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軍
老實務實才能落實
蔡建軍
老實,是一種作風,務實,是一種精神,落實,是一種目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務實,不落實,再好的藍圖也是鏡中花、水中月。”這告誡我們,做人要老實,做事須務實,工作求落實。
反對空談、強調實干、注重落實,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周恩來總理曾經說過:“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最老實的人。因為只有老實人,才能經得起事實和歷史的檢驗。”靠實干立身創業、靠求實成就夢想,永遠是成長成才的正道。這既是“兩學一做”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共產黨人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
老實務實不僅是一種做人品質,也是一種政治修養,是黨員領導干部必須要遵守的行為規范。然而,在高壓反腐、正風肅紀的大勢下,有的滿足于在“文山會海”中穿行,筆頭從一份文件轉到另一份文件,落實起來只圖紙上熱鬧,玩數字游戲,讓改革在文件上“空轉”;有的以改革之名,行權力之便,有利可圖的搶著做、無利可圖的“踢皮球”;有的熱衷于喊口號、表決心、說得多、做得少,沉迷于瑣碎事務,只見忙活不見“出活”。禁令之下,固步自封、裹足不前,該承擔的不敢承擔、該干的事不愿干,往往就是在一片表態聲中走了樣,在一片落實聲中落了空。
思想不務實,作風不扎實,工作怎么能很好地落實?政績觀不端正,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又怎能不墜入歪門邪道?做工作、抓落實,如果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權衡利弊,萬事先考慮自己的利益,患得患失,必然坐失良機、耽誤事業發展,影響改革進程。毛澤東同志早在上世紀40年代就強調,我們共產黨人的顯著標志,就是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就要求我們的黨員干部去掉私心雜念,一切從工作需要而不是個人私利出發。私心多了重了,必然滋生腐敗,這也伸手、那也伸手,“被捉”是早晚的事,這種“落實”只會害人害己。
無功就是過,不干就是錯。鄧小平同志說過:“世界上的事情是干出來的,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也沒有。”誰也不能自作聰明地搞明哲保身那一套,搞“颶風過崗,伏草惟存”那一套。有的干部面對群眾的“深刻變動”感到苦惱,歸根到底在于沒有把握群眾工作“萬變不離其宗”的關鍵,這就是人心;沒有掌握“以不變應萬變”的法寶,這就是服務。把這個法寶用好了,干部怎會不能贏得群眾的心?怎會沒有卓越的“信服力”?
老實務實說到底不是理論問題,而是實踐問題,關鍵在身體力行,真抓實干。只有堅持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各項決策指示才能落到實處。對領導干部來講,培養求真務實的思想作風,最根本的就是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清代學者唐甄說:“為政貴在行。”敢于履職,敢于擔當,應當成為我們為政者的信條。黨員干部如果都能像焦裕祿同志那樣,毅然決然地將治理一方、振興一方的重擔自覺扛在肩上,記在心間,落實到工作中,以夙夜在公的精神、寢食難安的姿態對待工作、對待事業,我們的事業何愁不興?責任擺在那里,困難擋在那里,如果不去干事,不去克服,黨員干部的價值體現在哪里?事業發展的契機又在哪里?
落實重在執行,執行貴在實干。靠空喊喊不出來,靠表態表不出來,唯有踏踏實實、扎扎實實、老老實實,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豁達擔當,有“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的精神氣魄,讓“多一事”勝過“少一事”,讓干事者多干事、干成事,多辦順民心、惠民生、促改革、利發展的實事好事。唯此,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才會有持續動力,一個地方、一任班子即便是當下沒有取得突出成績,群眾也會衷心擁護。
責任編輯/劉桂華liuguihua@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