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嬌
摘要:營業稅改征增值說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稅制改革的必然之路,首先在上海開展試點方案,從2013年開始向全國推廣。建筑行業是國民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支柱產業,本文將從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的制定和意義、對建筑行業財務工作的影響及轉變、關于轉變財務工作的幾個建議作為切入點進行討論。
關鍵詞:營改增 建筑行業 財務工作 稅制改革
一、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的制定和意義
營業稅改征增值稅(以下簡稱營改增)作為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和“十二五”規劃確定的我國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從2011年國務院批準,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相關文件,到2012年在上海部分行業進行試點方案實施,再到2013年8月營改增推廣到全國試行以及2014年加入的鐵路運輸,郵政服務業,電信行業等。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提出從2016年5月1日起全面實施營改增,意味著作為我國支柱產業之一的建筑業,也馬上要面臨這一稅收改革。
這次稅法條例改革可以大幅度減少重復征稅情況,具體表現為:企業在繳納增值稅的時候其實是已經包含了相應的營業稅成本,而且營業稅的納稅人購買貨物或勞務所支付的金額中又包含了增值稅和營業稅兩種稅收,全面營改增后,形成完整的稅收鏈條,解決了重復征稅的情況,綜合下來,營改增實際上對于大部分行業來說是減負減稅的福音。
但在改革實行初期,存在的問題也會比較明顯,這需要一個平穩的過渡和政策的支持。就比如對于建筑行業來說,實行營改增前的稅率是3%,而實行營改增后的稅率變為11%。名義稅負明顯提高,使得建筑行業以及相關房地產行業的穩定增長,就需要政策的宏觀把握和建筑企業內部財務工作的平穩運行。
二、營改增對建筑行業財務工作的影響及轉變
營改增對建筑行業財務工作處理的影響巨大,體現在實際操作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納稅稅種、主管機關不同以往
據統計,上海市有接近90%的試點企業在實施營改增后,稅負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營改增在給大部分行業帶來減稅福音的同時,帶來的好處卻沒有落在建筑行業上。按照目前的實施的營改增稅收制度中的計算方法,建筑行業的稅率將由原來3%的營業稅變為改革后11%的增值稅。結合行業實際中勞務、商品混凝土等成本的抵扣率低等情況,稅種的變化帶來的更大可能是稅負的增加。
在營改增實施前,主管建筑企業稅賦的部門是該工程項目所在地的地方稅務局;而實施營改增后,建筑企業關于增值稅的管理,則變成企業法人注冊地的國家稅務局。這雖然有利于整體行業的稅務管理,但會給建筑行業增值稅的征收和審查造成一定麻煩。
(二)納稅主體發生一定變化
在實施營改增之前,建筑行業繳納營業稅一般以項目為單位繳納。而在建筑行業實施營改增,就意味著增值稅將以企業法人整體作為納稅人進行發票開具和稅金抵扣,管理級別由單個項目工程上升到企業法人。管理級別和管理層次的變化,給財務會計處理和稅收管理帶來一定難度。
(三)稅金上繳的時間限制變化
在實施增值稅上交的過程中,交稅申報時間也不一樣。相對來說,增值稅的申報和上繳時間都管理得更加嚴格,一般情況下,如果是銷售貨物或應稅勞務,索取銷售款憑據的當天就應該上交或申報;如果是先開具了發票的,申報時間為開具發票的當天,也就是發票上的日期為主;如果是進口貨物,以報關進口簽單的當天為準。進項稅的抵扣也有一定的期限限制。這有利于稅務部門加強對企業稅務的監督管理,但也要求建筑企業財務會計部門隨時處于工作狀態,按時準備好材料,及時申報。
(四)項目的財務核算工作更加復雜
營業稅的稅種簡單,涉及到的會計要素少,計算方便。但是營改增后,增值稅由于本身稅種的特殊性,一些在流轉過程中的增長值難以衡量或者難以準確記錄,涉及到的財務因素也更為復雜。而建筑企業涉及的項目多、金額大、周期長、地域廣,從業人員多,相關計算就更加難了。
在建筑企業中,增值稅的核算將要注意詳細核算企業應繳納增值稅的計算和解繳以及項目可抵扣成本發票的及時認證。規范發票管理,避免不正當手段進行偷稅漏稅的行為,最終給自己和企業帶來法律制裁。同時,加強基礎核算,在“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明細科目下應設置“進項稅額”“銷項稅額”“已交稅金”“減免稅額”“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轉出未交增值稅”“出口退稅”“進項稅額轉出”“轉出多交增值稅”等細致科目。以便于及時真實記錄企業財務狀況,正確計算企業所需上交稅額。
三、關于建筑企業財務工作轉變的兩個建議
(一)提高企業財務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加強專業財務處理能力
營改增是稅收改革的必然潮流,伴隨著營改增帶來的一系列關于財務處理的轉變,包括納稅稅種、主管機關的變更,納稅主體,稅金上繳的時間限制變化,財務核算項目的工作更加復雜等情況。建筑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更加有難度,準確有效地完成建筑企業關于營改增背景下的財務工作,就要求財務工作人員要不斷學習新理論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業務能力,重新定義和思考財務工作流程,以便更好的完成工作。企業的管理層應該加強企業自身財務狀況的重視和對企業財務數據的分析利用。
(二)建立企業內部風險預警機制
營改增的出臺和實施,帶來的不僅是各個行業財務工作的變化,更重要的是一種理論和制度的創新。建筑行業涉及的資金和規模較大,而且往往與社會民生及基礎設施建設息息相關,大量資金流動、較多的不確定因素及管理基礎的薄弱,導致建筑業成為一個風險較大的行業,而財務風險是其主要風險之一。建筑企業要抓住營改增的機遇,轉變財務管理模式,整合梳理購銷體系,建立財務風險的預警監測機制,不僅有利于單個建筑企業的正常運轉,也有利于整個建筑行業的平穩運行。建立規范的企業風險預警機制,關鍵在于是否能夠準確掌握真實的財務情況,遵循國家法律法規,充分發揮企業能動性,積極探索新道路,創造價值。
參考文獻:
[1]焦劍,劉琛.建筑業營改增對財務工作的影響[J].國際工程與勞務.2014.12.10
[2]殷青妙.論“營改增”對施工企業財務工作的影響[J].中國集體經濟.2014.07.05
[3]孫俊紅.淺談“營改增”對建筑業財務影響及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5.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