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興先
漢中發展旨在綠色循環
文 / 張興先
“十二五”期間,漢中堅持統籌推進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生產總值突破1000億元,年均增長13.3%,財政總收入實現100億元,年均增長1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3509.5億元,是“十一五”的3.79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實現1247.85億元,是“十一五”的2.24倍。主要經濟指標增速穩居全省第一方陣,工業化實現了由初期向中期的跨越。今年前三季度,增速位居全省前列。這些成績的取得,從科學決策的視角分析,或源于對經濟新形勢的準確把握以及對未來發展的科學預見。

從總體形勢看,“十三五”期間,漢中仍處于較快發展的重要時期。但發展方式落后、要素拉動乏力、特色產業不明顯、資源環境制約的問題可能會進一步暴露。因此,應及早謀劃轉變發展方式,在綠色循環發展上下大功夫、深功夫;在建設永續美好生活上出真招、實招。
放眼全球大市場,漢中的優勢在山清水秀林密,資源稟賦多樣。從實踐看,在經濟發展的中期階段,如果不能拋棄粗放的、簡單的、科技含量較低的發展方式和小生產的產業組織方式,這些優勢有可能轉化為劣勢。比如說,因山水優美漢中的影響力不斷擴張,為保住山清水秀林密,一江清水送京津,必然要限制部分初級原材料工業的發展;因地處中國南北分界線上,動植物資源豐富多彩自古有天府之地的名望,但囿于資源的多樣,小作坊式的加工生產,長期選不出一樣或幾樣做強做大的特色產業或名牌產品。循環經濟長期以來也僅是作為一種理念而很難在實質上取得突破。
故以為,“十三五”期間,漢中經濟的發展,不在速度而在質量,不在產值而在效益,不在多樣而在規模。因此,轉變發展方式必須將循環發展、綠色發展放在首位,核心是科技創新,主導是人的思維創新,以及制度創新,產業組織方式創新等等。管理創新或許是解決漢中未來幾年發展中諸多矛盾與問題的當務之急!
以構造數條規模化的特色產業鏈條為依托,圍繞特色產品、名優產品、中高端產品,打造循環經濟產業鏈、供應鏈、物流鏈、價值鏈,發展生產基地,創新產業組織方式,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將民間蘊藏著的發家致富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眾志成城,上下齊心與全國全省同步實現小康。
以生態修復為基礎,科學規劃國土開發,千方百計保住耕地開發的紅線,城市建設的黃線,環境保護的綠線。對自然的索取必須減量化,對傳統廢棄物要實現資源化、再利用,在全社會形成節約資源、低碳發展的意識和習慣,實現綠色建設生態宜居、永續美好的新漢中!
(作者系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