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梅
【摘要】文學名著是人類優秀文化與思想的結晶,閱讀名著是學生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名著閱讀教學只有以真實閱讀為根本,師生互動閱讀為促點,才能使名著閱讀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成為他們詩意人生的精神家園。
【關鍵詞】真實閱讀 原著旁批 名著課堂 影視作品 悅讀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3-0090-01
經典文學名著,是人類文化和思想的精華,代表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是一種滋養民族文化蓬勃發展的深厚土壤?!缎抡n標》提出了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課程理念,指出初中生應該“學會制定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7-9年級語文新教材設置名著閱讀,并配有名著導讀,這原本是新教材的一大亮點,重在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他們打些精神底子。但由于時代發展,各種信息渠道的增多,學生中普遍存在不愛閱讀的現象。對課外閱讀沒有電視、電腦感興趣,迷戀于網絡和游戲。有的學生即使閱讀也偏愛輕松、膚淺的武俠、言情、卡通漫畫等,甚至接觸一些不很健康的書籍,卻回避嚴肅、深刻、感悟人生的作品。
1.立足真實閱讀,營造共讀氛圍
閱讀文學名著不僅能受到文學藝術的熏陶,還能體悟人生經驗與智慧,培養學生的人性情懷和社會責任感。新課標要求學生 “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梢婇喿x名著的關鍵在于讀出自己的體悟,并能形成自己的評價。它告訴我們,立足真實閱讀,這是名著閱讀教學一條最基本的原則。有的教師自身沒有進行真閱讀,對名著的把握依賴于從網絡中搜羅的資源,而這些網絡資源大多停留在文化常識等“淺”閱讀層面。還有的教師干脆放羊式地讓學生自己去讀,而學生由于生活經歷和認識水平有限,最終導致失去閱讀經典名著的興趣。因此,要引領學生真閱讀,教師首先要成為第一閱讀者,然后設計有利于真閱讀的教學活動,以形成師生共讀的良好氛圍。
2.堅持原著旁批,重視個體感悟
新課標認為“閱讀是學生的個體化行為”,為了更加原滋原味地讀文學名著,教師可建議學生采用圈點批注的方法,直接在原著上勾畫圈點,體悟真諦,抒寫感言,通過“勾畫——批注——鑒賞”的過程讓學生“批出自己”、“批出問題”、“批出感情”,讓“思考”在“批語入情”的過程中開花結果。為了便于教師進行及時的檢查與評價,可以讓學生在旁批的地方事先折疊。一本名著閱讀結束后,班級內或年段內進行交流、評比。雖然這項工作細作起來比較煩瑣,但其價值卻不可小覷,促使學生細品原著的同時又指導了閱讀方式,延伸了學生閱讀體驗的空間。
3.重視名著課堂,提供展示舞臺
葉圣陶先生認為:“課外閱讀須配合著教材隨時進行。”為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內閱讀的同時,要注重進行引導點撥,甚至打破課內課外閱讀的壁壘,直接將長篇經典引進課堂,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直接閱讀原著,在課外更要完整地閱讀。如以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帶動對《朝花夕拾》的閱讀;以課文《智取生辰綱》,帶動對《水滸傳》的閱讀……這樣不僅有助于理解課文,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學生自主閱讀能力,更重要的是拓展了學生閱讀的容量與空間。
4.借助影視作品,激發內在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閱讀教學最關鍵的還是對學生的閱讀興趣的培養,激發學生閱讀的內在動力,教師要時時地為培養學生閱讀興趣來做點鋪墊。影視作品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切入口,其強烈的視覺聽覺效果和生動直觀的畫面形象,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致。充分利用影視作品與文學名著之間的淵源關系,通過對比影視作品與文學名著的異同點,可以有效激發學生閱讀原著文本的愿望。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币蚨覀冊诮虒W中要多多地對學生內在動力進行激勵、喚醒和鼓舞。
“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育史”。立足真閱讀,重視個體感悟是培養學生終身閱讀能力的基礎。它不是謀分、謀生的工具,而是讓學生在閱讀中樂學、善思、求新,是師生共同探索的一段旅程,是詩意人生的精神家園。在進行名著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注意閱讀內容的廣泛性、學生研究的自主性和全員參與性,使名著閱讀成為學生自我完善、自我實現的需要,讓閱讀真正成為“悅讀”。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