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霞
九曲黃河的中游,奔騰著馳名中外的中國第二大瀑布——壺口瀑布。因為象征著中華民族不畏艱險、一往無前的精神,壺口瀑布的照片也出現在五十元人民幣的背面。壺口瀑布所在縣,有一個祥和、好記的名字——吉縣。吉縣是一個山區小縣,三面環山、一面臨河,2600年前已建制,今屬山西省臨汾市。
2015年臘月,于天寒地凍中,記者赴吉縣采訪,但見蘋果樹漫山遍野沐冬陽,蘋果設施配備齊全護產業,蘋果行情婦孺皆知搏市場,于是,那大而紅、脆且甜的“壺口”牌蘋果深印腦海,一份感動盤桓于心田:吉縣蘋果,已成為11萬吉縣人民的富民產業!吉縣人民,正成為山西省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的排頭兵!
讓我們來看這樣幾組數字:
在北京的大型超市,普通包裝的吉縣蘋果,每公斤售價可達7.5元;15枚的禮品包裝,售價為120元。價格,貴不貴?
在吉縣,蘋果種植面積已達28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80%以上。規模,大不大?
吉縣有農村人口9.4萬,人均3.5畝蘋果樹,人均蘋果產量4000斤。按每斤蘋果2.5元(最高收購價4.5元,最低1元)算,人均產值一萬元。吉縣農民,窮不窮?
“不出意外的話,俺們吉縣應該能在2017年摘帽?!痹诳h扶貧辦,主任黨建明自信地告訴記者。冬日暖陽透過窗戶,照在他方正的國字臉上。
2002年,吉縣被列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2年,被列入國家連片特困縣,是呂梁山片區最南端的貧困縣。如今,吉縣擬提前3年摘下貧困縣的帽子,喜訊令人振奮。那么,吉縣蘋果這一富民產業是怎樣煉成的?
艱難的破土
“吉縣蘋果好吃!”早在幾十年前,山西省的臨汾、運城一帶,就有這樣的說法。當地百姓走親串友,蘋果總是“香餑餑”。待客上盤蘋果,顯得對客人看重;拜訪帶箱蘋果,顯得對主人敬重。當蘋果的清香在屋子里彌漫開來,主客間的情誼就像蘋果一樣甘甜。
吉縣蘋果究竟為啥好吃?
“首先是地理環境的因素。農產品嘛,肯定離不開大自然的稟賦。吉縣海拔高,溫差大,光照足,縣境內工礦企業少,無污染,植被覆蓋率高達45%,這是發展果業得天獨厚的優勢。早在1990年5月,農業部和省、地有關部門的果樹專家在對吉縣進行考察論證后,就得出結論:吉縣是蘋果最適宜栽培區。有了這個優勢,農民種得多了,自然也就會種了。縣委縣政府把蘋果作為主業以后,蘋果的管理提升了,裝備上去了,蘋果的品質也就越來越好?!泵鎸τ浾叩暮闷妫h建明平實地回答道。
平實的回答后,是吉縣蘋果金燦燦的榮譽。
首屆中國農博會蘋果類唯一金獎,第三屆中國農博會“名牌產品”稱號,1996、2000、2001、2002年中國國際果品博覽會“名牌產品”稱號……
1998年,吉縣蘋果在國家工商局正式注冊了“壺口牌”商標。2010年,又獲批成為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作為國家級出口蘋果質量安全示范區,目前,享有“中華名果”美譽的“壺口”牌蘋果暢銷北京、廣州、深圳等數十個城市和地區,并遠銷俄羅斯、西歐、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平實的回答后,是30年初衷不改的持之以恒。
吉縣蘋果在全國一路斬金奪銀,榮譽和成績的背后,是一段幾多曲折、并不平坦的奮斗歷程?;仡欉^往,曾在鄉政府工作多年的黨建明,感慨良多:
“俗話說,十年磨一劍,我們吉縣是三十年謀一業呢!從1987年到現在,十幾屆政府換人不換產業,才有了現在的局面?!?/p>
如今,吉縣80%的耕地是果園、80%的農民是果農。吉縣今天盛大的蘋果產業如同一顆郁郁蔥蔥、枝繁葉茂、蔭多澤廣的大樹,然而,當初她的芽兒卻經歷了異常艱難的破土。
最初,讓農民把蘋果當做產業來干,并不容易。上世紀80年代,吉縣的蘋果樹還為數甚少,長在房前屋后,紅了,熟了,摘下來給自家老人孩子吃一些,給親朋好友送一些,僅此而已。當鄉鎮干部建議把大片的、好端端的地改種蘋果時,農民們就犯嘀咕:玉米種了人能吃、牲口能吃,蘋果能當飯吃嗎?玉米放在缸里不愁賣,蘋果蔫了、爛了誰管?再說啦,糧食春種秋收,蘋果可不是兩年、三年就能掛果的,俺們等不起!你們說得好聽,俺就是不信!
