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渝生
“一整塊鋼”鑄就的堅實哲學基礎
■康渝生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反復強調了學習哲學的重要性,號召全黨“學哲學、用哲學”,著力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共產黨人的“看家本領”武裝我們的隊伍。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先后兩次組織集體學習,集中研討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以及“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習近平總書記總結說:“這兩次學習,目的是推動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有更全面、更完整的了解。”在闡發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關系時,列寧曾經強調:“在這個由一整塊鋼鑄成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決不可去掉任何一個基本前提、任何一個重要部分,不然就會離開客觀真理,就會落入資產階級反動謬論的懷抱。”顯然,中央政治局的集體學習充分展現了以“一整塊鋼”鑄就黨的堅實哲學基礎的決心,對于進一步提高全黨的理論水平,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的思想基礎,具有重大的引領意義。
(一)
承認世界的物質性無疑是唯物主義的首要原則,也是我們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確立為指導思想的根本標志。然而,正如恩格斯所說:“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而這種物質性不是由魔術師的三兩句話所證明的,而是由哲學和自然科學的長期的和持續的發展所證明的。”事實上,確立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不可能一蹴而就,奠定堅實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更非輕而易舉。換言之,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于世界物質性的理解既與唯心主義大相徑庭,又根本區別于舊唯物主義。唯心主義哲學認定某種精神因素是構成世界的本原,因而,它無須超出理性的、思想的論域即可完成其全部理論論證。唯心主義單純局限于理性世界詮釋哲學所面對的全部問題,“不僅是它的回答,而且連它所提出的問題本身,都包含著神秘主義。”如同唯心主義哲學一樣,傳統的舊唯物主義哲學,也只是停留在理性世界中的思辨的產物。其實,舊唯物主義關于世界物質性的判斷并非依據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所得出的科學結論,而只是一種主觀臆斷。顯然,無論是唯心主義關于精神本原的界定,還是舊唯物主義從物質“概念”出發對世界本原所作的詮釋,都只是把理論局限于主觀的思辨活動,都沒有超越單純理性思維的羈絆。由此可見,確立黨的哲學基礎,必須著重思考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傳統哲學,特別是舊唯物主義的理論區別。
首先,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持物質第一性的基本觀點,把物質存在看作是世界統一性的真正原因。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本體論上的基本主張完全擯棄了將主觀思維抑或某種外在精神力量界定為世界本原的唯心主義,也從根本上顛覆了舊唯物主義依據某種具體的物質存在形態解讀整個世界存在的理論邏輯。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來,所謂物質,無非是對世間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質即客觀實在性的抽象概括。舊唯物主義僅僅依據某種物質存在的具體形態闡發整個世界的本體,其理論失誤是顯而易見的。在舊唯物主義的理論邏輯中,作為“始基”的某種物的存在決定著世間萬物的存在與發展。從理論特征上分析,這種對于世界物質性的主觀臆斷無異于唯心主義將世界的本原歸結為某種精神因素的謬誤。因此,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立場,既要承認物質的決定性作用,也必須明確“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而并非某種“神物”的指代。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能夠實現對于傳統哲學的理論超越,真正確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立場。
其次,遵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致思邏輯,世界的存在是無限的,而人類的認識則是有限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根本否定唯心主義將人類的認識僅僅局限于理性范域的狹隘理路,也不贊成舊唯物主義“以一物定萬物”的簡單邏輯。在對世界物質性的闡發中,馬克思主義哲學直面有限與無限的矛盾,厘清了確認世界本原的基本思路,重新詮釋了哲學唯物主義的“永久性基礎”。
