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華
常修淡處、靜悟、藏銳之功
劉桂華
大味至淡,大音至靜。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領導者經常處在各種矛盾和錯綜復雜的環境中,需要修煉一點淡處、靜悟和藏銳的功夫。
淡中知味《菜根譚》有這樣一句話:“濃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意思是,美酒佳肴并非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要從粗茶淡飯中體會;一個有完美人格和高尚品德的人,言行看起來平淡無奇,卻包含著深厚的修養功底。一個“淡”字,要求我們盡可能把生活安排得簡單樸素。人的需求其實很有限,可是有些人一當領導,就把自己的生活搞得很復雜,處處擺譜子,拿架子。所到之處,迎來送往,前呼后擁,場面越擺越大,飯菜越上越多,滋味越來越濃。這樣把別人搞得很累,自己也很累。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從政為官,常常面臨權力的較量,人事的紛爭,名利的考驗,工作壓力很大,生活緊張而沉重。如果能對功名利祿淡泊一些,讓自己所處的環境寧靜一些,眼光和志向長遠一些,我們肩上的沉重感可能就會減輕一點。人生在世,事業是重要的,應當求功求名,但是功名之心不可太切。進取和追求應順其自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功名利祿尤忌強求。對待名利應當有一種超脫的境界,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不驚,辱不懼,成功不癲狂,失敗不沮喪。
整日強調自己重要,爭權奪利,爭名奪位,搞得自己難以輕松的人,一是私欲太重,二是功名心太切。要去掉這兩種毛病,應該練一點“淡”的功夫。把做官看淡,把名位看淡,把利益看淡。淡才能真實,淡才能長久。這就好比空氣和水,都是淡而無味,卻是生命最不能離開的東西。因此,“淡”是一種境界,“淡”是一種哲理,“淡”是一種本色,“淡”也是一種功夫。濃烈最終歸于平淡,萬事萬物皆是此理。“大味至淡”,一個“淡”字將人生百味最終過濾成寧靜與優雅。
靜能生悟“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边@是諸葛亮在《誡子書》中的一段話。這短短幾句話中,多處提到“靜”字。談到了靜與學、學與才的關系,不靜就無法學,無法學就難成才。靜是學的必要條件,學又是成才的必要條件,而最重要的前提是靜。不能“靜”,“學”與“才”都只能是泡影。在漢末動蕩混亂之際,諸葛亮隱居深山,躬耕南陽,靜觀天下之變。正因為他能沉靜思考,才能預料局勢發展。
“靜”的功夫對任何人都是需要的。讀書求學的人需要靜,科研攻關的人需要靜,從政為官的人也需要靜。因為,非靜無以聚精會神,非靜無以深入思考,非靜無以深謀遠慮,非靜無以有所領悟。
領導者應當很好地把握動靜平衡。指揮千軍萬馬是在動,但能否指揮成功,則在“靜”的功夫上。在靜中運籌策劃,在靜中制定方案,在靜中分析敵情。
藏露有度
說到“藏”,我們應想到中國人的一種傳統美德:含蓄?!熬咭渍?,皎皎者易污。”說的是過高的東西容易折斷,潔白的東西容易玷污,用來比喻自視清高、性格剛直者容易招禍。名位高的人稍有不慎,便會毀了自己清譽。由此可見,不可太露是有一定道理的。過分顯露一則易遭人嫉妒,惹人眼紅,二則起調太高,會陷入被動。
智者不銳。就是說,盡管你很聰明,也要把銳氣藏起一些來。事實證明,過激的人總是比平常人首先遭到挫折,思想強烈又較真的人最容易招來麻煩,一個火爆性格的人總要比其他人多吃一些虧,一個滿身銳氣的人做事,總是比其他人更容易失敗。大智者一般都舍棄了這種銳氣,他們懂得刀磨得過于鋒利,刀刃就容易翻卷而失去作用的道理。
鋒芒內藏,神氣內斂,藏露有度,要靠修養、見識和對社會與人生的深刻體會去把握。深藏不露、城府過深的人讓人覺得難打交道;鋒芒畢露、狂妄自大的人又讓人覺得反感。在什么時候藏,什么時候露,藏幾分,露幾分,要把握得恰到好處。
責任編輯/楊松yangsong@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