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級非遺項目

城固架花刺繡
“架花”(方言)在學術界統稱為挑花,是用家織土布、麻布、自染棉線(藍色為主,兼及褚、黑)為材料,以小“十”字為基本針法單元進行刺繡。它是我國民間刺繡工藝中的一種。
城固架花歷史悠久,至少有兩千余年。在廣大農村,以前幾乎家家有紡線車,戶戶有織布機,婦女基本都會挑花刺繡。
城固架花大多數繡品是在白色坯布上挑繡藍花,色彩鮮明、沉著,飽和而協調,注重黑白對比效果。按照棉布經緯線路刺繡的針法有三種:1.“十”字針法,上面看上去像“×”號,背面為“一”字平行斷續線路。2.“一”字針法,又稱“磚花”“纖花”等,這種“一”字針碼可順著布紋或以45°夾角向八個方向運針。它用單線來回挑繡,正反兩面花紋一色一樣。3.編織針法,向左右兩個方向運行,很像編織。
城固架花的構圖形式常見有團花、折枝花、盆花、花蝶等傳統圖案形式,以果卉為主,還有角花、邊花、幾何形四方連續性編織等。傳統代表作品有:《大舜耕田圖》《狀元游街》《四姑娘打牌》《鹿鶴鳴春》《桃柳渡江春》《花籃、花瓶》《獅子滾繡球》《迎親圖》《鯉魚跳龍門》等。
漢中綠茶手工制作技藝
漢中茶葉生產歷史悠久,據史料和出土文物考證,始于秦漢,盛于唐宋,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歷史。漢中西鄉綠茶是傳統手工技藝的典型代表。它選材獨特、取料考究、制作精細。特別是將黃山毛峰茶的烘制和西湖龍井茶的炒制兩種不同工藝技術相結合,加工生產為半烘半炒型獨具風味的綠茶。其炒制技術,全憑藝人的五指和掌緣的配合及手感掌握,難以形成文字。它不但風味獨特,營養豐富,而且具有極高的飲用價值和保護價值。

漢中巴山鄉村婚禮知客司禮儀詞
漢中巴山鄉村知客司禮儀詞生發、流傳于漢中市漢江以南縱貫東西258.6公里的巴山農村帶上,是知客司在各種禮儀場合表誦的詞句,民間稱酒禮詞、吉利歌、禮言等。禮儀詞緣于歷史上發展演變成禮儀化、規范化、風俗化的巴山農村古老的傳統婚嫁、喪葬、滿月、壽誕、建造等民俗禮儀活動。禮儀詞以民謠體為主,句式結構無嚴格規定,以道來朗朗上口、聞之悅耳動聽為原則。有節有韻,可一韻到底,也可多韻轉換,還可無韻表誦。禮儀詞以語言樸實懇切,情意濃厚深長而見長。不同的知客司在不同場合,多有臨場即興創作。禮儀詞以當地(屬川西方言語系)的土腔土調表誦,分為婚嫁禮儀詞、喪葬禮儀詞、祝壽禮儀詞、滿月禮儀詞、建造禮儀詞等,僅婚嫁禮儀詞所涉種類一般就有40余種。禮儀詞流傳淵遠悠久,其歷史起碼在千年以上,目前收集到的禮儀詞有近千首之多。
漢中羌族羊皮鼓舞
羊皮鼓舞的前身是古老的“羊角鼓舞”,屬原始宗教祭祀舞蹈,與端公有一定的聯系,流傳于漢中的寧強、略陽。羊皮鼓是用羊皮蒙在蒲扇形或桃形的鐵圈上,并在鐵圈的把柄處系有許多小鐵環而制成,是可以舞動的一種單面鼓。用藤鞭擊鼓和搖動鐵環而發聲,構成舞蹈節奏和豐富多變的鼓點音響。羊皮鼓舞最早起源于先秦白馬羌族人群中,在祭祖儀式上,都要跳羊皮鼓舞,隨著時代的發展,羊皮鼓舞發展成為一種娛樂性的舞蹈,表演更為廣泛,婚喪嫁娶、上房、逢年過節、廟會都要表演羊皮鼓舞。羊皮鼓舞主要突出鼓的表演,氣氛熱烈歡快,動作粗獷質樸,鼓點、唱腔和動作有機結合在一起,表現出凜冽的氣勢,羊皮鼓舞的演員穿著帶有濃郁羌族色彩的民族服飾。在中國氐羌民族發展歷史中,略陽歷史占有重要地位,略陽的羊皮鼓舞也被羌民族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形成了地域內的羌文化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