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礡
美好事物總伴隨高價,春宵一刻、佳人一笑都是如此,可是美國西雅圖的本杰明·羅格威(Benjamin Rogovy)不這么想。在他的網站“用錢祈禱(Pay for Pray)”上,一個愿望的標價是9到35美元。
選擇價錢、填好信用卡信息,沒人知道愿望是否真的到了上帝耳邊,不過真金白銀倒進了本杰明的口袋。從2011年到2015年,12.5萬用戶在這里許下四十多萬個愿望,他從中賺了700萬美元。
名義上,神父約翰·卡爾森負責整個網站——在維基百科上,有8個名人共享這個普通的名字,包括明尼蘇達州的政客、加拿大的冰球運動員和橄欖球運動員。約翰神父有自己的領英賬號,標示出曾經的工作地點伯利恒,那是耶穌的出生地,也是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座城市。“把愿望告訴神父,”網頁的第一頁這么說,如果是緊急情況,比如家人病危、被老板炒魷魚,神父還給你留了緊急通道,“緊急”一詞用鮮明的字號標記出來。
昨天吉爾的房子差點被拍賣掉,今天執行吏就報來喜訊,銀行撤訴了;瑪麗生活費告罄,今天就中了1000塊的樂透,可以去吃頓大餐;病危的小嬰兒、彌留的老父親在家人許愿之后奇跡般地好起來:神父將用很多笑臉填滿一整個頁面,隱隱暗示下一個幸運的人就是你。
填好愿望之后,神父會提一個問題:“你很想實現這個愿望嗎?”沒人會回答不想。“那你愿意為這個愿望奉獻多少?9塊、15塊、25塊還是35塊?”“好了,來填一下你的信用卡卡號。”比起《圣經》,此時信用卡更能將上帝與信徒連接起來。最后,神父會詢問你是否得到“持續不斷的祝福”,如果接受,那你就要為這份祝福持續不斷地付錢了。
最開始,9塊錢的愿望像是火星上的地產證,人們不過花錢買個新鮮,可是5年來,網站的臉書主頁得到一百多萬點贊,12萬人受到吸引前來許愿,中間就有不少人動了真格。
畢竟這些愿望是花了錢的,要是實現不了,消費者必然滿腹怨氣,于是充滿抱怨的投訴信向檢察官的辦公室涌去。從2011年起到今年年初,檢察官一直沒太在意,直到一個父親在網站上3次購買35美元的愿望,希望能拯救彌留之際的兒子。他的愿望不僅沒有實現,而且在兒子病逝很久之后,他發現網站竟然還持續向自己的信用卡收費。
這件事成為導火索。檢察官發現,負責處理咨詢的神父埃里克和所謂的教父組織通通不存在,背后只有本杰明·羅格威在運營網站。叫卡爾森的神父倒真有其人,因為與騙子同名,沒少被自己教區的教眾譴責。
一個人要像一支隊伍。對羅格威來說,一個人就是一個團伙。以“用錢祈禱”為線索,檢察官還找到了另一個網站,名叫“消費者投訴機構”,收集消費者對商家的不滿。這個不到30歲的年輕人并無公職,抱怨信也不過是送向一個永遠不會有人查看的郵箱。
騙子和心理學家總有些相似之處,羅格威依照許愿網站的形式,引用虛構律師的話,暗示自己會提供法律援助服務,然后讓投訴者選擇自己的需求是不重要、重要還是超重要,而相對應的,也是9、15和25美元的收費差價,這一次,4萬人向他支付了75萬美元。
如今,兩個網站已被關停,羅格威將近800萬的收入也被凍結。檢察官說希望盡可能將這些錢退回——可惜這一次,羅格威再也找不到一個網站,能讓他用9塊錢許個愿望,自我安慰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