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淑穎
摘要: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尚處于初步階段,社保基金的安全是重中之重,但“松監督.嚴管制”使社保基金監管存在監管法規制度不健全、基層管理工作薄弱、過分依賴行政手段等問題,完善我國社保基金監管體系要從健全監管法規和細則、加強社會監督等方面入手。
關鍵詞:社保基金 監督管理
加強社會保險基金監管,涉及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更蘊含著重大的社會責任。近年來,社會對基金監管的認識在逐漸深化,基金領域信息化建設水平在不斷提高,科技防控、內控制度的力度在加大。本文就基金監督工作中存在的難點問題及產生的原因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一、社保基金現狀
北京市自1992年10月建立個人養老保險賬戶起,目前已經形成涵蓋醫療、養老、工傷、生育、失業五個險種的社會保險體系。“十二五”期間,社會保險體系建設不斷完善,覆蓋面不斷擴大,正加快由社會保險政策全覆蓋向享受社會保險人群全覆蓋轉變,各項社會保險待遇按時足額發放,基金運行平穩。與此同時,社會保險基金的收支規模也隨之加大。據統計,北京市2014年社會保險基金收入2147.8億元,基金支出1592.7億元,基金當年結余555.1億元,同比分別增加245.1億元、174.7億元和70.5億元,增幅分別為12.9%、12.3%和14.5%。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民生工作提出了“突出重點,守住底線,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十六字要求,什么是底線,基金安全就是底線。隨著社保基金規模的不斷擴大,基金安全形勢不容樂觀。目前全國普遍存在注冊企業參保率低、參保企業漏報繳費人數、瞞報繳費基數等問題。從各項專項審計和舉報案件反映的情況看,部分企業、中介機構和個人,專門從事針對社會保險的不法業務,不斷翻新騙保花樣。通過編制假行政文書、篡改個人檔案、修改關鍵材料、偽造工作崗位和工作經歷等手段,騙取社保基金和相關資格。近幾年,全國發生多起社保基金被挪用案件,社會影響惡劣,因此,需要詳細分析當前社保基金管理的難點,思考研究相應的改進方法,確保社保基金的安全。
二、基金監督的難點
隨著社會保險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社保基金規模的迅速增加,給社保基金監督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在基金監管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監管法規制度不健全
隨著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社會保險政策、法規層出不窮,但并沒有相應的基金監管法規、制度與其相匹配,導致基金監管的職責不明確、控制要求不清晰,實際監管可操作性較差。如:2001年實施的《社會保險基金行政監督辦法》沒有根據監管對象、業務流程的變化及時更新,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又如2011年7月1日實施的《社會保險法》,基金監督方面原則性條款多,具體操作性條款相對較少,造成“牛欄關貓”,基層經代辦機構在業務辦理時缺少配套性具體措施,形不成對基金安全的嚴格管控。
(二)基層管理工作薄弱
通過對19個社保所進行深入的調查,發現基層社保所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問題:
1、基礎管理制度薄弱
在調查過程中,發現許多社保所基礎管理制度不健全,且各項制度建立之后的具體落實不夠。比如:有的社保所建立了崗位職責制度,但是實際工作中出納、會計崗責不清,存在會計負責制單、裝訂憑證等現象,由此造成了日記賬與記賬憑證日期、憑證號不一致的問題。此類問題普遍存在。
2、財務基礎薄弱
據調查統計,部分社保所財務管理不規范,存在以下問題:原始憑據不規范;記賬有錯誤;會計科目使用錯誤;15%的社保所基礎檔案保管不符合規定。
3、管理人員素質不高
根據調查顯示,基層社保所多數財務人員身兼數職,不能專職從事財務工作;另外,部分人員財務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60%以上的財務人員從事財務工作不滿三年,財務經驗不足;有些社保所的財務工作歸鎮政府的大財務室管理,這樣造成了部分財務人員不了解社保政策、不懂業務,導致財務入賬不及時等問題。
(三)內控監督手段滯后
由于社會保險業務的不斷拓展,內部風險控制的重心已由一般的業務糾正差錯轉變為運行過程中的風險防范,而現行的內控制度與手段則顯得力不從心。主要表現在:一是側重事后檢查,事前與事中風險防范不夠;二是內控的工作重心仍是一般差錯的查糾;三是缺乏對內控工作的有效考核。
(四)社保基金監管過分依賴行政手段
