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創業夢”
李楠
我是個90后,現就讀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二年級。2015年,我和我的團隊一起創辦了營在高校網站,把教育產業與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完美結合,致力于幫助高校和學生解決招生難和擇校難的問題。
2009年,最初我們只是想做一個婚慶服務提供商的網站,讓新人們可以在網上選擇各種婚慶相關的產品。為了驗證項目是否可行,我們做了大量的市場調研工作。經過幾個月起早貪黑的訪問最終鎖定了成都市場,可就在完成市場調研和網站設計,準備注冊公司網站上線時,卻由于拿不到投資,成員陸續畢業退出,第一個創業項目被迫夭折。
2011年,我獲得出國深造的機會,懷揣著對國外互聯網公司傳奇的向往踏上了出國留學之路。為了生存,我刷過盤子、賣過服裝、當過家政。最累也是帶給我轉折的是在一家電子商務的創業公司實習的經歷,我從公司一個電話銷售員,成長為了網站中文版的設計者之一,正式參與網站核心功能的設計和運營,也深刻體會到國外互聯網創業者的精神“永遠創新、永不滿足”。
2014年交流結束,我回到哈工大繼續讀研。2015年上學期,在跟輔導員的一次聊天中,我發現最近幾年高校籌辦的保研夏令營越來越熱,但學生申請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為此,我們實地調研了哈工大各學院50多個夏令營,近3000多個學生的意見反饋,通過網絡采訪搜集全國重點學校保研夏令營的情況,最終決定針對這一市場做出一款產品,也就是現在的“營在高校網”。但作為一個新生的項目,沒錢、沒人、沒資源,團隊寸步難行。我們只好從學校里四處招募,初學者也不怕,請學校導師從零基礎教起,一點點培養,這些人后來都成長為團隊的技術骨干。3個多月的時間,我們一步步組建了產品、技術、市場營銷、財務等功能齊全的團隊。付出終究得到回報,在2015年10月閉幕的全國首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上獲得銀獎,也得到投資方和大賽組委會的支持與肯定。
公司剛剛成立,網站也正要上線,未來要經歷的挫折和困難數不勝數,但我始終相信,心懷夢想,我和我的團隊都不懼任何挑戰。乘風破浪、勇往直前、堅持不懈、奮斗到底,方是創業人的風采與本色!
劉大睿
我出生在云南偏遠山區,上幾代人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2012年,我考上東北林業大學,成為村上第一個考上大學的人。為了籌集學費,我去磚廠、工地做苦力。開學時,只身一人背著書包來到離家3000多公里的陌生城市,看著許多同齡人在家人的陪伴下去辦理各種手續,第一次我感到了恐懼和孤單。因為是貧困生,交不起教材費,用的是上一屆的舊書,在填寫家庭貧窮情況,申請貧困補助時,黃土地里出來的我開始察覺到了一絲自卑,倔強的我開始想要改變。
一次學校話劇表演中,我結識了最初的合伙人趙勇。一樣的背景、一樣的不甘于現實尋求改變的兩個人開始創業。2013年7月17日,我用之前積攢的資本注冊完成哈爾濱時光慢遞有限責任公司。由于涉世太淺,公司資料被泄露,騙子公司、社會不法分子的詐騙接踵而來。12月,還被一家網絡騙子公司詐騙了3000元。公司面臨失敗困境,團隊的大部分成員選擇離開,除了我和趙勇,只有5個人留了下來。為了繳納房租,還清公司欠款,公司成員除了每天默默地在公司工作,還紛紛拿出自己的獎學金、生活費。2014年5月,為完成產品設計制作工作,公司成員整天整夜地工作,不管男生女生困了就在桌子上趴一會兒,第二天繼續上課、工作,他們的不離不棄拯救了公司。
2014年5月,在學校各級團委支持下,公司成為國家級大學生創業項目;2014年8月,公司項目進入奧迪創新實驗室100強;2014年10月,公司參加“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實踐挑戰賽獲銀獎;2014年11月,公司在廣州股權交易中心青年大學生創業板掛牌,成為團中央主導的全國第一批青年大學生創業掛牌的19個公司之一。2014年11月,公司研發的“拾憶”APP第一個版本正式上線推廣,上線10天用戶量達到13 700人。
