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承明
軍民融合譜寫新篇
文/本刊記者 李承明

陜飛公司生產的運輸機
20世紀60年代中期,根據中共中央關于“要搞好戰備布局,加強三線地區建設”的戰略決策,在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簡稱國防工辦)統一組織下,第三機械工業部(簡稱三機部)、第二機械工業部(簡稱二機部),先后在漢中境內建設軍工生產基地,加之內遷的機械等行業骨干企業的建設,使漢中成為國家“三線”建設重點地區和陜西省重要的國防工業基地之一。
經過50余年的建設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的保軍轉民、調整改造,截至2015年,漢中全市共有大型軍工企業11戶,漢中的六大工業集團中就有三個是國防軍工企業或者是具有軍工背景的,它們分別是漢航集團公司、陜西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漢中鋅業有限責任公司。漢中軍工企業2015年產值141.84億元,占規上總產值的13.47%;軍工增加值73.01億元,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21.39%。軍工企業中陜飛和鈾濃縮占比大,陜飛當年完成產值72億元,同比增長22.3%。鈾濃縮35億元,同比下降7%。兩戶企業總產值占軍工企業產值的61%以上。漢中圍繞軍工配套企業有20余戶,主要集中裝備制造行業,產值60億元左右。軍工及其配套企業從業人員15000人以上(估算),其中陜飛9000人,鈾濃縮3000人。
2015年軍工企業轉民產品產值18億元左右。地方企業為軍工企業配套生產和開發的產品產值約20億元。這些企業中有原軍工企業破產后重組的企業,企業破產重組后煥發了活力,包括:陜西秦峰液壓公司、陜西航空宏峰精密機械公司、漢中朝陽機械公司;有的是原軍工企業人員下海創業成長起來的,這些企業生機勃勃,逐步壯大為富有創造力、富有生命力的經濟體,其中:陜西天達航空標準件有限公司、漢中精測電器有限責任公司;有的是外來投資者,其看重我市軍工企業集中,未來軍工行業潛力大,如陜西德容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有的是漢中市本地已有企業,如漢中特變電工公司、漢中藍天精密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
漢中航空智慧新城前身是“城固柳林工業園區”,始建于2008年,被納入陜西省航空產業發展專項規劃。2011年11月被陜西省政府正式授牌“漢中航空產業園區”。2013年,園區被國家工信部批準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軍民結合·航空)”,成為陜西省航空產業“兩基地三園區”中兩個飛機研發制造基地之一,與以西安為主的關中航空工業形成了良好的互補和錯位發展,是我國航空工業體系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2015年5月,園區被省政府更名為“漢中航空智慧新城”,9月16日,陜西省政府與中航工業集團在北京正式簽訂《共建漢中航空智慧新城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形成省部共建、市縣政府全力推進的強大合力,依托中航工業陜飛公司及漢中幾十家大型工業企業和雄厚的軍工基礎,引進中航工業集團重大產業項目,強力推進航空裝備制造及其關聯產業,突出軍民融合特色,建設產城融合的智慧新城。新城建設符合國務院、陜西省政府對漢中市功能主體定位,符合陜南循環經濟發展要求,是陜西工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也是漢中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

藍天公司生產現場
國防工業是漢中的實力所在,特別是人才和科技實力,是漢中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漢中著力建立國防工業與地方經濟一體化機制,由這樣一個機制使國防工業逐步融入整個國民經濟之中,最終形成國防工業與地方經濟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
從總體上看,漢中的軍民融合特別是“民參軍”還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只有極少數民營企業參與軍工生產,由于參與軍品生產的專用性強、技術開發風險大,民營企業參與軍品生產,尤其是核心技術研發缺乏動力。民營企業承擔的生產任務更多是在配套產品,尚未進入系統集成和總裝層面。
近年來,面對著工業下行壓力大的情況,漢中積極尋求工作的著力點,大力推動軍民融合。一是全力做好軍工企業的服務工作,積極開展軍企與民企的對接合作,把管理好、技術精的民營企業推薦給有軍工資質的企業,使國企、民企有機會參與到軍工制造、加工的行業中。二是全力支持航空智慧新城打造全國軍民融合示范基地工作,力推軍民融合的項目,向外界積極宣傳推薦漢中航空智慧新城。
漢中市軍民融合工作未來將依托現有軍工企業,繼續再造一個新的裝備制造業產業。漢中積極鼓勵支持航空智慧新城、漢臺區、城固縣爭取組建軍民協同創新戰略聯盟,支持陜飛公司在漢中打造全國軍民融合示范基地工作,繼續促進航空智慧新城創新思路、優化服務、規范管理、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配套服務條件,實現產業與城市同步發展,以城促產、以產興城,建設宜居宜業、生態友好的產城融合型智慧新城,實現三線軍工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