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蔚
摘 要: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文庫(以下簡稱“人大文庫”)自1987年建立至今近三十年,館藏紙本資源收藏人大教師、校友捐贈的學術著作、藏書以及博士、碩士論文十萬余冊。數字資源豐富、檢索便捷,基本涵蓋與紙本相對應的學術著作、研究成果及字畫、照片、手札等藏品展示。本文回顧人大文庫自建立至今近三十年的發展建設歷程,結合當下的館藏資源特點、宣傳展示需求,堅定文庫發展方向,以迎接新的挑戰。
關鍵詞:人大文庫;資源建設;宣傳展示 中圖分類號:G25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2-04
回顧文庫成長歷程可以發現穩步發展館藏建設,特別是數字資源建設,同時結合學科、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宣傳展示,發展“藏”與“展”并重之路。
一、人大文庫館藏資源建設
1.特色館藏建設
中國人民大學文庫于1987年在全國高校中率先創立,由于購書經費緊張和尚未明確出版物呈繳本制度的情況,[1]文庫初建時藏書量只有近千冊,來源于在保證流通借閱需求之外的圖書館館藏。直至2009年文庫藏書量達8200余冊。同年12月17日,以圖書館新館建設為契機,以打造“人圖”品牌、突顯“人圖”特色、豐富“人圖”特藏為工作目標,為了更加豐富、全面反映人大學者的學術成果,文庫工作小組成立并開始運作。計劃以8200冊館藏為基礎,通過積極動員和廣泛征集方式全面提高藏書數量。初始階段通過投發征書信件、電子郵件結合全面征集、重點征集并重方法,取得顯著成效;同時,針對著名學者、知名校友,向其重點征集著作、手稿、記錄圖片圖像、信札等藏品,使他們逐步了解并認同文庫建設意義,獲得捐贈者長期支持。目前,文庫藏書十萬余冊,涵蓋中國人民大學自1937年創建至今,包含陜北公學、華北聯合大學和華北大學學者及學科文獻,覆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管理科學等重點學科。文庫將進一步加強學者專架、著名學者藏書的征集,重點學科資源的收藏與研究,對于特色資源要深度挖掘,從而建設具有中國人民大學特色的高校文庫。
2.數字資源建設
信息網絡化迅速發展,高校圖書館的各類資源都需要進行數字化,用簡單快捷的檢索方式瞬時呈現新的閱讀模式。[2]文庫館藏書目數字化,一方面讀者通過網絡對文庫藏書檢索更方便快捷,另一方面有利于工作人員對自身藏書作者、專業領域等數據進行歸納分析,從而不斷提高自我建設水平。2003年到2005年,人大文庫對實踐中發現的數據庫存在的問題進行修正和重新整合。2010年人大文庫工作部成立后, 除全面開展征集工作外,人大文庫的數字資源建設也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圖書館根據現有收藏資源多次對文庫數據庫原有網頁進行整合與補充,確定設立人大名師、學者專架、教師成果、教師信息、校友信息、校友著作、庫藏著作、藏品展示、學位論文和即時文庫動態等欄目。[3]人大名師數據庫依據CALIS初步擬定的名師標準來收錄,以館藏紙本文獻和電子資源為基礎,從網上選擇性搜集相關資源,通過采集、甄別及整合,收錄入選名師的簡歷、照片、論著、手稿、證書、音視頻資料等,全方位展示大學名師的學術成就,真實反映中國人民大學學術發展史。在開展學者專架建設方面,人大一級教授、榮譽一級教授以及人大歷史上的老一輩著名學者等78位著名學者的學術著作、論文及其他珍貴藏品等學術資料設立專柜進行展示。跟蹤報道中國人民大學知名校友的現狀及學術成就。在校友著作建設方面,展示歷屆校友捐贈母校的學術著作。在教師信息建設方面,收錄人大教師個人信息及學術信息,包括研究領域、教授課程、學術成果、科研項目等等。在教師成果建設方面,將人大教師的各種學術成果及學術活動影音資料,如著作、論文、項目、會議等,進行加工、整理,以數字化的形式展現給讀者。