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3-0094-02
詩歌鑒賞是初步鑒賞文學作品、體味語言的藝術魅力的能力體現,要注重總體鑒賞。孟子曰:“事必有法,然后可成”。鑒賞是通過調動思維用理念和情感同作者發生碰撞,進而獲得審美愉悅的過程,也是審美再現創造的過程。要想二者合拍,就要對詩歌類別、創造背景、表達技巧有初步了解,從而達到“觀千劍而后識器”之功效。如果掌握了鑒賞切入點,就會化難為易,高屋建瓴,依規花圓,巧中取勝。那么如何找到詩歌鑒賞的?我談以下幾點詩歌鑒賞的切入點:
一、從作者背景入手,抓住關鍵詞句,把握感情基調
詩歌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寄托,其內涵是作者的心聲;故而詩歌鑒賞不應忽視對其背景的了解。如要讀懂李煜的《虞美人》就應先了解南唐后主李煜的生平。他亡國前后的詞呈現不同的風格,前期作品多表現豪華奢靡的生活,后期作品多表現一個亡國之君的悲傷。如《虞美人》寫于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七月初七,正是李煜的生日,是李煜囚居汴京時所作。本詞就是抒寫懷念故國之情,哀嘆亡國之痛的情懷的。
二、從捕捉意象到體察意境入手,感悟詩情
意象是作者頭腦中形成的客觀形象和主觀情感的有機融合,寄托詩人情感,構成詩歌意境的客觀物象,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融而創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意象是構成意境的基礎,意境是作者通過意象而創造的富有藝術情景的畫面,領會意境必須從把握詩歌的意象入手,由此展開聯想,進而理解作品內容及思想感情。如余光中的《鄉愁》詩中有象征性的意象郵票、船票、墳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遠深邃,內容豐富含蓄,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從個人和家庭的親情,擴展到海峽兩岸的愛國之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強烈愿望。
三、熟記藝術手法專業“術語”入手,體味詩歌的藝術魅力
古典詩詞曲在寫作上有自己的特點,在表現手法上也有獨到之處。其中藝術手法可以分為三大類:
1.表現方法 。詩詞的表現手法很多,學生應積累一些必需的術語,如:賦、比、興,虛實結合,用典,聯想,想象,烘托,渲染,象征,對比,抑揚,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并學會運用這些術語去鑒賞詩詞。如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上片以實寫為主,下片對別后生活的設想,是虛寫,虛實結合,淋漓盡致地寫出了戀人之間依依不舍之情。
2.修辭手法 。我們要善于用平常學習到的修辭知識去分析、鑒賞詩詞。比喻、借代、對偶、夸張、比擬、排比、設問、反問、頂真、回環等修辭手法常用于古典詩詞里,如劉禹錫《望洞庭》“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詩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做銀盤里的青螺,色調淡雅,山水渾然一體。《望廬山瀑布》大膽的夸張,把瀑布一瀉千里,末勢猶壯的氣勢呈現在讀者面前。李清照的《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則運用借代,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表達方式 。寫作中的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說明等表達方式,常見于詩詞中,鑒賞時須注意。
四、從詩歌描寫景色入手,把握情調
詩歌中景色的“冷”、“熱”往往是作者內心的映射,反襯著作者情感的變化。當作者一切順心時,勾畫出的景物都是清新明快的;當作者心情不爽時,寫出的景物都是蕭條、寂寥、死氣沉沉的。如:劉禹錫的《秋詞》。這首詩是在被貶朗州后寫的。秋天,草木枯萎,萬物蕭條,在多愁善感的文人筆下,便具有愁腸九曲的秋意。詩人一掃千古陳說,拓展出嶄新的意境,在中國詩歌史上,可謂鳳毛麟角。 本詩題為《秋詞》,所以在詩開頭,詩人就用常理:“自古逢秋悲寂寥?!睂懗銮锏囊饩?,秋的特色,在文人墨客的眼中,秋是一種悲涼,是一種寂寞,秋是悲的象征,是孤獨、寂寞、惆悵的載體,但接下來,詩人卻大膽而充滿豪情地道出對“秋”的理解,對秋的追求:“我言秋日勝春朝?!痹谧髡咝闹校敲赖募竟?,遠勝過繁花似錦的春日,表現出詩人被貶后樂觀的心情。它勾畫的是一幅明快、清新的秋景圖,而沒有秋天的蕭條,故而抒發的是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以及努力進取的情志。
五、從詩歌中的典故入手,領會詩歌的內涵
詩人在創作時往往借助典故來表達廣泛深刻的主題。我們若不了解其典故,就無法領會其詩歌的內涵。如:袁枚袁枚《馬嵬》(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石壕村里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看到《馬嵬》,我們自然會想到《馬嵬》中涉及了兩個典故:一個是白居易《長恨歌》中反映唐明皇玄宗寵幸楊貴妃的經過及其悲劇;二是杜甫《石壕吏》中反映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的災難。了解了這兩個典故,就不難看出作者寫作的主題是揭露戰爭給人民造成夫妻離散、團圓無期的痛苦,抒發了作者的無限感傷與同情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