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煒
走出去,就是一片天
2012年春節前一個月左右,和往年一樣,北京再次陷入家政市場用工荒。保姆們紛紛辭工,返回家鄉與親人團聚,保姆市場用工工資上漲百分之二十,仍一工難求,各家政公司內,雇主們川流不息,愁眉不展。
而在距北京280公里外的山西省天鎮縣“雨露計劃”培訓基地則是另一番景象。這里聚集了來自全鎮二百多個村子的21名婦女,副縣長王劍輝和基地負責人李春正在組織對這些婦女的家政培訓。這次家政培訓的瞄準目標正是北京春節期間的保姆用工荒。
天鎮縣位于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總人口21.85萬,其中農業人口18.1萬人,貧困人口4.66萬,占農業總人口的25.8%,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縣。這里氣候寒冷,一年最多有六個月耕種期,其他農閑時間農民無事可做。加上這個縣經濟發展緩慢,幾乎沒有像樣的工礦企業,三產不發達,農民想在農閑時掙點錢基本沒有門路。男人們還可以去外地打工,而全鎮2萬多名青壯年婦女則只能憋在村子里。看著這么多勞動力天天串門子、聊大天、曬太陽、干熬窮日子,縣扶貧辦主任賈彪哪里坐得住,怎么把這些勞動力轉移為生產力?怎么讓這些多數沒有一技之能的婦女掙上錢?成了賈彪日思夜想的大事。
賈彪瞄上了北京。
首都距離不遠,市場巨大,賈彪堅信一定能在那里為鄉里的姐妹們找一條生財的路子。他帶著李春等人多次進京,考察了多個市場后,目標漸漸鎖定在家政服務這一門檻較低、用工量大的行業。家政服務初級就業技能標準不高,很適合縣里那些農村婦女,而天鎮婦女淳樸善良、吃苦耐勞的品質正是這個行業最看重的職業操守。
我有勞務市場,你有用工市場,兩相對接,一切看起來都順理成章。回到縣里,賈彪立刻向縣主要領導進行詳盡匯報。把扶貧攻堅當做頭等大事的縣領導當然舉雙手支持,還丟給賈彪一個“大紅包”:這個想法靠譜,你只管放手去干,只要你賈彪趟出咱天鎮婦女勞務輸出的好路子,要人要錢要政策,我們都支持!
賈彪信心滿滿,大手一揮,號召全鎮婦女們:姐妹們!跟我進京去打工吧!一個月頂你在家一年掙的錢,還免費培訓,還報銷進京路費!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干,2萬名婦女應者寥寥,明明是個大餡餅往下掉,咋就沒幾個人接呢?原來,本地的傳統觀念是“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家里再窮再苦,女人也不外出打工,否則就會引來各種難聽的閑言碎語。為了改變這種觀念,縣扶貧辦拉上組織部、婦聯、團委在全縣“領頭雁”培訓會議上,將外出就業這一扶貧政策向全縣11個鄉鎮221個行政村的鄉村兩級干部及婦女代表進行廣泛宣傳。在此基礎上,還重點選出3個鄉鎮的39個貧困村作為家政服務培訓輸出示范區域,由扶貧辦主任、副主任親自帶隊,協助陽光高級職業學校逐村入戶重點動員,并承諾哪個村輸出的多就優先安排整村推進項目。賈彪他們一個村一村地跑,一家一戶做工作。
家住南河堡鄉顧家灣村的陳慧雄的丈夫是她想出去的唯一“攔路虎”。扶貧辦和基地工作人員就在他家炕上耐心細致地給她丈夫“解疙瘩”,整整一上午,寬心的話兒說了一炕頭,陳惠雄的丈夫終于點了頭:“政府這樣巴心巴肺地幫咱掙錢,我也就不攔著了,讓她去試試吧!”走村串戶幾天下來,總算有21名婦女表示愿意跟著政府出去闖蕩闖蕩。
第一期天鎮縣家政培訓班開學了。這期培訓班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因為它關系著婦女勞務輸出這條路究竟能不能走通。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成立了由縣長親自任組長的勞務輸出領導組,責成國家人社部掛職常委副縣長專抓培訓就業工程,大大調動了縣鄉村各級干部的積極性。縣長劉川楠在動員會上講:“小事做好就是大事,小事用心做也會成為大人物。我們就是要把這次勞務輸出做成咱天鎮縣的大事!”