學位論文包括人大1980年以來的所有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文摘索引,絕大部分紙本學位論文已完成數字化檢索,少部分正在數字化。在庫藏著作建設方面,對人大師生及校友捐贈個人學術著作提供目錄檢索。絕大部分贈書留有作者簽名及印章。在藏品展示建設方面,以書影、報道、主題展覽等形式展示文庫收藏的著作、論文、手稿、日記、信函、證書、照片等多種載體的重要藏品,突顯中國人民大學資源特色的數據庫目標已經逐步實現。在眾多藏品中,著名學者手稿尤其珍貴,對于手稿的保護與數字化整理工作已經啟動。增設名家手稿庫一方面有利于對藏品的保護、利用,另一方面使學術精神得到傳承,以激勵后輩努力學習。數據庫保存人大學術文獻、展示學術成果,文庫工作人員著重進行資源整合、特色發掘,聯合多媒體應用、系統技術支持,利用各類新媒體平臺展示及讀者需求推送是現今文庫數字資源建設發展方向。
二、加強宣傳,深度展示
1.宣傳展示概覽
中國人民大學文庫在搬入圖書館新館之前,藏書量8000余冊,對于讀者實行閉架閱覽管理模式,宣傳展示作用發揮有限。搬入新館后,文庫全面加強著作征集工作,終于以近十萬冊藏書為基礎,對在校師生實行開架管理,文庫閱覽室內可自行取閱,文庫獨有藏書利用價值得以實現。目前,文庫閱覽室實體長期展示百位著名學者與知名校友專架;同時,文庫多次獨立承辦或者協助學校多部門舉辦短期展覽,展覽的主題為國家或學校重要紀念日、重要人物參觀參訪,等等。宣傳展覽過程中在布展方式方法、內容及材料挖掘深度、參觀者互動等方面需要提升高度。文庫展覽工作從藏品的選取、主題構思等多方面首先應有態度、有觀點、有深度,使觀展者可以受教于展覽所傳達的主題。高校文庫有條件依托大學濃厚的學術氛圍、豐富的學科平臺,將文庫實體布展與網絡主題展相結合,配合講座以及移動新媒體的微展,真正實現學術繁榮的局面。
2.加強個人捐贈藏書區開發與展示
中國人民大學文庫自2009年以后發展迅速,征集作品范圍廣泛、方式多樣,獲得了教師校友的大力支持,大家積極捐贈,其中多位名家私人藏書部分的捐贈規模不可小覷,著作冊數過萬。這不單單展示名人名家的淵博學識、文化品位,還大大豐富了館藏資源,彌補專業學科文獻征集中的空白。對于圖書館文庫來說,開展對于私人藏書文化的研究與傳承,保護文化遺產,促進中外學術文化交流,既是挑戰,也是一種責任。文庫征集到的私人藏書類型主要有服務于自身學術背景、與從教學科有關聯的學術型藏書的特點。例如,學術大家彭明教授私人藏書,以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想史、中華民國史及五四運動史研究作為特色收藏。作為長期宣傳展示來講,私人藏書以學科為背景,知識范圍豐富,非常有利于師生和參考;資源特色鮮明,有利于文庫工作人員開發和研究相關作品,更有利于節約社會資源。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更多學者認同文庫在保護和利用私人藏書方面所做的努力,愿意將藏書分享,以達到再利用、激勵后輩和回饋社會的目的。
人大文庫近三十年的發展建設為大學教學科研提供了有效的資源服務,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發展,從全面征集到有特色收藏,始終以保存人大學術文獻、展示學術成果為根本,結合時代的發展、技術的進步、閱讀方式的變化,積極開發利用數字資源平臺,促進高校學術交流,展示學科實力。
參考文獻:
[1]陶世夫.探析高校文庫藏書建設如何擺脫困境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J]. 晉圖學刊,2009,(1):78-79.
[2]陶世夫.高校圖書館文庫發展之路探析——兼論中國人民大學文庫建設[J].情報資料工作,2003, (3):54-55.
[3]中國人民大學文庫.人大文庫[EB/OL].http://202.112.118.61:8080/wk/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