從現有的監管模式來看,我國社會保險基金監管過分偏重行政手段。一方面是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經歷了四險合一、五險合一等過程,每一項險種的推出時間、繳費比例和覆蓋范圍在近三十年內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造成了社會保險基金的運行和監管,都離不開行政部門的發文。而目前過分倚重行政監管,而忽略了其他監管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比如社會監督委員會已經提出了好多年,但很少真正發揮監管作用。另一方面是行政監管分散、政出多門。各部門在制定或執行有關政策過程中容易從自身利益出發,使得政策存在嚴重的“條塊分割”現象,而不同部門出的政策之間存在一定的銜接困難和漏洞。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使得社保基金監管的職能被弱化,監管機制嚴重失效。
(五)社保基金管理使用涉及的部門環節多
社保基金管理使用涉及的部門環節包括:市、區兩級財政部門;市、區兩級社保經辦、醫保經辦、勞服中心、培訓部門;市、區兩級社保、醫保、就業行政審批部門;及街道、鄉(鎮)社保所。以北京市就業資金撥付流程為例:
經辦環節多給社保基金的監管帶來新的壓力,從總體上看,基金安全形勢是好的,但社保基金管理過程中也存在不少的問題,基金安全的潛在風險仍然存在。
三、基金監督的對策
針對基金監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在基金監管方面應采取以下措施:
(一)健全監管法規和細則
隨著《社會保險法》的出臺,相關的實施細則需盡快出臺,明確界定基金監管內容和監管工作流程。《社會保險法》在第八章中列舉了一些基金管理的規定性條款和禁止性條款,在第十一章法律責任中又對應了一些涉及基金的違法行為,這些應作為社保基金監督細則制定的依據。
2012年人社部下發了《社會保險工作人員紀律規定》,這是全國首個就社會保險基金安全出臺的一部準法規性文件,其20個禁止性紀律規定,對社會保險工作人員提出了嚴格要求,必將對全國社保基金的安全保障產生積極影響和促進作用。2013年北京市從實際出發,在總結歸納基金領域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北京市貫徹<社會保險工作人員紀律規定>實施細則》,提出了36個風險防控點。這也是全國首個針對社保工作人員專門制定的行為規范。
在此基礎上,應進一步將細則中每項“不準”要求,逐條逐項地細化成具體的、可操作性的防范措施,形成具體的管理規程和具體的工作要求,并將這些防范措施落實到每一個崗位、每一個經辦細節,杜絕個別工作人員經辦中隨意性、變通性的行為,強化社保工作人員的風險意識、規則意識和自律意識。形成不敢違規的懲戒機制、不能違規的防控機制、不易違規的保障機制。
(二)建立系統的基金監督架構
為彌補行政手段監督的不足,應建立一個系統的、全面的基金監督框架,涵蓋科技防控、重點業務檢查、現場監督等,做到日常監督與行政監管相結合。
其中:定期監督是每月運用監督信息系統查找、處理、分析疑似問題,督促有關部門整改;不定期監督是在行政監督方面不定期對社保基金收支環節進行現場監督,健全基金安全隱患排查機制,主要采取會計達標、業務互查、現場督察三種方式開展工作;常規監督主要通過各經代辦機構上報“非現場監督報表”、“自查自糾報告”的方式實現,確保社保基金監督常態化、制度化。
(三)整合資源,強化社保監督專項檢查
一方面是強化橫向檢查:加強不同系統之間,不同險種之間的實時、縱深、多維數據比對和交叉監測。利用民政殯葬火化和醫院死亡信息甄別待遇領取人員的生存狀況;利用醫保系統中的就診信息鎖定疑問數據,開展對社區藥品目錄和住院醫療費用的監控。
另一方面是強化欠費檢查:根據欠費單位摸底調查結果,了解其欠費原因和實際經營狀況,有針對性的加大對欠費大戶和重點戶的催繳力度,確保基金足額征繳到位。在科學防控的基礎上開展定期或不定期地監督檢查工作,通過“抓早、抓小、抓苗頭、抓隱患”,積極落實 “預防為主、管控結合”的基金安全管理機制。
(四)發揮社會監督委會作用
依法設立由社會各界人士組成的社會保險監督委員會,集合社會各界力量對社會保險工作進行監督,加大對違規舉報的獎勵力度,確保社保工作依法規范運行、確保社保基金安全完整,充分發揮社會監督委會職能。
基金安全責任重大、任務艱巨,需要以更加精細的管理,更加嚴格的措施,更加有效的監督,提高社保基金抵御風險的能力,增強基金安全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參考文獻:
[1]胡秋實.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后期試點地區現狀調查——以尉氏縣為例[J].改革與開放,2015
[2]朱銘來,于新亮.關于我國照護保障制度構建的若干思考[J].中國醫療保險,2015
[3]汪霏.我國社會保險基金監管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5
[4]郭濂.開發銀行改革的重要布局[J].中國金融,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