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管理創新 方便百姓生活
近年來,漢中市不斷加強社會管理體系創新,在社區為民服務、管理方式等方面進行大膽嘗試和探索,推行健全網格化社會管理的服務群眾新模式,力爭實現群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難事不出鎮(街道)的目標,蹚出了一條社區服務、社會治理的新路子。
為更好地服務轄區群眾,按照“合理布局、任務相當、方便管理、界定清楚”的原則,依托電子政務網和專用網絡,有效整合地理信息公共平臺資源,建立城鄉一體、實用高效、聯通共享、便民利民的網格化、信息化服務平臺,覆蓋人、地、事、物、情、房屋等各類信息,將所轄社區按300-500戶劃分為若干網格,將社區原有社區干部和社保、醫保、低保協理員全部分配到各個網格中擔任網格服務員,并根據每個網格的特點,把網格中各單位綜治干部、樓長、中心戶長、黨員及熱心公益事業的志愿者設置為網格信息員,協助網格服務員開展工作,形成“上面千條線、下面一張網”的社區服務管理格局。
這種網格化,將過去的傳統、被動、粗放和分散的管理模式,轉變為現代、主動、精細和系統的管理模式,把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延伸到網格,將服務重心下沉,實現與社區居民“面對面”、“零距離”、“心貼心”服務,使網格員真正成為匯聚、承接、服務、解決民生問題的穩定器。下水道堵了、垃圾箱壞了,大小問題,只要是群眾的需求,網格服務員就會主動協調解決;鄰里糾紛、家庭矛盾,只要一個電話,網格服務員就會出面幫忙調解。一大批矛盾糾紛、治安突出問題,通過網格員在第一時間得到妥善處理和解決。一系列貼心周到的服務,讓社區群眾切身感受到了網格化管理服務帶來的實惠與便利。

社區網格化就像是為網格服務員劃分了一份“責任田”,變過去“要我上門”為現在“我要上門”,密切了社區與居民的聯系,拉近了社區與群眾的感情,促使他們經常進家入戶,了解和聽取居民意見和要求,及時解決矛盾和問題,從而有效避免了管理服務的“盲區”和“真空”。目前,全市10個縣區已投入資金1500多萬元,全面建設網格化服務信息平臺,2016年底完成75個社區網格化管理建設任務。

為了更及時地聽取民生、察看民情、解決民憂、服務群眾,漢中市將洋縣民情報告單、漢臺網格化管理等好做法和基層管理服務資源加以整合,推出了“民情直通車”制度,這一改革舉措被中央改革辦確定為全國30個改革創新案例之一,在全國推廣宣傳。
一是建立民情集成平臺、在鎮村建立集民情收集辦理、政策法規咨詢等功能于一體的“民情直通車”綜合服務平臺,在街道社區建立集民情通無線政務、民情通呼叫服務、應急預警及處置等功能于一體的“民情直通車”綜合服務平臺,通過兩個平臺,縮短了民情信息收集、批辦時間,為群眾提供了便捷;二是暢通民情收集渠道。在農村推廣建立黨員責任區制度,以15-30戶群眾或一定片區為每名黨員劃分責任區,開展政策宣傳、民情收集。在街道社區構建網格化管理責任體系,以居民小組、小區等為單元,劃分網格,由信息員隨時收集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三是靈活民情處理方式。將鎮級各類審批和服務事項,全部納入該鎮便民服務大廳集中辦理,如不能完全辦結的事項,轉交縣級部門;對農村留守人群、行動不便群眾實行代辦服務。此外,還建立助老、助幼、濟困等服務機制。

積分多少的背后是村干部們具體工作的直觀體現。讓村民參與村干部管理考核、用積分量化村干部工作實績,是略陽縣推行村干部積分制管理的初衷。通過“定諾、領諾、踐諾”的方式,把每個積分都與村干部想事、謀事、干事的具體行動結合在一起,在增強村干部為民辦事責任感的同時,也讓群眾關心關注的民生事件件有了著落。
今年30歲的接官亭鎮黨政辦副主任辛建,一年前還是城關鎮七里店村的文書,由于他本科畢業富有學識、為村民辦事加班加點,受到村民的歡迎,年終評分獲得全優。去年底,省上從農民中招錄公務員,縣委組織部運用積分制管理結果,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推薦辛建參加考試,經過公開選拔,辛建被錄用,成為鎮辦副主任。

辛建的事例只是該縣科學運用積分制考核的一個縮影。為了有效激發村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該縣不僅僅把積分制考核得分與村干部績效工資、表彰獎勵掛鉤,還可以在縣、鎮招錄公職人員和推薦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時優先考慮考評優秀的村干部。同時,還采取組織處理措施,對考核為“基本稱職”及以下的村干部,由鎮黨委警示提醒、批評教育、誡勉談話,對連續兩年考核為“基本稱職”及以下的村干部,采取責令辭職、依法罷免等方式予以組織處理,有效解決了在村干部管理工作中拉不下情面、監管不到位的問題。
“我們還積極為家境不寬裕的村干部想點子,將績效分數和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掛鉤,干得好就能解決后顧之憂。”該縣縣委組織部部長李劍歌介紹,縣委正計劃開展“十大優秀村干部”評選,每年頒發高額獎金激勵更多村干部干事創業。
激勵讓多數村干部動力十足,積分制猶如一張篩子,選出肯為群眾服務、能吃苦能干事的優秀村干部,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延長了制度的生命力。今年,全縣村干部為群眾承諾辦實事1186件,踐諾率達到98%,反映村干部違紀信訪的案件同比下降36%。
民情報告單制度是始于洋縣磨子橋鎮在干部下基層實踐中探索出的工作經驗,通過建立機制,堅持維穩關口前移,對群眾反映的各種問題以及影響社會穩定的糾紛隱患,做到了早發現、早報告、早預案、早處置,形成了橫到邊、縱到底,上下聯動的社情民意、信息預警網絡。該縣自2012年12月全面推行民情報告制度以來,共收集民情報告1398件,辦結1389件,辦結率達99%,其中上報縣上的不到50件,絕大多數問題在基層解決,真正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難事不出縣”的目標。漢中市委及時將民情報告制度與干部下基層、干部作風建設、群眾路線教育、建設平安漢中等實際內容結合起來,全面推廣民情報告制度,建立了由市委組織部牽頭抓總,縣區部門單位組織實施,包村部門和包聯縣區、鎮、村密切配合的民情報告制度聯動機制和監督機制,有力地延伸了新形勢下群眾工作和全市平安建設的深度、廣度。

漢中市不斷探索新形勢下夯實干部責任、服務基層群眾、加強社會管理、創建平安漢中的具體措施,針對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及時回應群眾期盼,在全市推行民情報告制度,變各級干部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變群眾上訪為干部下訪、變上級壓下級解決問題為上下聯動解民憂化民難。改進了化解矛盾糾紛、解決群眾困難、回應群眾期盼的工作方式,實現了民情上達、民事有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