那時候,很多鄉鎮干部都有過這樣的尷尬:苦口婆心說道了半天,群眾給面子,總算把政府無償提供的樹苗挖個坑種下去了,過幾天干部再挨家挨戶去看,地里又光禿禿一片,外甥打燈籠——照舊!有的女干部為此氣得沒少抹淚。
“那時候,我們做工作很積極,群眾拔樹苗也積極,有的農戶第二天專門起個大早去拔樹苗。做農村工作,改變群眾的觀念最難。一旦觀念改過來了,別的都好說?!秉h建明深有感觸地說。
“這樣的拔樹苗現象,持續了幾年?”記者追問。
“情況不同,因人而異。有的地方十來年,有的地方四五年。蘋果樹進入盛果期需要七八年,這是對基層干部韌性的考驗。”
1995年時,吉縣蘋果的種植面積還不大,“引導群眾發展蘋果產業”還是鄉鎮、扶貧干部的一項重要工作。俗話說,五個指頭伸開不一般長,群眾的覺悟總是有高有低,轉彎兒總是有快有慢。覺悟早的,轉彎快的,愿意試一試的,等得了的,十多年后靠種蘋果掙到了錢,開始蓋新房、娶媳婦、買摩托,羨煞了鄉親們。這批敢吃螃蟹的人產生了示范效應,拔蘋果苗的事兒在吉縣逐年減少,干部們動員的工作量明顯減輕。進入新世紀后,吉縣蘋果的種植面積一下子擴大開來,各種種植技術培訓班上,來聽課的農民數量大增,眼睛直勾勾地瞅著講課的專家,愛聽,還敢問。這一幕,又讓當年那些做工作不順利的鄉鎮干部著實體會到了農民的可愛。秋天下鄉時,給他們手里塞蘋果塞得最多的,往往就是當年他們前腳做工作后腳拔樹苗的農民。
進入新千年,吉縣群眾發展蘋果種植的積極性提高了,縣機關、鄉鎮反而更忙了。忙啥?給蘋果的產前、產中、產后搞服務。
新潮“四件套”
隆冬時節,吉縣東城鄉的一處蘋果示范園,在縣扶貧辦副主任張東明指引下,記者看到了這樣的景象:
冬日暖陽下,一株株蘋果樹縱橫成排,行距開闊,修剪有形,枝條伸展,仿佛在靜靜訴說著一個豐收的故事。置身其中,記者仿佛看到了金秋之際紅艷艷的蘋果綴枝頭,又仿佛嗅到了微風拂過后的滿園芬芳。張東明說,這些蘋果樹在經過減密間伐、疏花疏果后,蘋果的個數盡管有所減少,但個頭增大了,售價提高了,因此,每畝效益能大幅提升。這還是一片有機果園,記者看到,每隔幾十米就會有一盞太陽能殺蟲燈,蘋果不再被噴施農藥,保證了消費者的食品安全;為方便果農生產、客商收果,縣扶貧辦對園內田間路進行了硬化,大卡車可以暢行無阻;園區還統一配備了除草機,不僅能有效降低果農的作業強度,還可實現果園覆草,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蘋果品質。干旱缺水是造成吉縣歷史上貧困的重要原因,而一條條滴灌管道在果園里四通八達,保證了蘋果可“按需喝水”,又能節省水資源;每當蘋果進入成熟期,地面就會鋪上反光膜,保證蘋果的每一側面都可享受陽光照耀,著色更勻口感更佳。此外,每戶果農都有一個生產管理操作間,可存儲農具、衣物,還能午休。當然了,蘋果的套袋技術、嫁接技術,吉縣農民早就在使用,并且運用得相當嫻熟。
行走在連片的果園里,一路聽,一路看,終于明白地頭收購價兩元一個的“八零果”(蘋果的直徑為80毫米,為蘋果中的“大哥大”)竟是這樣誕生的!
