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惠立峰
漢中應該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排頭兵
文 / 惠立峰
素有“國家糧倉”和“中華聚寶盆”之稱的漢中市,多年來為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尤其是地改市20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漢中市廣大干部群眾堅持改革開放,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搶抓機遇,開拓進取,扎實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多項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漢中由于處于南北氣候分界線和江河分水嶺特殊的地理位置,氣候、生態呈多樣性,南北方所具有的農業發展條件皆備,無論是種植業還是養殖業,無論是糧油作物還是經濟作物,都具備得天獨厚的優良的自然生長環境。

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新形勢下,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農產品比較效益和競爭力下降、資源環境對農業發展硬約束加強以及農民增收放緩等嚴峻挑戰,如何繼續依托漢中的區位優勢、氣候優勢、生態優勢和人文優勢等自然稟賦,迎難而上,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以新的發展理念建設現代農業,拓展漢中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我認為,當務之急應該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調整優化農業結構。一是以消費需求為導向,做優做精以水稻、油菜為主的糧油產業,不斷擴大優質水稻和“雙低”油菜的種植比例,提高品質,培育品牌,多生產出一些像“漢中仙毫”茶葉一樣的糧油拳頭產品來。二是適當調減食用玉米種植面積,大力發展青貯玉米面積,擴大以生豬為主的畜牧養殖業,提高肉、蛋、奶在農業增加值中的比重,滿足人們不斷提高的生活需要。三是穩步增加茶葉、柑橘、獼猴桃、魔芋、食用菌等特色農產品的面積和產量,并著重在品質的鞏固和提升上狠下功夫,培育“中國馳名商標”和“陜西著名商標”,增強市場競爭力。

漢中航空智慧新城-效果圖
二、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積極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面向廣闊的市場,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把傳統的農業種養拓展到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延伸產業鏈、價值鏈,提高農業競爭力和附加值,讓農民更好的分享農產品加工和流通帶來的收益。首先,圍繞糧油食品為主的精深加工,擴大加工能力,提升加工水平,千方百計消化糧食庫存。扶持發展一批科技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市場占有率高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同時鼓勵農民發展農產品產地儲藏、產地初加工、產地直銷,降低物流成本。其次,隨著漢中高鐵時代的即將到來,充分利用當地獨特的漢江水韻、秦巴風情、三國遺址以及厚重的農耕文化等優勢資源,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實現農旅結合、農文結合、農體結合。根據各縣區資源分布不同,重點打造一批農業旅游集聚區,利用現代農業資源,建設以生態、生產、生活為主題的“多功能農場”、“休閑農莊”,實現“田園變公園、民房變客房、產品變商品”,吸引西安等域外大中城市市民到漢中休閑旅游,推動農業由單一功能向多功能拓展,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三、大力推進適度規模經營,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形勢下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離不開土地流轉;提高經營效益,必須要有一定規模。對于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政府要提供信息服務,加強組織化程度,促進產銷對接,同時引導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開展農產品初加工、地產地銷,通過自身延長產業鏈條,實現增收。對農民合作社,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加強人才培養,規范內部管理,提高經營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使其真正成為農民自己的合作社,在發展現代農業中起到引領作用。對產業化龍頭企業,依托其資金、人才、技術等優勢,一方面通過實施財稅、金融等配套支持措施,使其發展壯大和轉型升級;另一方面通過與農戶互相入股,實行股份合作,密切與農戶利益聯結關系,使企業不斷做大做強,讓農民從中獲益。同時,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在縣城周圍和一些重點鎮,打造一批產業集群、企業集群和農產品加工園區,在農產品生產優勢區域發展加工和流通,配套相應科研、培訓、信息等平臺,形成生產、加工、商貿互為支撐、相互配套的農業綜合體。
四、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發展現代農業創造良好環境。結合“新農村建設”、“旅游示范縣”、“陜西名鎮”、“最美休閑鄉村”、“休閑農家明星村”等活動的開展,整合資源、增加投資,在農村道路、水、電、氣、綠化、寬帶和電子商務設施等方面進行重點建設。針對二、三產業的薄弱環節,還應在農產品保鮮儲藏、加工設備和農村貿易市場以及鄉村旅游、休閑度假等方面設施建設上給予加強,為順利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我們相信,憑借漢中的區位優勢和工作基礎,只要堅持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繼續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完善各項基礎設施,漢中必將成為全省發展現代農業的排頭兵。
(作者系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