前行不忘感恩。2014年12月,為東北林業大學首屆“魅力班級PK大賽”提供了價值20萬元的2500冊大學畢業紀念冊贊助。2015年3月,聯合廣東力奧盈輝投資基金管理中心,面對黑龍江高校畢業班發起“以我手、繪我心”公益項目,涉及大學12所,為1000多個畢業班提供了服務,累計提供資金15萬元。如今,我們將打造一個文化創意與互聯網結合領域的品牌公司,2016年將公司業務推向全國,在此過程中形成轉化,讓公司真正地走出校園。
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在創業的道路上堅持,但能夠堅持到最后的人,一定會取得成功。在創業的路上,堅持就是我最大的法寶。
袁可夫
我是一個幾十年如一日和大家一起創業的創業者。從1979年組建建筑工程公司開始,幾度接手破產企業和職工,重組改制,我所經營的企業從不因效益問題淘汰職工。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創業,我創辦的肇東市東興建筑集團,目前已經成為融施工、開發、設計、物業、安裝、路橋、商品混凝土、節能材料生產、醫療餐飲服務于一體的綜合型建筑企業集團。在創業的過程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創業中“求生存、謀發展、做奉獻”要一體化,能生存是小成功,有發展是中成功,做奉獻是大成功,做奉獻能夠成為自覺,才是真正成功。
1979年我組建糖廠建筑工程公司,建設糖廠廠內工程,糖廠投產后,又建設了一大批多種經營項目,使糖建公司蒸蒸日上,欣欣向榮。1985年,廠內的活源沒有了,幾百人到哪里去,成了一個大問題。廠黨委決定由我帶領隊伍進入市區獨立承攬工程建設,活要自己找,人要自己養,錢要自己掙,迎難而上又要開始創業。沒有宿舍買個便宜的大糞點,沒有食堂支個帳篷挖個溝把鍋架上,沒有辦公室蓋上幾間平房,辦個執照,把牌子一掛,就這樣艱難起步。從蓋茅樓到蓋大樓,從挖排水溝到修路修橋,從建設旱冰場到建設廠房。經過幾年的頑強拼搏,企業成為全市最好的建筑施工企業,成為全省建筑企業標兵。
1991年肇東市建一公司瀕臨倒閉,市委、市政府決定把合并這副重擔交給我,憑著對工作的一股沖勁,我勇擔重任,又開始了新的創業。經過一年的努力,公司得以正常運營。剛剛理順好,1993 年1月,肇東糖廠破產,1500多名工人的安置成了全市的最大難題,市委、市政府又把這副重擔壓在我的肩上,一個3000多人的三合水企業就這樣出現了。為了安置就業,能干建筑的干建筑,不能干建筑的就開辦第三產業求生存,沒有資金就賣掉自己的小汽車,再進行集資和貸款,連續開辦了一大批與建筑業有關、相關、無關的各類產業,終于實現了人人有崗位、個個有活干,為全體職工創造了生存條件。就在這時,市場經濟大潮如排山倒海之勢席卷全國,“產權明晰,責權明確”“下崗分流,減員增效”,一系列措施推進深化改革,企業怎么辦?職工怎么辦?連續多天老人們找來了,孩子們找來了,貧困職工找來了,可別讓我們下崗呀,那樣我們一家人就沒有活路了……是為一人還是為多人,為眼前還是為長遠,為金錢還是為發展,大家各抒己見,最終為多人、為長遠、為發展的思想占領了制高點,因為我們追求的不僅僅是經濟效益,更多的是使命與責任。
重組改制、拓寬領域、壯大企業,回首東興建筑集團的創業之路,企業既要為黨政分憂、為員工解愁,還要把老的養起來了、把窮的幫起來了、把病的治起來了、把傷殘的扶起來了。合并一公司、接受破產糖廠工人是接受黨的重任的使命擔當,關愛老弱病殘職工是企業領導的責任使然,率領大家一道搞慈善是追求社會價值觀的正確方向,和大家一起學習、一起創業、一起付出是凝聚團隊力量的最佳方法。只有這樣,職工才能有正知正見正能量,企業才能長期持久地發展下去。
責任編輯/張博zhangbo@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