原來,種蘋果有這么多學問!且慢,吉縣蘋果還有新鮮事:
吉縣,既缺水,又容易遭雹災。而蘋果最怕的就是冰雹,遭受雹災的蘋果,品相難看,容易腐爛,很難銷售出去。而老天爺仿佛在有意考驗吉縣人發展蘋果產業的熱情,前些年雹災很是頻繁。每次冰雹后,雨過了,天晴了,而遭災的果農卻幾個月難現笑臉。 2013年開始,吉縣的蘋果園上空次第撐起了一張張防雹網,從此,吉縣蘋果不再“紅顏薄命”,她們無懼雹災,安然過夏,從容成熟。寂靜的冬日,記者抬頭仰望著一張張透明柔韌、無邊無際的防雹網,不得不驚嘆吉縣人民的創造力。
防雹網與太陽能殺蟲燈、田間道路、管護房,被吉縣果農稱作吉縣蘋果的“四件套”,成為他們的驕傲。這背后,是國家扶貧開發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全縣干部傾心傾力的付出。張東明說,他們已經很久沒有享受過雙休了,白天跑村跑項目,晚上看資料寫材料開會,已成工作常態??吹礁辉F饋淼墓r越來越多,感受著吉縣的小康進程,他說累得好幸福。
有機化轉型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有機化,是我國農業必須面臨的轉型。吉縣蘋果,轉型很早。這一轉型,同樣不易。
蘋果正賣得好好的,干嘛又不讓用化肥、使農藥了?剛開始,很多已經掙到錢的果農都不愿做出調整,持觀望態度。對此,吉縣選擇了基礎條件好、帶動面廣的連片標準化示范果園進行有機轉換,“示范園的蘋果更好吃!賣價更高!”附近的果農們親眼見、親口嘗后,蘋果樹的有機化改造逐漸推廣開來。
東城鄉社堤村的葛根朝家有8口人,現有8畝14年樹齡的蘋果園。2010年以來,在片區開發項目的扶持下,他建起一個8立方的沼氣池,并堅持每年養6頭豬,靠“豬—沼—果”的循環經濟走上了致富路。
放棄用慣了的化肥、農藥、除草劑,采用種養循環模式,能給農民帶來多少經濟效益?這是葛根朝算的賬: 6頭豬一年能產肥9噸,通過沼氣池發酵后,沼液可用于自家3畝果園;沼氣在5月至10月間,可供做飯燒水之用(相當于節省了2噸標準煤)。另一塊5畝大的果園,仍繼續使用化肥。
葛根朝發現,使用沼液的果園,土壤疏松度遠遠勝過使用化肥的那塊,且保水保墑,病蟲害還少,所產蘋果更甜、更脆、更紅、更大。這幾年,即使是處于有機轉換期的蘋果,每斤售價也要比普通蘋果高出0.5元左右,這樣,他家一畝蘋果就要多收入2000多元,而使用自家所產沼液還能節省每畝購買化肥的投資800元左右,再算上養豬本身的利潤及節省燃料的成本,這四項加起來,就可增加經濟效益7000元以上,很是可觀。近幾年,吉縣像葛根朝這樣相信政府、敢想敢干的果農正越來越多。
2012年,借國家扶貧開發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與脫貧攻堅試點之東風,吉縣按照臨汾市“打造百萬畝有機水果基地”的總體思路,提出打造吉縣30萬畝有機蘋果基地,推動吉縣蘋果產業的有機化轉型發展。相繼實施了一系列重點工程項目,引進并建設了從蘋果有機生物菌肥生產到果袋、紙箱、反光膜生產,再到果酒、果醋、果醬等深加工的重點扶貧龍頭企業,全縣蘋果冷藏儲存能力達到15萬噸,蘋果轉化加工能力達到5萬噸,目前全縣從事蘋果信息、中介、農資、包裝、加工、運輸的人員達到1500人。吉縣蘋果,走向了從求數量到求品質、從抓種植到抓深加工的新階段,全縣呈現出“十萬人民興一業、七十二行謀一果”的繁榮景象。目前,經過有機認證的蘋果種植面積已達2.5萬畝,預計到“十三五”期末將發展到10萬畝。