舊唯物主義的物質觀不僅存在著將理論邏輯的起點武斷為某一具體存在物的弊端,而且將理論的對象簡單界定為外在的自然界。區別于舊唯物主義僅僅把自然界理解為客觀存在的狹隘致思理路,馬克思主義哲學著重強調了自然與社會共同具有的物質性。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視野中,“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客觀實在性是對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存在共性所做的總體概括。在馬克思看來:“被抽象地理解的、自為的、被確定為與人分隔開來的自然界,對人來說也是無。”恩格斯也強調:“在我們的視野的范圍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顯然,只有與人類社會密切相關的自然界,即被人類所認識、所改造的自然界,才能真正展示出客觀實在性的特征。正因為如此,馬克思明確將“人化自然”界定為哲學研究的對象,充分體現了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物質統一性。正是遵循這樣的思路,馬克思主義哲學超越了舊哲學的思想羈絆,構建了新唯物主義的理論原則,從而為我們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二)
毋庸置疑,承認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的唯一理論坐標。以對立統一規律為核心的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的主要內容,也是我們夯實黨的哲學基礎所必需的理論手段。馬克思主義哲學主張:“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依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致思理路反思我們對于辯證法的傳統理解,僅僅局限于辯證法規律性的認識而忽視對其實質的把握,無疑是一個重大的缺憾。我們的同志往往津津樂道于辯證法的三大規律、六大范疇,卻在面對實際問題時不知所措,形成了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的現象。其實,即便我們亦步亦趨地將規律訴諸于實踐活動,也未必能夠實現辯證法的基本要求。如若以辯證法的規律框定我們的行動,仍然無法跳出形而上學的窠臼。顯然,對于辯證法的理解與運用,同樣需要一種辯證的思路。避免用僵化的態度、圖解的方式解讀辯證法,是我們確立黨的哲學基礎必須注意的首要問題。
梳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法論原則,在構筑辯證法理論底蘊時,我們應該遵循以下思路:
首先,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致思邏輯中,作為方法論的原則,唯物辯證法是對現實矛盾狀態的理論總結和概括,對立統一規律是其實質與核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習掌握事物矛盾運動的基本原理,不斷強化問題意識,積極面對和化解前進中遇到的矛盾。”習近平總書記的論斷不僅闡發了學習唯物辯證法的重要性,而且強調了在實踐中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必要性。有針對性地運用對立統一規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無疑是踐行唯物辯證法的內在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傳統。在論及自己的學說與黑格爾辯證方法之間的關系時,馬克思曾經說過:“我公開承認我是這位大思想家的學生”,明確闡發了對于辯證法的理論信念。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毛澤東同志也曾撰寫了不朽的哲學名篇《矛盾論》,樹立了運用唯物辯證法解決中國革命實踐具體問題的卓越范例。當然,唯物辯證法之所以能夠成為哲學思維的利器,不僅在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理論弘揚,更是由于社會實踐的檢驗。矛盾是世界存在的基本狀態,矛盾存在的普遍性構成了世界的統一性,這正是我們確立唯物辯證法理論的實踐根據,也是我們運用唯物辯證法認識世界的基本原因。
其次,論及唯物辯證法的運用,必須“不斷強化問題意識”,即注重主要矛盾的解決。誠如馬克思所說:“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因為,“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習近平總書記認為:“問題是事物矛盾的表現形式,我們強調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就是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客觀性,就是要善于把認識和化解矛盾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承認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堅持“兩點論”,而且強調主要矛盾的解決對于事物發展的特殊意義,倡導“重點論”。針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實際,黨中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主張,揭示了我們面對的主要矛盾。顯然,實現“四個全面”的奮斗目標,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發展的必要舉措,也是踐行唯物辯證法的明確旨歸。
第三,在對唯物辯證法的理解中,最讓人們費解的莫過于矛盾的斗爭性與同一性的關系問題。在對于唯物辯證法的傳統認識中,矛盾斗爭的絕對性往往被提到首位加以強調,殊不知,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視野中,同一性才是事物存在的根據,表現為矛盾著的事物發展的基本形式。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所謂“斗爭哲學”曾經在我國的政治生活中甚囂塵上,造成了極大的思想混亂,嚴重干擾了社會主義的正常發展。我們承認矛盾斗爭的絕對性,然而,矛盾雙方的斗爭之所以具有絕對的性質,恰恰是因為二者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換言之,矛盾斗爭的絕對性正是通過矛盾的同一性展現出來的。在關于唯物辯證法的傳統解讀中,不僅存在著關于矛盾斗爭性與同一性的僵化理解,還存在著將矛盾斗爭性簡單歸結為對抗性的理論傾向。事實上,當我們肯定矛盾斗爭的絕對性時,必須充分注意到,矛盾的斗爭性并非等同于矛盾雙方的對抗性。矛盾的斗爭性往往表現出非對抗的性質,譬如在以批評與自我批評為主要內容的人民內部矛盾中,矛盾的雙方存在尖銳的意見分歧,卻并非你死我活的對抗性爭斗。究其實質而言,對立面同一的根據恰恰在于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即非對抗性的意蘊。誠如馬克思所說:“兩個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爭以及融合成一個新范疇,就是辯證運動的實質。”從這個意義上講,唯物辯證法的實踐指向在于和諧,而不在于分裂,這正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根據。
