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倫造紙
在世界文明的進程史上,道路是文明延伸的通道,而書寫用紙的出現則拓展了文明傳播的途徑。
這些紙張在今天看來其質地粗糙且極易破損,但在東漢年間它們卻是名副其實的高科技產品。公元105年,東漢元興元年。在經歷了前人千百年的摸索與實踐之后,漢和帝劉肇身邊的中常侍蔡倫總結出了一套完整的制紙工藝,并批量生產出用于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成為了造紙技術的鼻祖。兩千年后他被寫入了《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該書的作者美國人麥克哈特將蔡倫的功績排在了第七位,遠遠高于我們熟知的哥倫布,愛因斯坦和達爾文。
世界第七的頭銜是后人對蔡倫的褒賞,而一千九百年前他的封賞則是“龍亭侯”,食邑三百戶,其封地龍亭就是現在的漢中洋縣龍亭鎮。
龍亭鎮的得名因龍亭候而傳承至今,而蔡倫最早的官職卻只是一個身居“尚方令”的宦官,其主要任務就是監造皇家器物。當時蔡倫的身影曾無數次出現在這秦巴谷地的平川河谷和密林深處。在反復研究當地盛產的一種枸樹皮之后,他對制紙的原材料進行了重大的改進。這種以枸樹皮為主材,以麻頭、破布和漁網等為輔料的植物纖維紙成為了全新的書寫材料。漢中的靈山秀水再次改變了世界文明的發展方向。

蔡倫墓
此后造紙術被傳至宮廷,后又推廣至全國。在其發明一百八十年后,開始向周邊國家傳播,首先傳到了朝鮮和日本。八世紀時傳入西亞的阿拉伯等國,繼而傳進歐洲,最后傳遍全球。
今天,蔡倫的發明依然改變著世界。雖然現在的龍亭鎮已經不見了往日人影婆娑紙漿翻滾的造紙作坊,但龍亭候蔡倫的墓地卻一直在那片青松翠柏之中訴說著過往。不知他是否會想到其創造的文化價值會延續幾千年經久不衰。即使在電子產品如此發達的今天,紙張仍然是信息傳播途徑中的必需品。
當一件事物融入你的生活之中,你便很難發現其偉大之處。我們已經習慣了使用紙張書寫或閱讀,也接受了來自西方的食品和文化,漢中的過往與世界文明的進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