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標準
1標準背景
校服是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也是媒體的熱點。隨著“毒校服”事件的聚焦,進一步引發了媒體及國內民眾對校服質量安全問題的關注,也受到了國務院領導、教育主管部門和標準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正式批準了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和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提出的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歸口的GB/T 31888—2015《中小學生校服》,已于2015年6月30日發布并實施。
該標準在基本安全方面執行GB 18401《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GB 31701《嬰幼兒及兒童紡織產品安全技術規范》和GB 5296.4《消費品使用說明第4部分:紡織品和服裝》等強制性標準;在性能要求方面,參考了GB/T 23328《機織學生服》、GB/T 22854《針織學生服》、FZ/T 73045《針織兒童服裝》、FZ/T 81003《兒童服裝、學生服》和FZ/T 73018《毛針織品》等標準的技術要求,技術指標的確立對應這些標準中一等品或更高的技術要求。對冬裝校服的填充物要求執行GB 18383《絮用纖維制品通用技術要求》和GB/T 14272《羽絨服裝》。對有交通安全警示性要求的產品,制定了選擇性條款,可引用GB/T 28468《中小學生交通安全反光校服》標準。
該標準由教育部和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提出,教育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為該標準保駕護航,在執行力度上是校服標準的最大突破。
2標準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中小學生校服的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以及包裝、貯運和標志。
本標準適用于以紡織織物為主要材料生產的、中小學生在學校日常統一穿著的服裝及其配飾。其他學生校服可參照執行。
3標準重點
(1)以解決當前校服突出質量安全問題為出發點,為教育主管部門制定校服管理辦法提供標準依據,同時為校服各相關方更加方便地使用標準提供更為明確的指向。
(2)產品不分品等,只設立一檔基本的準入門檻,確保校服質量安全的基本。
(3)技術要求與現行相關標準協調一致,安全性方面與現行強制性安全標準相協調,一般性能要求與現行兒童服裝、學生服等同類標準的一等品指標相當或更優,簡化外觀考核,重點關注消費者可視的一些關鍵點。
(4)打破機織、針織界限和固有體系,只從最終用途方面提出技術要求,并考慮到校服產品屬定制的特殊性。對個別特殊指標按機織類、針織類和毛針織類分別進行考核。
(5)測試方法采用國際國內已有的、通用的標準,避免由于測試方法不統一而造成的試驗結果無可比性。檢驗規則也采用通行標準做法。
1標準背景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生活條件的改善,服裝消費者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消費者對于服裝的舒適性要求越來越高。合理的測量服裝各個測量點,制作出符合消費者體型的服裝,能夠大大地提升服裝舒適性。國內尚未有如此詳細的服裝測量方法標準。為此,根據國際上較為先進的服裝測量類標準,制定出適合我國的服裝測量標準,以此來更好的規范市場,使服裝生產商的制作工藝更為規范,使消費者的服用舒適度更加提高。
2標準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各類服裝主要部位規格尺寸的測量方法。
本標準適用于各類服裝主要部位規格尺寸的測量。特殊款式服裝按其產品標準規定。
3標準重點
(1)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各類服裝主要部位規格尺寸的測量方法。
本標準適用于各類服裝主要部位規格尺寸的測量。特殊款式服裝按其產品標準規定。
