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遺項目
洋縣佛教音樂
洋縣佛教音樂分布于漢中洋縣城鄉,迄今1400余年,始于北魏,歷經唐、宋、明清。
曲目多,達1000余首,分為經韻、鼓吹樂曲、鑼鼓樂曲三類,尤以鼓吹樂曲為盛。洋縣佛教音樂是我國文化史上非常獨特的文化現象,它以其歷史底蘊深厚、體量大、原生態性明顯、實用性強、世代相傳為特點而讓世人稱奇,又以其盛唐文化的歷史見證而更添魅力。在中國佛教音樂史中,像洋縣佛教音樂這樣具有典型地方特征又同御賜鼓吹樂班、同御賜經卷連接傳承在一起的音樂,實屬罕見。

漢調桄桄
漢調桄桄是陜西九大劇種之一,屬梆子腔戲。西秦舊地的“西秦腔”于明成化、正德年間先后傳入漢中市的洋縣、南鄭等地,其唱、白吐字歸韻,均以漢水流域語音為基礎,并吸收了當地民間音樂的基礎,形成漢調桄桄。漢調桄桄曲牌據查約200余種,另存鑼鼓打擊樂曲牌138套。其傳統劇目達1500多個,已搜集723個,體裁多樣,有正劇、喜劇、悲喜劇、耍戲等;表演形式有文戲、武戲、唱工戲、做工戲。歷史上漢調桄桄班社足跡遍及安康、關中、川北、隴東南、滇黔藏高原等地。目前,僅分布于南鄭縣和洋縣部分地域。

龍亭蔡倫造紙故事傳說
龍亭蔡倫造紙故事傳說流傳在蔡倫故地洋縣龍亭及周邊地區,是最優秀的民間文學之一。 其故事傳說分布點以龍亭故地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主要傳播點有5處,共有傳承人135名。龍亭蔡倫造紙故事傳說雖屬于文學范疇,卻有著歷史的影子,是研究蔡倫造紙史實的寶貴資料。龍亭蔡倫造紙故事傳說科學的成分極多,幾乎每一個情節都涉及造紙的實驗和技術問題,傳說中所反映的挫搗抄焙等技術環節依然是紙的大機器生產的基本環節。
洋縣架花焰火技藝
洋縣架花焰火源于唐代宮廷焰火,大清道光年間洋縣小江封家村封氏先祖將其引入洋縣境內,后又有洋縣紙坊梁氏引進大唐宮廷焰火第46代傳人張克勤的焰花手藝,距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
洋縣架花焰火,是以高桿梁架為扎制形式,以反沖式火箭來回自動點火、高空燃放的一種大型焰火,有80余個品種,與之相配伍的其他焰花品種也有200余種,它多以歷史故事情節、戲劇人物為表演內容與形式,其煙花制品按照世代相傳的秘方配制而成,并嚴格遵循古老的工藝流程。洋縣架花主桿上的焰花一般可安裝為12樓、24樓、48樓,非常壯觀。


洋縣懸臺社火藝術
洋縣懸臺又稱洋縣高芯子社火,源于商周時代,清代雍正之時從眾多的社火品種中脫穎而出,成為洋縣社火中最有影響力的一種,此種社火是以戲劇角色站在高臺梁架上為表演形式,以人抬肩扛為主要運載方式。
洋縣懸臺社火可高達五六層梁架,高懸、驚險、巧妙、奇絕。數十人人抬肩扛的多層懸臺社火威武雄壯,懸臺社火臉譜采用夸張的藝術手法。在游演之中,懸臺社火崇尚比高下、換折子,極具觀賞性,往往是萬人空巷。
洋縣懸臺社火曾應邀在首都天安門廣場展演,為國慶獻禮,參演者曾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習仲勛等人的接見。
鎮巴民歌
鎮巴民歌的種類非常豐富,歌種很全,從分類上看,包含了號子、山歌調子、通山歌、小調、風俗歌曲、祭祀性歌曲、曲藝等。
勞動號子是統一勞動節奏,調動勞動情緒,與勞動緊密相關的一個歌種,如《拉石頭號子》《抬石頭號子》等。
山歌號子,又稱“調子”,在野外用高腔演唱,如《打仙桃》《挑水調》等,可以一唱眾合,這種“合”往往不分距離,可以是近距離的,也可以是遠距離的,彼此相應。
小調,一般在室內或庭院里用平腔演唱,曲調婉轉,唱詞較長,一首歌就反映了一個故事或一個簡單的情節,如《梁山伯與祝英臺》等。
風俗歌曲,這是與民間婚喪嫁娶、民間節日聯系最緊密的一個歌種,如《小女子哭嫁歌》、《哭喪歌》,其題材因事而定。
流傳在鎮巴的曲藝有漁鼓、花鼓子,祭祀性歌曲一般由民間的端公演唱,因此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如《參神》《拜神》等。
鎮巴民歌的曲調基本以徵調式和羽調式為主,有少量的商調式,宮調式極少,基本沒有角調式。也有一些屬調式交替,一般為羽徵交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