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君 孫煜澤
?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經濟新常態
李清君孫煜澤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和國家駕馭發展全局具有重大牽引作用的標志性改革,這項改革的成敗直接關系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敗。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就是要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紅線貫穿到全年工作的各個環節,以匯集改革力量力挺結構性改革,聚焦發展難題,精準發出結構性改革之力,統籌協調制度政策資源,聚合結構性改革新動力,為“十三五”順利開局、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打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決勝的第一場硬仗。
一、深入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強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是引領全國各族人民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新勝利的行動指南,也是強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想遵循。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趨勢新機遇和新矛盾新挑戰,要善于運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創新行動。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國持續的改革開放,持續的經濟建設,已經積累了巨大的社會財富。標志性的改革發展成就是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國際影響力又上一個大臺階。但我國經濟持續發展也面臨不容忽視的困難和挑戰。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結構性的產能過剩比較嚴重,導致社會再生產、流通、分配、消費整體循環不暢。面對深刻的供給側、結構性、體制性矛盾,中國經濟站在了一個無法繞過的歷史關口。發展問題需要改革辦法解決。這已是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成功實踐證明是正確的經濟發展原理和重要的方法論。如果不能抓住時機改革創新,就容易讓問題積重難返,就可能把經濟問題發酵成為社會穩定乃至于重大社會政治問題。因此,必須堅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將改革的重心從過去的政策刺激需求、要素驅動增長、環境生態成本忽略不計轉向把握、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大邏輯框架與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來,依靠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在理論上作出創新概括,在政策上作出前瞻性安排,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持續釋放創新驅動發展的潛力,整合統籌協調發展的資源,重構提升綠色發展的承載力,努力拓展開放發展的嶄新空間,增強改革發展成果人民共享的公平正義力量,不斷激發出經濟社會發展的制度創新力、市場競爭力和社會主體的創造力。
二、全力依靠“五大政策支柱”,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央明確指出,2016年和今后一個時期,要在適應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經濟領域改革的集中體現,是重塑生產力體系的深刻革命,需要政策的互動與積極策應。一要強化宏觀政策穩定性,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環境。通過推動財稅政策持續加大向供給側減稅讓利的傾斜,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增加政府有效投資,保障政府有能力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增速換擋、動力轉換、資源配錯糾正等方面不斷深化。穩定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打通供給側生產經營組織投融資體制割裂的運轉渠道,使充足的流動性、較為經濟的融資成本、適度的直接融資規模、優化的信貸結構和主動的匯率生成機制,促進結構性改革,特別是經濟主體資金鏈緊密、債務鏈可分離、資本利益鏈融合。二要強化產業政策準確性,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操作空間,形成優化存量、引導增量、主動減量的新工作格局。要把培育發展新動力、提升傳統優勢產業新競爭力、促進新經濟、新科技、新產品、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在農業方面,圍繞糧經飼統籌、農林牧副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等目標,推進農業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工業方面,圍繞《中國制造2025》、信息化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推動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工程,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培育壯大高端裝備制造業,加快信息通信業轉型發展,推動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服務業方面,圍繞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推動制造業由生產型向服務型轉變,做大做強旅游、養老、健康等現代服務業等目標,強化“互聯網+”行動計劃在服務業的迭代創新,推動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要強化微觀政策靈活性,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聚焦發展難題。要從做活企業和挖掘消費者購買潛力的兩端同時發力,推動各種所有制企業在平等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中進入、競爭和退出,保持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市場競爭狀態均衡,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贏得主動,爭取更大的回旋余地。四要強化改革政策實在性,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明確責任主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落地生根,必須用政策方式固定改革程序,搞好頂層設計。必須用政策舉措鏈接上下左右改革責任主體力量,做到政策評估直奔責任主體,政策落地凸顯責任主體,政策損失問責責任主體。同時,要充分調動基層和群眾結構性改革的主動性、自覺性和積極性,建立試錯容錯糾錯機制,把各項改革舉措落到實處。五要強化社會政策托底性,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夯實社會基礎。要把結構性改革與發展階段、群眾承受力、社會接納能力有機結合,守住民生底線,確保人民群眾接受改革任務,經受改革考驗,承受改革壓力,增強改革發展的獲得感,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整體帕累托最優。
三、著力落實“五大工作任務”,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任務,主要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一是化解產能過剩要闖關過坎。積極穩妥化解過剩產能,要妥善處理社會穩定與推進結構性改革關系,要盡可能多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做好職工安置工作。但必須對“僵死企業”做徹底的外科手術,通過深度市場出清,實現產業市場競爭結構的優勝劣汰。二是房地產去庫存要打開兩個通道。房地產去庫存已經成為國家任務。要突出市場、政府、社會、企業和個人的多體聯動互動,實現人口戶籍制度、住房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和推動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及實行農民工市民化、擴大公租房范圍、鼓勵住房租賃業發展、推動房地產企業優化重組和取消過時的限定性政策等,實行住房供求兩端共同發力,加速商品住房庫存量消減,穩定房地產市場、形成良好的改革發展預期。三是去杠桿化要主動穩妥。去杠桿化目的是以短期陣痛謀求長遠健康。要通過提高生產效率、推動經濟增長中改善債務結構,以行政力量與市場手段并舉的辦法,以可管控方式和有效的工作節奏,逐步消化泡沫和杠桿問題。通過化解過剩產能釋放一塊債務風險,支持產業重組形成新產能抵消一塊債務風險,深化國企改革促進績效改善剝離一塊債務風險,提高直接融資比例降低杠桿化比率規避一塊債務風險,規范政府投資與社會資本融合的PPP模式轉換一塊債務風險。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投資的有效性和精準性,防范金融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地區性風險的底線。四是企業降成本要實現六個突破。降低成本是搞活企業的一劑良方。越是經濟下行越要推出“組合拳”方式,優化企業搞活做大新路徑。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降成本方式,就是通過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企業提供政策、制度、體制、機制、環境諸多層面的降低成本舉措。即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制度性交易成本、稅收、社保負擔額外成本、企業財務成本、要素保障成本、物流成本等“六個”同時下降,抵消生產因素成本上漲、工資成本上漲、環境因素制約生態成本上漲,應對傳統銷售方式被互聯網顛覆性改變和出口結構優化升級的外部沖擊挑戰,為企業在擠泡沫、價值回歸價格均衡點的市場深度出清過程中,輕裝上陣,拓展新的利潤空間,讓中國企業成為全球制度化成長最為滋潤的市場競爭主體和社會財富創造單位。五是補短板要擴大有效供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以往需求側依靠強大刺激和龐大的公共資源經濟化輸出為代價不同,它是供給側訂單式、清單式、點餐方式的新市場資源配置的集中體現。要通過打好脫貧攻堅戰、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培育發展新產業、補齊硬軟基礎設施短板、加大投資于人全面發展的力度、繼續抓好工農生產、服務業等方面的有效需求,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著力解決舌尖安全健康問題,著力解決旅游、養老、健康、就醫、教育、交通公共空間擁堵問題,著力解決霧霾天氣公共治理缺失問題。同時,還要強化創新驅動在有效擴大有效供給促進有效需求的決定性作用,創新新理念、形成新時尚、營造新需求、打造新模式、擴展新空間。
(李清君系黑龍江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工業經濟處處長;孫煜澤系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一處副處長)
責任編輯/杜金瑩dujinying@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