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的主客體都是人,人在生產力諸要素中最為活躍。如果將教育中的人當成一種“工具”,而忽視他的價值、本質、需要,則是對教育生命本質的漠視,并將教育引向“工具化”的歧路。因此,教育必須將科學與人文巧妙結合,創建一種新的人文主義思想和新的科技文化理念模式,并將其運用到實踐中去,堅持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科技;教育;素養;人文
中圖分類號:G40-03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5-12-15
人文教育倡導以人為中心,它不僅關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處理,而且注重人與整個精神世界的關系處理,通過傳授人文知識的方式,培養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引導人們對社會的各類現象包括自己的行為做出合理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科學教育則提倡以客觀事物為中心,它關注的是人與物、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整個物質世界的關系處理,通過傳授科學知識來培養人們的科學精神,提高科學素養,探索大自然的各種規律,做到求實求真。人的發展要實現改造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統一,也就是要在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下實現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結合,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
一、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是教育的必然趨勢
愛因斯坦曾經說道:“僅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意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因此,一種能實現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必然是把科學和人文知識相融合,提高科學認知與運用水平,對價值觀念具有判斷與選擇能力的教育。
1.人的發展要求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
人的存在與發展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來維系,同時也要有對精神的體驗與享受。同時滿足人的外在物質和內在精神的發展需要則要通過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才能實現。美國圣母大學校長赫斯柏認為:“完整的教育應同時包括學習做事(learning to do)與學習做人(learning to be)兩部分。學習做事必須接受科學教育,養成科學精神;學習做人必須接受人文教育,養成人文精神。”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在關心物質世界的同時,也關注著自己的人生目標、人類生存的終極意義,科學和人文精神因此有了更高層次的融合。人們的物質生產水平不斷提高,為人文科學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同時,人文理論也需要具有說服力的科學理論來充實和支撐,而科學技術的發展也需要人文理念的正確引導,才能使社會向更高層次發展。所以,加強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是當今教育的必然選擇,也體現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時代走向。
2.教育發展趨勢引導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
世界各國普遍開始加強人文和科學知識的教育,把培養更為全面自由發展的人才作為教育的目標。美國教育在培養高端技術人才的同時,也非常注重人文教育。相比較而言,中國的高等教育形式單一,偏重政治理論課程,只是把人文教育課程作為選修課,削弱了學生學習人文知識的積極性;再加上傳統的中國應試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因此不易培養出創新型人才,也不利于中國教育發展。
所以這兩種教育相輔相成、和諧統一是高等教育的發展所必需的,讓大學生既會做學問,又會做事,更會做人,這也是現代大學應當追求的教育理念。我國教育改革必須直面這一問題。
二、融合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人是教育的作用對象,既是工具,也是目的本身。要達到“人是人的最高本質”目的,應致力于人的素質的全面發展。“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實現人向自身、向社會的人的復歸,“人終于成為自己的社會結合的主人,從而也就成為自然界的主人,成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教育的價值取向不應停留在知識灌輸的傳統定位上,而應在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指導下,以科學和人文知識作為實體內容,以人文素養——“價值理性”、科學素養——“工具理性”作為價值取向,在追求自然、社會、人自身規律的過程中要合乎客觀發展規律,合乎主體目的,尊重主體價值,進而實現規律性與目的性的統一,教育主體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共同、協調發展。
三、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視野下的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結合的途徑
1.樹立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相統一的教育辦學理念
(1)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的結合的前提。教育觀念建立在人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的基礎上,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和時代特征,是對教育發展規律及其內在本質的理性認識。當今社會,人們正是因為意識到了科學發展與人文發展和諧統一、相互融合的重要性,逐漸提高了對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相結合的重視。
(2)樹立教育“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相統一”的價值觀。教育促進經濟的發展,培養人的個性特長,開發創新能力以及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使人們更加深刻認識到科學發展與人文發展是人類社會進步不可缺少的雙翼,促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是社會的需要,而在此基礎上,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的結合又成為其中一個重要的實現方式。這就要求教育要首先確定與之相適應的價值理念,因而,“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相統一”的新的教育價值觀,就成為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相結合的重要思想引導與坐標。
2.重視教學環節的改革,實現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的結合
(1)開發、構建、實踐多種教學模式,積極運用網絡教學資源,重視實踐教學,改善評估方式,加大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等方面的力度,使科學教育課程建設產生質的飛躍;將應用型教學理念貫徹教學過程始終,通過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系列精品課程的建設和開發,使學生夯實基礎,提升文化素質,提高學生基本技能水平,在實現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互融的課程建設過程中,確保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課程建設健康持續發展。授課方式應由連續式細節授課轉變為跳躍式平臺教育,教學形式應由單一式課堂教學轉化為多樣式互動教學。
(2)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促使其成為有益于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因此,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與科學、人文素養融合的研究在個性發展、文化傳承發展、完善教育等方面有著實際的應用價值。
3.在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培養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
學校應鼓勵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校外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根據新時代的新要求,結合學生的自身特點,為培養素質全面、適應社會發展的新人才而努力。其好處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將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知識應用于實際,并服務于社會。另一方面,學生在參加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可以增加對社會各方面的了解,不斷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與培養人文精神,從而增強對祖國的使命感和對社會的責任感。
參考文獻:
[1]龔光軍.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與重構[J].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2):37-40.
[2]林堅,黃婷.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的整合[J].科普研究,2011, (S1):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