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貫奇
?
住總集團把食堂辦出家的感覺
□劉貫奇

2015年12月,北京遭遇連續兩個霧霾紅色預警。午餐時間,住總大廈的員工陸續走進食堂,發現餐區增加了好幾樣潤肺清霾的食品,小碗區有鴨血豆腐、冰糖梨湯,自助區的炒菜,木耳比平時增加了菜式和用量。小小的細節,體現了職工食堂家人一樣的細心溫暖。
從2015年元旦接管算起,住總大廈食堂已經運營了一年的時間。為數百名職工服務的,是一個年輕的團隊。
提起三天內接管職工食堂的事,住總人至今歷歷在目。2015年元旦之前,職工食堂還是外包方在經營,1月4日上班,大廈的員工們驚奇地發現,從人員到菜品,從陳設到餐具,食堂煥然一新。北宇物業的食堂管理們在門口列隊迎接大家就餐。看到這一幕,很多人當場就表示,看到自家人在管食堂,立刻就放心了。這三天的假期,完成團隊組建、場地接收、設備完善、消毒清理、食材采購、提供數百人就餐這一系列工作,壓力之大可想而知。三天里領導職工一起加班加點,不分晝夜的奮戰,集團領導王寶申、姜華多次到現場慰問。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保障了職工食堂的平穩過渡。
集團黨委書記王寶申明確要求,職工食堂必須確保安全衛生,同時要在成本價的基礎上,讓職工吃到放心滿意的飯菜。食堂管理團隊按照這一原則,精心計算菜品的成本,對就餐價格進行了下調。
食堂經理張亞云是個年輕的孩子媽媽,為了工作,每天都早來晚走,不到七點就來到單位,和師傅們一起準備早點。她深知食堂的安全管理時刻不能放松,能克服的困難都想辦法自己克服,不耽誤工作。由于食堂工作的特殊性,加班是家常便飯。一般的員工工作時間為每天8小時,而他們則要工作12小時以上。而且他們的工作環境是在地下室,夏天的時候,廚房溫度高達40多度。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里,灶火油煙的不斷沖擊,人就像在蒸籠里蒸著。為了防止中暑,張亞云為員工們準備了十滴水、藿香正氣水。在她的榜樣作用下,有的師傅感覺要中暑,就到辦公室吃點藥休息一下,從來沒有因此請假空崗。
“我們是用給家人做飯一樣的態度來做每一道菜的”。說這句話的,是廚師長陳運豐。他說,每天,他們都會用計算器來計算有多少人用餐,根據當天的菜譜,計算每一樣原料的用量。這樣就確保采購的原料不多不少,既保證了材料的新鮮,又杜絕了浪費。材料庫里,所有的輔料都按照分類,整齊地碼在貨架格子里。小陳說:“咱給食堂用的所有材料,都是家里用的品種,沒因為大鍋飯,就降低質量。”
經理張亞云在一次檢查中,發現有丟棄的芹菜葉和3斤左右的面團。一問之下,知道菜葉是炒菜擇下來的,面團是面點間調試油條的面,因為發的不夠怕影響口感所以丟掉了。她一方面為對大家堅持高品質而高興,一方面又覺得浪費太可惜。下班后,她召集面點間的師傅開了個小會,說:“你們對出餐品質要求高,這點非常好!但是咱們也要注意節約啊!說比例掌握不好呢,咱可以少活點面!每次比例調配變化的時候都記錄一下,直到試出最佳口感!這次,依照制度,每人扣5分。另外,給你們個任務,想想怎么把這個芹菜葉變廢為寶。想出來、交新品,有獎勵!”于是,就有了現在倍受歡迎的蒸菜。
食堂的管理團隊沒有滿足于飯菜質量和服務質量的提升,在就餐環境上也下了很大功夫,先后投入資金安裝了電子顯示屏和液晶電視機,這些都是他們利用休息時間做的。安完后一大早,大家一邁進食堂,就立刻豎起了大拇指:“嚯,真棒!吃著飯就了解了國家大事!”
一些周邊寫字樓的員工也被吸引過來,住總大廈食堂的品牌已經在亞奧核心區越來越響。截至2015年12月底,食堂累計接待顧客16.3萬人次。食堂的員工都能夠服從工作安排,不分崗、不講條件,全力以赴做好接待工作,每一次都能夠圓滿地完成,且安全事故為零,受到用餐人員的好評。他們說,職工們是用腳投票的,每天就餐時間,看到滿滿的上座率和職工們的笑臉,就覺得自己的工作得到了家里人的認可,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特約欄目主持劉貫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