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銳
?
關注民生促進社會事業不斷發展
魯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多次闡發民生思想,科學闡述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設計和價值取向,為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的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
加強民生建設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客觀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堅持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著眼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不斷克服各種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如果不能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創造更加公平的社會環境,甚至導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義,也不可能持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這些論述,深刻闡述了解決民生問題的重要性和艱巨性。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遇到關系復雜、牽涉面廣、矛盾突出的改革,要及時深入了解群眾實際生活情況怎么樣,群眾訴求是什么,改革能給群眾帶來的利益有多少,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思路、制定舉措、推進落實。”按照這個要求推進改革,就可以將改革的決策和實施建立在對民生問題客觀評估的可靠基礎上,既保證了改革方案的科學性,又可以有效減少和化解改革過程中的風險。同時,在利益問題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底線思維,他指出:“要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要引導廣大群眾樹立通過勤勞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是黨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眾自身奮斗的目標。”
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途徑。目前,我國正處在發展的黃金期,也是矛盾的凸顯期。改革帶來了社會利益結構多元化,但是總體上體制改革依然滯后,還沒形成相對合理的機制來調節利益關系。貧富差距擴大,上學難、看病難、就業難等問題在一些地方還比較突出。今天中國的穩定已不再是由單方面的政府供給和控制來實現,而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于民眾生活的穩定,來自于社會自我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來自于民生的改善。所以,為了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的需要,我國必須更加注重發展社會事業,提供更多公共安全和生產安全、食品安全與生物安全、城鄉建設、勞動就業與社會保障、與人民精神生活有關的文化、教育、體育等相關領域的服務。推進社會事業發展,是完善政府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任務。
社會事業的發展,離不開社會治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行政體制改革以及服務型政府的提出,我國社會領域逐漸從政治領域和經濟領域中分離出來,形成一個獨立的領域。社會治理的目的是為了滿足社會成員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需求,解決各種社會問題,減少社會發展代價,推動社會進步,促進社會和諧,增進公民的各項自由、權利和福利。所以,在我國社會事業改革中,政府需逐步轉換既是投資者,又是管理者、經營者的多重身份,推進社會事業舉辦的多元化、社會化、市場化,并按照管辦分離的原則,對社會事業實行分類管理;同時,通過營造良好的環境,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會事業。
今天,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處于一個重要的轉折期,經濟全球化、建設城市化、人口老齡化、社會信息化,挑戰與機遇并存,緊迫性與艱巨性增大,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要切實深化改革、著力推進開放,不斷推出社會治理改革的新舉措,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不容置疑,在新的形勢下,社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通盤考慮、多方共進。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健全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解決好當前群眾反映強烈的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保、醫療、住房等民生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其中,首要任務是公平分配、保障民生。在社會經濟分配中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同時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保障低收入群眾的基本生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務,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集中體現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底線思維”的思想和關于社會政策要托底的基本要求。必須牢牢守住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和基本權益這一底線,幫助困難群眾解決實際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弱勢群體的利益保障問題將日益成為關注的焦點。要保障這部分人的應有利益,關鍵是政府要盡快消除兩極分化的體制性障礙,建立必要的利益表達機制,進一步強化社會支持力度,加快社會保障改革速度,并通過盡快發展慈善事業等方式減少弱勢群體的社會沖突,使之盡享改革發展的共同成果,為促進社會和諧奠定基礎。
第一,盡快消除兩極分化的體制性障礙,增強弱勢群體的認同感。一方面政府要從全社會整體利益出發,主動承擔和正確行使利益協調的職能。要避免或減少改革中弱勢群體因利益受損而產生不滿,另一方面又必須使弱勢人群利益得到補償。要做到這一點,不僅要彌補對這個群體保護的不足,加快戶籍改革、社會保障和教育投資等等,更要制度化地對其進行保護,使全社會成員的利益要求均得到保障,這是共享的基礎。
第二,建立必要的利益表達機制,使弱勢群體順利表達自己的意愿。建立利益的協調機制和平衡機制,最大限度地滿足大多數社會成員正當獲取社會利益的要求。具體來說,就是要建構一種合理的對話機制,為不同意見的表達開辟正常的對話渠道,使各種社會沖突盡可能地納入秩序的范圍,避免矛盾激化甚至發生對抗和混亂。同時,各級領導干部要通過網絡等多種形式,與群眾進行對話,認真聽取百姓對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對其提出的正當合理的利益訴求必須認真對待,并盡可能及時妥善地處理和解決。
第三,進一步強化社會支持力度,努力改善弱勢群體的處境。弱勢群體社會支持不足,依靠個人力量難以改變其自身地位,必須要國家和整個社會力量來支持才能改善處境。因此,各級政府部門要從制度建設入手,建立健全疏導弱勢群體情緒的機制,為其回歸正常生活提供條件。同時應通過社會政策和制度進行有效的配置,努力解決弱勢群體的生存基礎問題。使那些處于競爭不利地位的弱勢群體,求得不同存在和發展的空間。減少這個群體的不良情緒,從根本上為減少社會沖突創造條件。
第四,加快社會保障改革速度,保證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弱勢群體的社會保障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綜合性的工作。如對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就涉及各級政府和征地單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國土資源、財政等多個部門。因此要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加快建立適合被征地農民的特點和需求、權利與義務相對應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要堅持政府推動、個人參與的原則,建立健全以農民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障制度。同時要鼓勵失地農民參加商業保險,切實提高保障水平。總之,應提高認識,統一思想,理清進一步完善弱勢群體社會保障的工作思路,充分認識這項工作的重要性,真正為促進弱勢群體社會保障工作的進一步完善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五,盡快發展慈善事業,加大對弱勢群體的支持力度。當前,如何資助更多的弱勢群體,已成為當務之急。為此,必須盡快在全社會營造一個有利于樂善好施的慈善事業機制,有利于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一方面,讓社會看到富者對社會的貢獻;另一方面,通過轉移支付,緩解部分處于社會窘境的貧困者。應鼓勵富人積極參與慈善公益事業,擴大捐贈資金量。此外,還應轉變政府職能,擴大慈善事業的社會功能。并通過各種愛心工程鼓勵幫助弱勢群體,共建和諧社會。
(作者系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責任編輯/胡蕊hurui@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