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鄭 千年古縣 水韻南鄭
山川秀美的南鄭縣位于中國版圖的中心,陜西省西南邊陲、漢中盆地南部,東與城固縣、西鄉縣毗連,南部與四川省通江縣、南江縣、旺蒼縣接壤,西與陜西省寧強縣、勉縣為鄰,北與漢臺區隔江相望。全縣轄20個鎮,1個街道辦事處,288個行政村,19個社區,總人口56.8萬,總面積2818平方公里,是全國重點產茶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綠化造林先進縣和全省糧油生產基地縣、首批旅游強縣、省級園林縣城,被聯合國地名組織授予 “千年古縣”稱號。

大手筆繪就美麗南鄭
自公元前451年秦厲公派左庶長修筑南鄭城起,已有2465年的歷史,名稱被保留延續至今,是陜西省唯一的一例。同時,南鄭縣是漢水流域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縣境北部梁山腳下的龍崗舊石器遺址,迄今已有120萬年,早于藍田猿人遺址,是研究中國舊石器時代南北文化區分與聯系的重要遺址。自東漢初漢中郡治遷入南鄭縣后,一直是秦嶺以南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在革命戰爭年代,南鄭是通往川北的“紅色交通線”,是川陜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縣現有文物遺址景點318處,其中龍崗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圣水寺、何挺穎故居、中共陜南特委代表會舊址等6處文化遺址。悠久的歷史造就了獨特的地域文化,萌生于元代的地方戲劇“漢調桄桄”,歷700余年而不衰,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春倌說春、漢山樵歌、協稅社火高蹺、民間木版畫、棕箱及棕制品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南鄭南湖
南鄭縣是陜南山地的組成部分,全縣有耕地5.1萬公頃,林地1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5.87%。轄區大部分在米倉山北坡,小部分在南坡,總趨勢南高北低,這里“平川沃野望不盡,麥隴青青桑郁郁”,丘陵山區“古木叢葟,遮天蔽日,異花奇木,芬馥泉巖”,頗似江南風景。地處秦嶺—淮河南北地理分界線,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9℃,全年無霜期246天,年降水總量871.8毫米,生態環境優良,被譽為“世界同一緯度里生態最好的地區之一”。生物、礦產等資源豐富,素有“天然物種基因庫”之稱,有豹、獼猴、水獺等100多種國家保護動物;有黨參、天麻等600多種中草藥用植物;有金、花崗石、黃玉等26種礦藏。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孕育了豐富的旅游資源,先后建成“陜南第一山水”黎坪國家森林公園、“溶巖地質博物館”小南海景區、大漢山景區、南湖風景區、紅寺湖風景區等,“中國最美油菜花海”成為南鄭一張亮麗的名片。
南鄭古有“米倉道”,今有西漢、十天高速公路、省道211線、漢朱路和在建的寶巴高速、西成高鐵穿境而過,交通網絡四通八達,縣城中心十字距漢中市中心廣場13公里,距漢中火車站15公里,距漢中柳林飛機場31公里,距省會西安280公里(經西漢高速公路)。臨江的大河坎、梁山、圣水、胡家營四鎮近33平方公里為漢中市中心城區建設范圍,縣城周家坪作為漢中大城市西南部副中心建成區5平方公里,橫跨漢江的天漢大橋、龍崗大橋、漢江橋閘三座橋梁和天漢大道、南鄭大道、西二環大道,把縣城與漢中中心城區連成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