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真
【摘要】隨著移動設備性能的不斷提高,移動學習的應用愈加廣泛。終生學習是社會人群永恒的主題,本文主要從在職人員的學習的特點、移動學習的特點分析移動學習應用于在職人員再教育的可行性。
【關鍵詞】移動學習 碎片化學習 成人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3-0023-01
一、什么是移動學習
關于移動學習的準確定義,目前國內外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統一標準,由Ericsson、Insite等組織機構作出定義:移動學習是指由于人們地理空間流動性和彈性學習需求的增加而使用移動終端設備進行學習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
黃榮懷教授等人(2008)認為,“移動學習是指學習者在非固定和非預先設定的位置下發生的學習,或有效利用移動技術所發生的學習。”
二、在職人員學習的特點
成人與非成人的學習雖然都是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的行為,但成人學習在客觀和主觀上有著自己獨特的特點。
2.1客觀性特點
(1)終身性。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知識更新的加快,學校教育已遠遠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使成人產生了比以往任何時代更為強烈的不斷學習的需要。
(2)職業性。成人的學習內容總是與個人的職業相聯系,其學習目標大多是按照個人工作與生活的實際需要而產生和變化發展的。
(3)實踐性。成人為了適應工作需要,或者為了改善目前的職業狀況,或者為了增長知識,滿足來自外界的要求和期望,不斷地進行學習。
2.2主觀性特點
(1)目標的明確性和實用性。成人的學習目標非常明確。成人學習是為了解決眼前的急需,隨學即用,特別注重學用結合,為用而學。
(2)學習的自主性和選擇性。成人學習是一種自愿、自覺性的學習。成人學習的自主性,也決定了其學習具有明顯的選擇性。
(3)方法的靈活性和多樣性。成人學習者,由于原來的文化基礎不同,學習經歷不同,職業和生活環境各異,所以其學習方法也靈活多樣。
三、移動學習應用于在職人員再教育的相關適應特性
要將移動學習應用于承認的繼續教育,首先要分析移動學習有沒有可能為在職人員的學習特點進行服務。移動學習有機地結合了移動互聯技術,它具有如下特點:
1.移動性:支持移動學習的終端設備具有可攜帶性、無線性、移動性等特點。學習者利用這些移動設備就可以隨意支配時間,把握空間,獲取信息與學習材料。
2.情境性:學習內容具有情境性。學習者并非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內化這些知識,將所學的新知識遷移到具體工作或學習環境中。情境有利于增強學習的意義。
3.即時性:提供即時的學習內容。移動學習作為相對于正式學習的一種非正式學習形式,它的最大優勢是學習能夠發生在學習者真正有學習需要時。
4.普及性:各類便攜式的移動設備層出不窮、功能繁多,同時這些設備越來越廉價,移動設備也越來越普及,這就為移動學習的普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5.跨時空性:學習者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學習,教師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教學,從而突破了時空的局限。
6.學習碎片化:成人往往在工作間隙進行學習,移動學習可以滿足學習者短時間的學習需求。
四、支持移動學習應用于在職人員再教育的相關學習理論
4.1非正式學習
在教育學理論中將傳統的課堂學習稱為正式學習,相對應的發生在生活、工作、娛樂等非正式學習場合的學習就稱為非正式學習。非正式學習是一種無法提前預知的學習形式,無法確定它會在什么時間什么場合產生,它的主要驅動因素是現實需求。移動學習在學習者產生迫切需求的時候為他們提供必要的知識信息。
4.2協作學習
協作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一種通過小組或團隊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策略。小組成員的協同工作是實現班級學習目標的有機組成部分。小組協作活動中的個體(學生)可以將其在學習過程中探索、發現的信息和學習材料與小組中的其它成員共享,甚至可以同其它組或全班同學共享。
4.3情境認知與學習理論
情境認知與學習理論強調外部學習環境對學習的重要意義,認為只有當學習被鑲嵌在運用該知識的情境中時,有意義學習才有可能發生。在移動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在有問題時隨時利用移動設備訪問移動學習系統,獲取相關知識,用以解決實際問題。移動學習為情境認知與學習理論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而情境認知與學習理論則為移動學習提供了理論依據。
目前高信息量傳輸時代背景下,根據移動學習目前的現狀,以移動學習的特點與成人學習特點的契合性出發,基于主流的學習理論為基礎分析了移動學習應用于在職人員再教育的可行性。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從教育技術學的角度出發將移動學習的技術在安卓平臺上加以實現,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方海光,王紅云,黃榮懷.移動學習的系統環境路線圖——國內外移動學習研究與應用案例研究專欄綜述篇[J].現代教育技術,2011,01:14-20.
[2]郭紹青,黃建軍,袁慶飛.國外移動學習應用發展綜述[J].電化教育研究,2011,05:105-109.
[3]王雙雙.信息傳播視角下移動學習的影響因素研究[D].河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