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嵐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3-0057-02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揭示了“生活是萬事萬物生存和成長的‘根之所在”,也是語文學習之源。拼音源于生活又延續和服務于生活,學生、文本、生活原本就是一個相互融合、同生共長的整體。拼音學習走向生活,拼音因生活而精彩。
一、挖掘生活化的教學資源,助學助教
人教版漢語拼音教材緊密聯系孩子的學習生活。教學中,應盡可能運用教材的生活化資源,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入手,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學習,感受到學習就在身邊。
1.利用生活中的實物、圖片、教具等激發學習興趣。教學時,我們可以先呈現插圖,向學生展示與其生活息息相關的圖景,先拉近拼音與學生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開展教學。拼音教材中安排了意境優美的情境圖,與學生生活非常貼近,帶來了更大的創造性學習的空間。我們應站在學生認知水平的角度上,認真審視每一幅情景圖,想辦法激活它們對學生的吸引力,讓學生融入生活情景,讀音,記形。
3.利用游戲和學生經驗,開展教學活動。游戲是對生活的一種模仿,是兒童最好的學習方式。課堂上,整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開展教學活動和游戲來學習知識,即“玩中學,學中玩”。
二、拼音教學與生活實踐接軌,活學活用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語言離不開環境,離不開實踐。
1.開放教學時空──讓拼音走進生活。
設計主題——“拼音和我交朋友”
①走進校園,規范校園語言。學生以學校生活為主,學校的 語言環境直接影響學生的語言習慣。如:“教室” “桌椅” “大屏幕”“辦公室”“廁所” “考試” “吃飯” “老師”等常用語詞,使用頻率高,錯誤率也很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方言語音的影響:平翹舌音、前后鼻音不分。為規范學生口語,教師和學生約法三章:隨時隨地說普通話,養成時時處處相互糾音的習慣,形成良好的校園語言環境。
②在學校,因為老師和學生朝夕相處,容易發現學生口語上的問題,也容易發現拼音教學的契機,時時處處讓學生和拼音親密接觸。我常常和孩子們在中午吃飯時進行拼音的對話。“孩子們,用拼音將今天的菜名報上來。”“孩子,你要添什么,用拼音告訴老師。”學生在吃飯的過程中,就把較難的“卷心菜”的“卷”“添菜”的“添”等三拼音難點解決了,還有“紅蘿卜”的“卜”的發音和輕聲也在學生的興趣勃勃中解決了。而且他們覺得吃飯也在學拼音,會感覺非常有興趣。回到家吃晚飯時,還和家長進行菜名的交流。
③走進家庭,鞏固生活語言。為了創建更好的語言環境,我鼓勵孩子做家里的小推普員,糾正父母的方音,同時接受家長的監督,每天說一說學校里的新鮮事,或講一個故事,念一首兒歌等等,并用錄音機錄下來,既可以反復聽,進行自我糾正,又可以和同學相互交流,取長補短,還可以交給老師聽,以便老師及時給予指導。
④走進自然和社會,豐富生活語言。各種動植物的名稱、旅游景點、超市、學校、幼兒園及馬路、小區等名稱,都是很好的學習材料。引領學生通過觀察、調查、采訪、收集等實踐活動挖掘出這些天天能見面的“拼音資源”,讓孩子享受學習拼音的快樂。
2.開放學習環境──讓環境會說話。
設計主題——“拼音標簽,我設計”
①“讓教室說話”。為了滿足每個孩子的學習欲求,形成適合不同個體的開放學習方式,教師必須營造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為了給學生創造強烈的學習拼音的氛圍,我把與學生朝夕相處的教室,布置成“拼音的世界”,在課桌上為每個孩子做一塊姓名牌,給漢字注上拼音,可介紹自己并認識同伴。又把聲母、韻母和新學的帶彩圖的音節貼在墻上,隨時可見;給教室里的每一件東西都貼上“拼音標簽”。 “每日一句”的墻角,拼音天天學,時時用。黑板一角的本周重點訓練要求、值日生、清潔值日等項目都用拼音。教室后面的黑板報,如兒歌、表揚好人好事等,都加注拼音,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認讀音節的練習機會……總之,學生一進教室,目及之處便是各種拼音詞句,如同暢游拼音世界,可以自由地獲取。
②“讓房間說話”。家里的棉被、枕頭、電視機、熱水瓶、海豚筆筒、儲蓄罐,都可以成為孩子休息之余的“拼音演練場”,用一張張彩紙寫上一個個漂亮的音節,不僅讓孩子體驗了他們貼上親手設計的“標簽”帶來的快樂,更重要的是讓孩子一步入家就像進入拼音王國,增強對字母和音節的記憶。
拼音,因為有了生活,更充滿活力和趣味;拼音,因為與生活相隨,更加美麗豐富;拼音,來源于生活,又回歸生活……今天,我們這樣學拼音,作為語文老師,一定要樹立“大語文觀”,識字、閱讀、習作都要引著孩子們走向生活,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那我們的語文學習將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