培訓開始了,小到坐姿、站姿、沏茶倒水等禮儀細節,大到菜肴烹調、家居保潔、家用電器使用及老、病、幼、孕護理等,村里婦女哪見過這樣的培訓,大家又新鮮又好奇,個個學得興致勃勃,強化了就業技能。名師才能出高徒,培訓班不僅依托本縣師資,還聘請北京家政公司高級職業講師來為學員講授家政服務員職責、和雇主溝通技巧、服務注意事項等,并邀請在京就業的外省務工人員前來講述親身經歷。培訓期間,縣扶貧辦工作人員還帶領15名學員代表,到縣家政公司考察,到小時工、老人陪護所在服務對象家中實地見學。
培訓結束,有兩名婦女打了退堂鼓,剩下的19名婦女可是天鎮婦女勞務輸出的“星星之火”,縣里高度重視,在火車站舉行了熱烈的壯行儀式,并派李春親自帶隊前往北京。登上進京的列車,19名胸佩大紅花的婦女,作為天鎮縣第一批出門闖世界的女人,她們的心里除了自豪還有些許忐忑不安。到了北京,在李春等人接洽下,不出三天時間,19名婦女全部找到合適的雇主,扶貧辦還專門從縣司法局聘請專業人員對她們的勞務合同所涉及條款逐項核對,使她們的權益得到保障,能夠安心工作。在北京,這19名天鎮保姆很快就依靠雙手掙到了她們人生的“第一桶金”。尤其曾被丈夫百般阻撓的陳惠雄靠著照顧一位83歲半癡呆老人,月入3800元,比一個壯男人在村子里勞作一年掙得還多,儼然成了“致富達人”。消息傳回村子里,沒去的后悔了,猶豫的堅定了,原本對女人外出打工指指戳戳的也閉嘴了。趁著這大好形勢,縣扶貧辦緊鑼密鼓地開張了第二期、第三期……家政培訓班。培訓班由從前的門可羅雀儼然變成了大熱門。賈彪在培訓班上高興地說:“姐妹們,看見了吧!只要大膽走出去,前面就是一片天!”
豎品牌,全心全意奔小康
雖說頗費周折,天鎮縣的“保姆勞務輸出”總算走出了第一步。縣領導指示扶貧辦:送出“天鎮保姆”只是萬里長征走出了第一步,讓“天鎮保姆”形成品牌,在北京叫響在全國叫響,讓這個品牌成為天鎮人固化穩妥的致富渠道才是王道。
根據上級指示,縣扶貧辦制定了把“天鎮保姆”“扶上馬、送全程”的一系列措施:一、當培訓基地遇到困難問題時,無論是資金還是師資或是其他突發事件,扶貧辦都集中研究幫助解決。如2012、2013年連續兩年北京家政公司向培訓基地求援,要求短時間內輸送保姆以解春節期間“保姆荒”之急,扶貧辦工作人員全體出動,對培訓合格學員以村為單位逐個入戶動員,向北京輸出家政人員103人。二、扶貧辦與北京幾家大的品牌家政公司建立互訪機制。對相關政策、思路要求彼此增進了解,堅定了家政公司與培訓基地長期合作的信心。北京家政服務協會還專門為天鎮縣開設了服務站,作為對接窗口。三、扶貧辦邀請縣審計、縣財政對培訓基地賬務和資金使用情況提前把關,規范完善相關手續,確保資金使用的合規性。四、針對特殊服務對象,如腦癱患者、智障人士等,扶貧辦要求培訓基地必須派人參與學員與雇主的對接工作,就服務相關注意事項進行針對性培訓。
跟蹤回訪也是扶貧辦打造“天鎮保姆”的重要手段。逢年過節,他們就會召開“雨露計劃”外出務工人員及其家屬慰問座談會,詳細掌握務工人員的思想狀況、就業環境、工資待遇以及家中后顧之憂。特別當哪位“天鎮保姆”外出工作中遇到困難時,更是積極主動靠上去千方百計給予幫助。如李家寨的溫樹魚初到北京時,對雇主的要求不適應,幾次想打退堂鼓,經過扶貧辦工作人員回訪談心,她重新堅定信心返回崗位,在醫院衣不解帶地陪護一名患直腸癌的老人四個月零十三天,她的這種精神打動了老人的子女,老人去世后,子女們除了按五個月結算工資外,還另外多給了她5000元以示感謝。
2013年大年初三、2014年正月十四,縣勞務輸出促進工作組副組長、國家人社部掛職副縣長帶隊進京,專門慰問在京過春節的天鎮家政人員。國務院王石奇參事、國務院扶貧辦王海濤處長應邀出席了她們的座談會,省扶貧辦也專門派出科教站領導參加。
寒冷的冬日,握著各級領導溫暖的手,“天鎮保姆”們說:“我們出來打工掙錢,人家領導又不要咱一分,卻比咱家里人還掛在心上。要不好好干多多掙錢快快脫貧致富,咋對得起政府呢!”