商場就是戰場,先機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2013年10月10日—11日,中國(吉縣)呂梁山連片特困地區山地有機蘋果產業開發啟動大會在吉縣舉行,國際有機運動聯盟主席安德魯·路易,亞洲有機運動聯盟副主席周澤江,新西蘭、馬來西亞等國內外有機農業專家,國務院扶貧辦中國扶貧發展中心時任主任劉俊文等領導出席會議。全國貧困地區有機聯盟在這次大會上成立,以吉縣蘋果為龍頭的呂梁山片區果業有機化進程正式啟動,吉縣有機蘋果的品牌戰開始打響,引得客商云集、訂單紛至沓來。
甜蜜中的遺憾
在東城鄉政府門前的果園里,記者遇到了陳巧香,50多歲的她,和鎮政府出出進進的干部們親熱地打著招呼,記者細問,方知她是當地一位有名的果農。
“今年(臘月采訪,指2015年)俺家的一級果放了一個大棚。妹子,你知道這大棚有多大?1米高、11米長、7米寬哪!兩萬八千斤呢!”穿著入時、皮膚光潔的陳巧香一邊以家鄉口音向記者描述著豐收景象,一邊使勁張開胳膊,仿佛要把她說的那個儲蘋果的大棚攬在懷里。
陳巧香夫妻二人共有14畝蘋果園,去年,進入盛產期、經過有機轉化和減密間伐的蘋果園,收入是普通蘋果園的兩倍,每畝的毛收入為2萬元,除去成本3000元,純利潤可達1.7萬。陳巧香說,她感謝縣里引領著她們把蘋果越種越好,現在僅蘋果一項,她已收入五六十萬元。家里買了轎車,幾個孩子都在縣城買了商品樓。美中不足的是,如果去年她家的蘋果能抓住機遇適時銷售,她還能多賣三萬元。
“三萬呢!少賣了三萬,心痛得我一想起來就睡不著覺……”她遺憾地念叨著。
“有客商給您出高價?”
“是??!這兩年蘋果還沒采摘,太原、內蒙、廣州、廣西、江西的客商就開車過來了,爭著拉俺們的蘋果。誰給的價高,俺們就賣給誰?!标惽上阏f著說著,一抹自豪浮現于臉上。
3萬元的損失,對陳巧香,就像一份甜蜜中的遺憾。因為有未來,煩惱可以轉瞬即逝。
初步統計,目前吉縣的8萬果農中,產值30萬以上的有100戶,產值20萬以上的有400戶,產值10萬元以上的有1000戶,產值5萬元以上的有1萬戶……蘋果樹已經成為果農的“搖錢樹”,蘋果產業已經成為吉縣名副其實的富民產業。2015年,吉縣年產蘋果18萬噸,產值近10億元,果農人均果品收入6600元。
早在2013年,吉縣扶貧開發工作就在山西省取得了兩個第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全省第一,扶貧開發工作年度考核全省第一。目前,全縣61個貧困村依靠“畜—沼—果”循環產業駛入了脫貧致富的快車道。
30年謀一業,這個原本貧窮落后的片區縣,依靠蘋果這一富民產業,厚積薄發,迅速趕超,展翅騰飛。30年的持續發力,讓這個山區小縣的蘋果蜚聲中外,吉縣的名片,不僅有壺口瀑布,還多了“壺口”牌蘋果;30年的持續發力,讓蘋果這一甜蜜的事業,托起了11萬人的小康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