總之,唯物辯證法揭示了世間萬物相互聯系與發展的基本規律,是一個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視野中,唯物辯證法不僅是認識世界的方法,而且也是與形而上學根本對立的世界觀。正如毛澤東同志所分析的那樣:“和形而上學的宇宙觀相反,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主張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對他事物的關系去研究事物的發展,即把事物的發展看做是事物內部的必然的自己的運動,而每一事物的運動都和它的周圍其他事物互相聯系著和互相影響著。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這一論斷揭示了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致思理路,闡發了構建黨的哲學基礎所必需的理論底蘊。
(三)
與構建黨的哲學基礎密切相關的又一個問題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學習掌握認識和實踐辯證關系的原理,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這一論述再次提醒我們,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是我們須臾不可忘記的。列寧曾經說過:“ 生活、實踐的觀點,應該是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這是我們在確立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時必須予以格外關注的。回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重新將實踐第一的觀點確立為黨的哲學基礎,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導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并不斷通過我們的實踐補充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無疑是我們收獲的首要經驗。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必須著重明確兩個方面的理論問題:
首先,一切真知灼見都來自于實踐,在確立黨的哲學基礎時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基本原則。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視野中,實踐是哲學認識論中的真理標準,而不是區別于純粹形而上學的理論標榜。在馬克思看來:“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正是遵循著這樣的致思邏輯,毛澤東在《實踐論》中系統闡發了實踐在認識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將“實踐出真知”的理念融入了黨的哲學基礎。概括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實踐的理論總結,實踐對于認識的作用具體表現為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動力、檢驗標準和最終目的。然而,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們的同志往往偏重于強調實踐對于理論的檢驗功能,而忽視了實踐對于認識的根源性作用。殊不知,只有來源于實踐的認識才有可能指導實踐并經受實踐的檢驗,而那種拍腦門子決策式的主觀臆斷不僅無助于實踐的發展,也無法經受實踐的檢驗。
其次,從哲學理論體系上分析,實踐范疇的引入恰恰是構建了聯接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橋梁,二者彼此相通、相互補益,形成了“一整塊鋼”鑄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與傳統哲學割裂自然觀與歷史觀的做法截然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確立了理論回歸現實生活世界的致思邏輯,實現了哲學“改變世界”的理論訴求。注重實踐范疇的研究,無疑是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精髓的必由之路。注重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觀,不僅將在厘清與傳統哲學區別的基礎上領悟理論的真諦,而且有助于增強我們的理論自信。注重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問題,則不僅將在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性強調中深化理論的理解,而且有利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及和運用。毫無疑問,從哲學的功能和理論的性質兩個維度上展開對于實踐問題的研究,是我們確立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地位的必要前提,也是構筑黨的哲學基礎必須予以深刻謀劃的理論戰略。
(作者系黑龍江大學教授、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胡蕊hurui@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