本標準僅提供最通用、最普遍的測量方法,供各類產品標準引用,特殊款式的服裝不在本標準中一一羅列。
(2)測量工具
明確規定了測量工具為卷尺或直尺及其分度值。(3)測量程序
詳細規定了測量程序,統一測量方法,包括照明、測量時的服裝狀態、精確值、相關的人體測量部位和方法等要求。
(4)尺寸測量方法
將我國已有產品標準中涉及的服裝主要部位的規格尺寸進行歸類研究,并整合不同種類服裝(如上衣、褲、裙等)、不同款式服裝(如西服、大衣、羽絨服等)所需測量的尺寸,提取服裝主要部位的規格尺寸,并對其測量方法進行歸納。
由于我國各種款式的服裝主要部位的規格尺寸及其圖示不同,因此對本標準相關英語術語及圖示進行統一制定。
主要尺寸有衣長、胸圍、腰圍、總肩寬、領大、袖長。
1標準背景
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及國內市場消費結構的變化,服裝生產競爭日趨激烈。競爭的核心和判定主要是服裝質量。服裝質量的評定技術逐漸成為服裝行業技術發展的重要方面,在國內還沒有成熟的、統一的服裝評定技術規范,對于服裝性能的測試和數據的獲取沒有統一的標準。其中,磨損試驗方法作為服裝評定技術之一,有必要制定其方法標準,為服裝質量的評定提供技術規范,為整體上提高服裝行業技術水平和質量評定標準提供標準化基礎。
本標準按照“技術先進,符合國情”的原則,在查閱國內外資料的基礎上制定本標準。本標準修改依照BS 7754—1994《服裝穿著試驗及評價方法》并結合中國各地的消費水平,使本標準先進可行,以推動我國服裝質量的發展,提高消費群體的滿意度。
2標準范圍
本標準規定服裝穿著性能的試驗及評價方法,以期望的服裝性能為基礎,評估服裝的實用性能,也為在最終穿著條件下,提供數據方面的指導。
本標準適用于在規定時間或規定數量項目內,服裝穿著的性能(例如起球或磨損)試驗。
3標準重點
(1)范圍
本標準規定服裝穿著性能測試的實施,以期望的服裝預估為基礎,評估服裝的實用性能,也為在最終穿著條件下,提供數據方面的指導。本標準的穿著試驗為服裝在一固定時間范圍內的整體性能或有規定數量項目的測試,例如起球或磨損。
(2)術語和定義
本標準規定了穿著試驗、試穿者、試驗組織者、助理、觀察員、人群的定義。
(3)穿著試驗設計
穿著試驗的目的、嚴格控制試穿者的小規模指定項目的試驗、部分控制或不控制試穿者的大規模試驗。
(4)試穿者小組的選擇
對于任何在正規基礎上開展穿著試驗的組織機構,都應建立固定的試穿者小組。本標準規定了試穿小組選擇的基本內容。
(5)分析
本標準規定了特定期限的耐穿性能分析、織物破壞分析、以發展試驗方法為目的穿著試驗、為制定產品說明書進行的穿著試驗、為總性能采用普通、多功能穿著試驗。
(6)報告
本標準規定了報告應包括的信息。
(7)附錄
附錄A與附錄B是資料性附錄,附錄A提供了穿著試驗問卷和試穿者記錄示例,附錄B提供了人體體質指數(BMI)。
1標準背景
本項目的特點在于針對目前我國兒童服裝的生產、銷售及市場質量監督情況,及時對其部分技術內容進行了修改和補充,突出人體健康、環境保護、消費者權益、質量技術評價水平等,對提高我國兒童服裝的質量水平,防御國外發達國家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促進我國兒童服裝的出口貿易具有積極的作用。
2標準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機織兒童服裝的要求、檢驗方法、檢驗分類規則,以及標志、包裝、運輸和貯存等全部技術特征。
本標準適用于以紡織機織物為主要面料生產的兒童服裝。
本標準不適用于年齡在36個月及以下的嬰幼兒服裝。
3標準重點
本標準參考了FZ/T 81003—2003《兒童服裝、學生服》,其主要技術內容為:
(1)范圍
規定了標準的適用范圍,明確了以紡織機織物為主要面料生產的兒童服裝,規定了本標準不適用于年齡在36個月及以下的嬰幼兒服裝。
(2)規范性引用文件
根據本標準的技術要求,規定了引用文件。
(3)使用說明
根據國家對服裝產品使用說明的要求,規定使用說明按GB 5296.4—2012《消費品使用說明第4部分:紡織品和服裝》規定。
(4)原料
明確規定了機織兒童服裝產品應選用符合本標準質量要求的面料。
明確規定了襯布、墊肩、花邊和織帶要求“采用與所用面料尺寸變化率、性能、色澤相適宜的襯布和墊肩、花邊和織帶,其質量應符合本標準規定”。
規定了繡花線的要求“繡花線的縮率應與面料相適應”。
規定了鈕扣要求“鈕扣表面光潔、無缺損”,附件要求“附件應無殘疵、無尖銳點和銳利邊緣”。鑒于許多拉鏈嚙合性能不好的特點,規定了“拉鏈嚙合良好、光滑流暢”。
(5)經緯紗向、對條對格、色差
