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 旭
“怕”是人生智慧
戎 旭
面對全面從嚴治黨、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強化黨內監督、強化問責的常態,黨員干部如何保持心懷戒懼的心態,既成現實課題,也是必答考題。
古人云:“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于禍。”鄧小平同志在《共產黨也要接受監督》中講過,“共產黨員謹小慎微不好,膽子太大了也不好,一怕黨,二怕群眾,三怕民主黨派,總是好一些。”可見,“怕”是人生智慧,也是做人品格。
凡清官皆有一個共性,那就是講規矩、守紀律。貪官也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心中不“怕”、心中無法。黨員領導干部少出事、不出事,就要像習近平同志強調的那樣,“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為官處事,戒之在心,怕之在初,不可不察。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在群眾面前缺少一個“怕”字,自高自大、自命不凡,“牛哄哄、氣沖沖”,趾高氣揚,不把群眾訴求放在心上,常常口無遮攔,信口雌黃,什么話都敢說,錯誤地認為只要不犯法,我就啥也不怕,這本身就很可怕;有的對黨規黨紀缺少一個“敬”字,什么事都敢做,什么場所都敢進,鐘情于聲色犬馬,結果在金錢美色面前當了俘虜;有的對責、權、利的關系處理上,缺少一個“度”字,私心過重,欲望過甚,什么好處都想撈,什么東西都敢要,結果在物質利誘中敗下陣來.......周本順、白恩培等領導干部,昔日主席臺上意氣風發,今天身陷囹圄神情落寞,既昭示了違背黨紀國法的下場,也警示了黨員干部必須心中有戒,才能避免重蹈覆轍。
“自古人正千夫敬,從來官清萬民服”。毛澤東戎馬革命一生,不懼任何艱難險阻,但最怕老百姓受苦遭窮,當見到農民吃糠窩窩頭時,禁不住掉下眼淚。這種“怕”的思想,是一種信念與境界,彰顯了我們黨執政為民的宗旨。任弼時同志的“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花錢多,三怕麻煩別人。這種“怕”的作風,是一種責任與義務,展現了領導干部的高尚品行。楊善洲同志的“共產黨人什么困難也不怕,就怕脫離群眾、失掉民心。”這種“怕”的理念,是一種擔當與使命,體現了共產黨人的一心為民的崇高情懷。有了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才會敬畏群眾,才能保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澎湃激情和持久動力。
大千世界,誘惑萬千,領導干部若是心中沒有個“怕”字,就會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張揚跋扈,為所欲為。輕者蒙人生污跡之羞,重者致身敗名裂之痛,害人害己,悔之莫及。
人生在世,無論為人處事,還是從政為官,要抵御誘惑,莫忘“怕”字,乃人生真諦。當然,這“怕”,不是處事的謹小慎微、循規蹈矩,而是做人做事的起碼規矩,自我改造凈化的必然遵循。今天的縱欲妄為就是明天的鐐銬,有今天的清醒戒懼才有明天的慶幸。誰也不要心無戒懼,誰也不能藐視法紀,此中教訓,不可不鑒。
心中無戒,終將逾矩,必將出事。明代著名學者方孝孺在《家人箴》中寫道:“有所畏者其家必齊;無所畏者必怠其睽。”提醒人們要有所畏懼,切不可忘乎所以。一個人只有有所敬畏,才能行而安,安而久;才能有所立、有所成;才會履責、才能盡責、才敢擔責;才能保持一身正氣、自律于心、律人于行;才能把持住做事做人的原則和底線。
莫忘“怕”字,關鍵在于講規矩、守紀律,處理好公與私、情與法、義與利的關系,才能牢固樹立“職務越高,權力越大,責任越重”思想,想問題、做決策、辦事情,就會把規矩放在首位,心中有所敬畏,方能名節不污、安然無虞。而游離于規矩之外,不按規則搞“潛規則”,公權不公用謀私事,遲早要栽跟頭,付出代價。
貪廉一念之差,榮辱兩個世界。“人生都是現場直播,沒有辦法重來,而每個人都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是亙古不變的。”李春城落馬之后的懺悔之言,猶如一記警鐘,警示廣大黨員干部:讓“怕”字記在心間,才能“思”而出乎理智、“做”而有所顧忌、“行”而不忘法紀。唯此,才能踏實做人,干凈做事,勤儉為官,清白處世,始終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