經過四年努力,“天鎮保姆”的品牌效應已經在北京、天津、太原、大同等地凸顯,家政公司都愿意跟天鎮婦女簽合同,因為這些女人“有背景”、“有組織”,遵章守紀意識強,且都經過很好的培訓,招之能來,來之能用,用之能好。越來越多的雇主們也開口必點“天鎮保姆”的牌子,因為江湖上傳說:“天鎮保姆”特別能吃苦、特別樸實、特別懂規矩。
賈彪給“天鎮保姆”算了一筆賬:每位“天鎮保姆”年收入約3.5萬元,分別相當于種植2棟日光溫室、100畝旱地、飼養8頭奶牛、300只羊、100頭豬的純收入。2015年春節期間,扶貧辦見縫插針,組織開展“春節過年補缺1個月行動”,向北京送去150位“天鎮保姆”,專門解決春節保姆荒的問題。僅這一個多月時間,這150人就創收將近80萬元,其中最低工資4500元,最高工資達8000元。當這些女人們揣著沉甸甸的“荷包”在元宵節前后返回村子里時,她們的臉上綻放出前所未有的自信美麗的笑容。
“天鎮保姆”這個品牌溫暖了一個個貧困的家庭,也溫暖了一個個城市用工家庭。
“天鎮保姆”成為一種現象,吸引了媒體的目光,報紙、網絡、電視蜂擁而至,中央電視臺甚至在連續三天“走基層·山西天鎮保姆進京記”專題報道之后,再次在央視新聞節目關注“天鎮保姆”。
“天鎮保姆”一炮而紅,其帶來的“蝴蝶效應”深刻改變著天鎮改變著天鎮人。首先改變的是女人們,從前,她們的腦子里滿是“嫁漢嫁漢穿衣吃飯”,今天她們叫響了“端起碗吃天鎮飯,放下碗掙北京錢”的口號。當她們在育嬰師、月嫂、陪護等崗位上掙到不菲的月薪時,這些半輩子都圍著爐灶、豬圈轉的女人們突然意識到,我也能工作,我也能掙大錢!一個個自信心爆棚。家住玉泉鎮李家莊村的劉鮮榮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去北京前,李鮮榮最遠去過的地方是縣城,平時花一分錢都得向丈夫要,人前人后大聲說話都不敢。成為“天鎮保姆”使她大開眼界,一年6萬元的純收入更讓她一躍成為家中“老大”。2015年春節前,縣里召開優秀家政人員表彰大會,由于雇主家事多,劉鮮榮不能參加,其丈夫在會上替她發言,開玩笑說:“人家一年掙6萬,我一年才掙1萬,現在我在家說話都沒風啦!大事小事都聽老婆的!”
劉鮮榮丈夫的發言引來臺下陣陣笑聲,這笑聲里有對劉鮮榮的贊許,更有對“天鎮保姆”向晉北鄉村千百年來男尊女卑傳統思想發起挑戰的認同。
嘗到了甜頭的天鎮女人爆發出經古未有的激情,她們“一帶十、十帶百”,創造出姊妹包家庭、包崗位、夫妻包家庭等多種服務模式,和鄰里鄉親傳幫帶,每村都有聯絡員的服務網絡。僅張西河鄉劉伸屯一個村子,在支書媳婦帶動下,全村在京掙錢的“天鎮保姆”就達42人,占全村家庭婦女的60%,年收入達126萬元,成為全村貧困家庭脫貧的支柱產業。賈彪還算了一筆總賬:四年來,天鎮已向外地輸出“天鎮保姆”3000多人,年實現純收入9000萬元。“十三五”期間,“天鎮保姆”這盤棋的格局將更加輝煌,他們計劃向京津地區輸出10000人以上,年創收將超過3個億!
拿破侖曾經說過“女人的素質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素質”,天鎮女人已經走出去了,天鎮人富足的日子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