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區從 2014年開始全面啟動“十個全覆蓋”工程,旨在加速推動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從城市向農村牧區延伸,全力補足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最大短板,從根本上改善1000多萬農牧民的生產生活條件。這是一項宏偉的工程,工程實施兩年來,取得階段性成就,得到廣大農牧民的衷心擁護和廣泛贊譽。2016年,“十個全覆蓋”工程的推進進入沖刺階段,是完善鞏固、提質增效的關鍵年。就“十個全覆蓋”工程的進展情況,我們組織了本期特別策劃。
2014年初,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用3年時間全面實施農村牧區“十個全覆蓋”工程,到2017年自治區成立70周年時,使我區農村牧區面貌發生根本性轉變,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根本性改善,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這是自治區黨委、政府向全區農牧民作出的鄭重承諾。
這是內蒙古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綜合性民生工程。
這是內蒙古為推動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從城市向農村牧區延伸覆蓋,補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短板邁出的關鍵一步。
令人振奮的成績單
剛剛過去的一年,正是“十個全覆蓋”工程攻堅克難、破題創新的關鍵年。如今,“十個全覆蓋”工程已取得令人振奮的階段性成果,截至2015年12月底:
——全區共有53.6萬戶農牧民喜遷新居;
——259.19萬人有了干凈、安全的飲水;
——38776.26公里水泥路修到了9388個嘎查村農牧民的家門口;
——8557戶農牧民結束無電歷史,電網升級改造惠及124295戶低標準農牧民用戶;
——88.58萬戶農牧民看上了高清數字電視,建成388個無線地面數字電視站點,安裝8027套廣播村村響設備;
——1055所校舍得到安全改造;
——建成6147個標準化衛生室、9337個文化室、5986個便民連鎖超市;
——457.51萬農牧民的基本養老保險,51.4萬農牧民的高齡津貼得到落實。
比一連串的數字更具說服力的,是廣大農牧民群眾由衷的贊譽。“鄉村變美了,村民生活幸福了;干部曬黑了,干群關系密切了;鄉風文明了,村民素質提高了”——這是老百姓對“十個全覆蓋”工程發自肺腑的認可。實踐證明,“十個全覆蓋”工程的實施,為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帶來了新機遇,為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舉全區之力的大會戰
“十個全覆蓋”工程之所以推進速度如此之快,取得成效如此之大,離不開自治區黨委的系統謀劃、整體推進,離不開各級黨員干部的埋首苦干、傾情付出,離不開廣大農牧民群眾的積極擁護、熱情支持。
兩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始終將“十個全覆蓋”工程列為事關改革發展全局的重點項目、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骨干工程和改變農村牧區面貌最有力的抓手,自治區黨委多次專題研究部署,并實行嚴格的目標責任制和通報問責制,專項推進、重點督辦。2015年9月以來,自治區黨委派出由12個廳局主要負責同志擔任組長的調研督導組深入基層督促檢查,組織2萬余名黨員干部下鄉駐村指導。2015年9月6日至10月16日,王君書記、巴特爾主席率領巡回觀摩檢查組先后走訪了11個盟市、40個旗縣(市、區)504個嘎查村,累計行程6013公里,一路上邊走邊看邊指導。
兩年來,全區各地、各部門堅持把“十個全覆蓋”工程作為頭號民生工程和“一把手”工程,各盟市、各旗縣(市、區)黨委、政府成立了由黨政主要領導任組長的領導小組,自上而下形成了職能廳局牽頭指導、盟市和旗縣(市、區)具體組織實施、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推進機制,工作任務層層分解到單位和人員,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有任務的領導體系,為工程的順利推進提供了得力的組織保障。
兩年來,全區各級黨員干部積極投身“十個全覆蓋”工程建設。全區15名省級領導干部、522名盟市干部、3035名旗縣(市、區)干部、8090名蘇木鄉鎮(街道)干部、2.1萬多名嘎查村(社區)干部參與到“五級示范抓引領”工作中來,深入引領地區和聯系點幫助推進“十個全覆蓋”工程。在工程建設高峰期,全區約有10萬多名黨員干部奮戰在建設第一線。廣大黨員干部帶著對農牧民群眾的深厚感情,深入基層、深入工地,進農家屋、吃農家飯,用真心真情打通了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極大地激發了廣大農牧民群眾投身“十個全覆蓋”工程建設的積極性。
全區合力,全方位推進,有力地確保了“十個全覆蓋”這場空前的大會戰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我們仍然在路上
時至今日,“十個全覆蓋”工程正處在從“攻堅”走向“完善”、從“繼往”走向“開來”的轉折點。
在新的一年里,全區各地要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的統一部署,掀起全力推進“十個全覆蓋”工程建設的新高潮。
這個時候,應將發展的“興奮點”持續、穩固地聚焦在廣大農村牧區。要解決好“為誰花錢”的觀念問題,少一些錦上添花,多一些雪中送炭;既要把路修一修,把危舊房改造一下,更要開辟經濟新常態下新的發展空間,形成新農村新牧區和城鎮化建設雙輪驅動的發展格局。
全面推進我們在路上,要在“全”字上用心思、下功夫。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產業轉型、社會保障和基層組織建設都要全面推進,一樣都不能缺;農區、牧區、林區、墾區的嘎查村都要進行全面建設,一個都不能少;農民、牧民、林區墾區職工都要全面覆蓋,一戶都不能落下。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創造性地制定規劃和開展工作。
重點工作推進我們在路上,要注重農村牧區三項重點工作的“并駕齊驅”。搞好“全覆蓋”,成敗在“十”外。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基層組織建設,二者是推進“十個全覆蓋”工程、鞏固建設成果不可或缺的支撐,也是農村牧區長遠發展的基礎所在。要培育形成一大批有特色、有市場、有前景的富民產業,為農村牧區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培育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創造有利條件。要做強組織堡壘,進一步做好基層黨建工作、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維護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加強基層社會治理。
長效管護我們在路上,要創新工程管理,注重建立長效管護機制。要全面梳理各項建設任務,完善相關規劃,根據清單和臺賬倒排任務、倒逼進度,主動抓好落實。要杜絕趕工期、搶進度,更加注重科學規劃、強化監管問責,更加嚴格地堅守質量紅線。要重視工程的后續管護,針對安全飲水、街巷硬化等公共設施,研究制定長效管護機制,確保這些工程不僅建得起,而且管得好、用得住。
引領帶動我們在路上,要“擰”緊干部,解決好引領帶動的問題。要繼續把“十個全覆蓋”工程作為鍛煉干部、考察干部的主戰場,不斷完善調度分析、督查、督導、考核問責等制度機制。要適當增加“十個全覆蓋”任務完成情況在干部考核指標中的權重,進一步形成“能者上、庸者讓”的氛圍,使人人肩上都有責任,個個頭上都有危機感。
藍圖一繪到底,我們仍在路上。在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的火熱實踐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征途上,一張充滿內蒙古特色的嶄新畫卷正在繪就,一條生動詮釋五大發展理念的新路正在我們腳下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