規定了經緯紗向的要求,在FZ/T 81003—2003的基礎上將原來分等要求進行合并統一。
按照最新的服裝標準要求對部位名稱、對條對格規定及其備注里面的術語進行了規定。
(6)縫制
將明暗線分為粗線和細線。規定了粗線和細線的規格,同時按照最新標準編寫格式進行標準書寫。
按照最新的服裝質量要求對縫制作了規定,以更適應消費者對兒童服裝的要求。
(7)規格允許偏差
對成品主要部位規格作了規定。
(8)理化性能
基本安全技術要求按照GB 18401—2010《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規定。
規定了領大、胸圍、衣長、腰圍、褲長和裙長的尺寸變化率。
規定了拼接互染色牢度的要求。指標的確定按照最新的標準要求。
耐水色牢度要求:考慮到兒童服裝的穿著對象為未成年群體,產品色牢度質量穩定與否直接關系到兒童的身體健康,參考成人服裝及其他紡織服用產品對耐水色牢度的考核要求,規定了耐水色牢度測試項目。根據對耐水色牢度試驗的統計數據分析,結果為4級以上的約占40%,3~4的級約占30%,3級的約占25%,因此將耐水色牢度等級定為“優:4級一等:3~4合格:3”。
區分了面料色牢度和里料色牢度的要求。里料色牢度參照單夾服裝的要求。
裝飾件和繡花線耐皂洗、耐干洗色牢度的要求。指標的確定按照最新的標準要求。
規定了起球的要求。
修改了接縫性能要求。
規定了撕破強力的要求。
由于兒童服裝的特殊性,兒童在穿著過程中,撕破現象較為嚴重,因此增加撕破強力的要求,根據對織物的統計數據分析,與GB/T 21295《服裝理化性能的技術要求》規定一致。
規定了兒童機械安全性方面的要求。
規定了兒童服裝理化性能涉及到的特殊面料或特殊部位的考核,如成品水洗后的尺寸變化率的考核、成品干洗后的尺寸變化率的考核、褶皺處理的緯向彈性產品的考核、無法剝離的非織造布粘合襯的考核、平方米質量在50 g以下的縫子紕裂程度的考核等。
(9)檢驗方法
規定了檢驗方法,更新了檢測方法標準。
(10)檢驗分類規則
規定了檢驗分類規則。
《PM2.5防護口罩》團體標準(TAJ 1001—2015)
1月18日,《PM2.5防護口罩》團體標準(TAJ 1001—2015)在北京正式發布。該標準由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提出,由我國安全防護用品行業專家、防護口罩生產企業及相關科研部門組成的起草委員會歷時近兩年時間制定完成,并報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備案,于2016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中國消費者協會曾經聯合上海、安徽、重慶、寧波、哈爾濱等五省市消費者協會(委員會)對當地市場上銷售的口罩產品開展了比較試驗。結果顯示,37款口罩產品中,僅有四成口罩初始過濾效率較好。當時參照的檢測標準是GB 2626—2006《呼吸防護用品自吸過濾式防顆粒物呼吸器》(以下簡稱“GB 2626—2006”),主要測試性能是過濾效果、呼吸阻力、泄漏性等。
在本標準出臺之前,大部分防護口罩產品執行的是GB 2626標準,也有一些產品執行GB 19083—2003《醫用防護口罩技術要求》、GB 15979《一次性使用衛生用品衛生標準》或個別企業標準,還有的執行美國NIOSH標準和歐洲FFP標準。但以上這些標準都是工業用口罩標準,實際上對民用防霧霾產品并不十分適用,因此才有了TAJ 1001—2015 《PM2.5防護口罩》團體標準的出臺。
《PM2.5防護口罩》團體標準具體規定如下:甲醛含量≤20 mg/kg,pH值指標為4.0~8.5,不得檢出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大腸桿菌(不得檢出)、致病性化膿菌(不得檢出)、真菌菌落總數(≤100cfu/g),細菌菌落總數(≤200cfu/g),過濾效率分為兩個級別,分別是過濾效率≥95%的F95級和過濾效率≥90%的F90級(F95級PM2.5防護口罩吸氣阻力不超過150Pa,呼氣阻力不超過120 Pa;F90級PM2.5防護口罩吸氣阻力為≤120Pa,呼氣阻力≤100 Pa,口罩加載30mg細顆粒物后的吸氣阻力≤230 Pa,加載30 mg細顆粒物后的呼氣阻力≤200 Pa),口罩系帶在承受順軸向拉力為10N,持續時間為10s時,不應出現滑脫或斷裂現象,PM2.5防護口罩的死腔以吸入氣中二氧化碳體積分數表示時,結果平均值應不大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