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花都區獅嶺鎮振興第一小學 黃俊彬
巧將格物致知理念滲透課堂
◆廣州市花都區獅嶺鎮振興第一小學黃俊彬
“格物致知”一詞源于《禮記·大學》,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從而獲得理性知識,包括“讀書窮理”和“躬身力行”兩個方面的內容。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強調通過現象探究事物本質,從而獲得科學真知,與“格物致知”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
因此,科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巧妙地將“格物致知”理念滲透其中,給學生提供實地探查機會,培養他們良好的科學品質,提高實踐能力,做到學、做合一。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思維活動都是從問題開始的。科學教師應創設問題情境,以問題引導學生沿著思維的軌跡探究,在質疑的過程中不斷領悟科學真理。
比如,在教授《了解空氣》一課時,教師如何讓學生在感知空氣、了解空氣性質的過程中善思樂學呢?如果采用傳統的“先教后學”模式,教師講解,學生按要求做實驗,學生既不會“思”,更不會“悟”。
于是,我嘗試運用“先學后教”方法,在課前設計了一個“固體、液體、氣體性質對比表”,先讓學生根據以往的經驗如實填寫石頭和水的性質,然后提出“對照表格,你能大膽猜想空氣的性質嗎”這一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展開聯想。
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大膽想象,提出了各種假設,并主動開展實驗驗證猜想,真正達到了格物致知的目的。
尊重事實、用證據說話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態度和基本品質。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素養和實證意識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當他們的主觀認識與事實相沖突或者觀察到的現象與科學理論不一致的時候。
科學教師要給予他們更多思考、質疑、驗證、反思的機會,指導他們通過觀察、測量、調查、訪問、記錄等方式獲得可靠的數據,并認真整理、多方面分析數據,提高探究能力。
在“做個小磁鐵”活動中,教材提示學生可以用磁鐵的N極檢驗或懸掛小磁針等方法,找到小磁針的南北極。在實驗中,有的學生發現用磁鐵的N極或S極靠近小磁針的兩端,都會出現“異極相吸”的現象,顯示小磁針沒有南北極。而將小磁針放在水平面上自由轉動,由于受到地磁場的作用,它靜止時總是指向南北方向,這樣反而能找到小磁針的南北極。
對于這樣的實驗結果,學生們都沒有深究原因,紛紛表示能找到小磁針的南北極。
看到這種情況,我鼓勵他們進一步探究“異極相吸”現象,促使他們反思自己的探究過程:實驗設計是否合理?實驗過程是否按要求進行?實驗材料有無問題?
經過對比、分析和反復實驗,學生終于發現小磁針之所以沒有出現“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現象,是因為兩極的磁力太弱,面對體積比它大的磁鐵,小磁針一下子就被磁鐵吸住了。
有的學生依賴性較強,不善于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科學教師應該鼓勵他們克服畏難情緒,勇敢質疑,提高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能力,并深入探究,通過動手實踐探索真知。
在“做個沉浮自如的潛艇”活動中,有的學生在筆帽下端粘的橡皮泥太多,一放入水中,筆帽就沉入水底;有的粘的橡皮泥太少,筆帽太輕,即便用力壓也不能使筆帽沉下去。面對這些情況,許多學生不是馬上思考原因,尋求對策,而是向我求救。
我沒有馬上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而是不斷提醒他們:“看看哪里出錯了?失敗的原因是什么?看看誰最愛思考?”在我的引導下,學生發現了問題,對實驗進行改進,取得了成功。
“格物致知”是一種認知事物的智慧,即在對萬物的探索中認識萬物,在對萬事的研究中認知萬事。科學教師巧妙地將“格物致知”理念滲透到科學課堂中,有助于引導學生在質疑與猜想中探究,培養尊重事實與證據的意識,積極實踐,探索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