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強 漢水之源 羌族故里
寧強,原名寧羌,系衛、州舊稱,古屬梁州,秦漢為葭萌縣地。宋乾德三年在陽平關設三泉縣,直屬京師,開我國歷史上中央直轄縣之先河。1942年,改名寧強,于右任取“安寧強固”以釋其意。全縣總面積3246.8平方公里,轄16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200個村、11個社區,人口33.3萬,有漢、回、羌、滿、壯、白等11個民族。2015年,全縣生產總值64.12億元,財政總收入3.13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74億元,城鄉居民收入分別為23602元、8068元。

青山環抱、綠水環繞的美麗寧強縣城
近年來,寧強先后榮獲“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縣”“全國法治先進縣”“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國家園林縣城”“全省移民搬遷工作先進縣”“全省保障性住房綜合管理十佳縣”“全省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先進縣”等多項榮譽。
寧強位于陜西省西南角,漢中市西部,北依秦嶺,南枕巴山,襟隴帶蜀,地界陜甘川三省,東臨勉縣、南鄭,北接略陽,西連青川、武都、康縣,南界朝天、旺蒼,是大西北進入大西南的主要門戶和黃金通道。寶成、陽安鐵路縱橫縣境,108國道、西漢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通過京昆高速,縣城到漢中市區、四川廣元市區僅需1小時。正在建設的西成客專2017年11月全線通車后,寧強到西安、成都僅需1.5小時,全面開啟“同城模式”。
寧強生態優美,環境宜人,雨量充沛,空氣濕潤,全年空氣優良級天數穩定在330天以上,負氧離子保持在2100—2400個/cm ,被評為“中國天然氧吧”。寧強水系豐盈、水質清冽,是國家南水北調工程重要水源保護地,漢水源濕地公園是全市首家國家級濕地公園。寧強綠翠環繞、植被茂密,擁有百萬畝飛播造林、三百多萬畝林地和一萬公頃的青木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達到61.8%,林木綠化率達到68.6%,被評為“全國綠化模范縣”。生物資源多樣,境內有野生植物3000余種,國家一、二級野生動物50種,盛產茶葉、木耳、天麻、香菇、核桃等林特產品,“寧強矮馬”屬國家珍稀的家畜原種。礦藏資源豐富,被李四光先生譽為“中國的烏拉爾”。已探明金屬、非金屬礦產8類34種200余個礦點,總蘊藏量達3.09億噸,名列漢中市第二位。其中金屬礦有鐵、銅、錳、金、鎳、鉛、鋅、鉻、銀等10種70余個礦點;非金屬礦有磷、硫、重晶石、蛇紋石、花崗巖、鋁土、海泡石、大理石等12種20余個礦點。縣境內有嘉陵江、漢江兩大水系,蘊藏水能資源24萬千瓦,已開發8.28萬千瓦,建有水電站29個。

左圖:寧強群眾跳起歡快的羌族舞蹈慶祝中國羌族儺文化之鄉儺藝傳承保護培訓基地成立右圖:寧強縣循環經濟產業園區一角
寧強既是漢江發源地,也是古氐羌民族聚集地之一,素有“漢水之源,羌族故里”之稱,2008年被文化部確定為羌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巴蜀文化源遠流長,羌氐文化神秘多彩,古鎮文化底蘊深厚,書畫文化飲譽三秦,民俗文化異彩紛呈,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基礎。魏氏宅院、回龍場老街、古羌人墓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王家核桃饃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寧強被評為“中國羌族儺文化之鄉”。縣境內有山水瀑布、原始森林、峽谷溶洞、歷史人文等旅游資源50余處。近年來,深入實施文旅興縣戰略,強力推動全域旅游發展。成功打造了《一代梟雄》故事發生地——AAAA級景區傳奇古鎮青木川,漢江發源地AAA級景區漢水源森林公園和獨具風情的羌族文化產業博覽園,九臺觀、草川子、金牛古道、三泉遺址、天湖、巴山溶洞群等旅游開發加速推進,康體養生、特色餐飲、傳統民俗、農事體驗、鄉村休閑等新興文化旅游業態日益興起。今年以來,全縣共接待游客165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7.6億元。

寧強羌博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