐行民間環保的思考和努力方向。
從最初的公職人員變身環保行動者,三十年來,鄧儀一直致力于環境保護與社區共同發展的事業。他信奉行動改變生存,他重新思考了人與人、人與土地之間的關系,竭力尋求一條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