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義軍,李會蘭
(普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 普洱 665000)
HIV感染者轉變為AIDS病人的時間間隔和相關影響因素分析
段義軍,李會蘭
(普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 普洱 665000)
[目的]了解普洱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從檢出至轉為艾滋病病人的時間間隔和相關影響因素,為制定相關防治措施提供依據。[方法]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在國家“艾滋病綜合防治數據信息管理系統”中下載普洱市1991-2011年12月31日的歷史卡片,保留傳染病報告卡中初始疾病狀態為HIV的3248例HIV染者的相關信息,篩選出截止2011年12月31日已轉為AIDS的739名HIV感染者,計算出每例HIV感染者轉為AIDS病人的時間間隔(天),進行HIV感染者轉為AIDS病人的時間間隔和相關影響因素分析。[結果]1991-2011年上報的3248例HIV感染者,有739例轉為了AIDS,轉化率為22.75%;高年齡組高于低年齡組,少數民族高于漢族,女性高于男性,母嬰傳播高于其它傳播途徑,醫療機構就診者高于其它人群。從首次檢出HIV到轉為AIDS的時間間隔平均為915 d,不同的樣本來源檢出的HIV感染者轉為AIDS病人的時間間隔相差較大,羈押人員感染者轉為AIDS病人的時間最長,醫療機構就診者和HIV陽性者配偶或性伴檢測檢出的HIV感染者轉為AIDS病人的時間最短,高年齡組大于低年齡組,漢族大于少數民族,吸毒傳播大于其它的傳播途徑。[結論]HIV感染者早發現并保持良好的隨訪依從性能延緩病程發展,HIV感染者轉為AIDS病人的時間間隔與樣本來源、社會人口學特征、當時疾病模式和常規診療水平等因素有關,提示應加強艾滋病宣傳干預的力度和擴大HIV檢測的覆蓋面,盡可能早地發現HIV感染者和對其開展隨訪干預、抗病毒治療和關懷救助等管理服務,減少二代傳播和提高HIV感染者的生存質量。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轉化;時間間隔;影響因素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以下簡稱AIDS)是當前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1-2]。研究發現,HIV感染者的疾病進程在不同人群中具有顯著性差異,95%的感染者在感染8~10年后紛紛出現反復難愈的感染、腫瘤和全身性消耗,即疾病狀態由HIV感染者轉為AIDS病人[3]。云南省普洱市于1991年首次在跨境回歸人員中發現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以下簡稱HIV)感染者,至今已20余年,很多感染者的生存時間已超過15年,這為研究HIV感染后的疾病自然史提供了便利條件。國內既往相關研究多為采用病例對照研究設計,探討HIV感染后長期不進展的免疫遺傳學特征[4],而對此人群的HIV感染者轉為AIDS病人的時間間隔及其影響因素的流行病學研究未見報道。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的子系統“艾滋病綜合防治數據信息管理系統”。普洱市1991-2011年12月31日共上報HIV感染者/AIDS病人4197例(不包括外籍病例),其中將傳染病報告卡中初始疾病狀態為HIV感染者的3248例作為研究對象。
1.2 方法
1.2.1 相關數據計算
HIV感染者轉為AIDS病人的時間間隔的計算:參照國家疾控中心HIV感染者轉為AIDS病人的時間間隔計算方法,公式為:
HIV感染者轉為AIDS病人的時間-HIV疫情上報的時間=HIV感染者轉化為AIDS病人的時間間隔(天)。

疾病狀態的判定:HIV感染者的CD4≤200個/μl或出現艾滋病相關臨床癥狀時,疾病狀態即由HIV感染者轉為AIDS病人。
1.2.2 統計分析
采用Excel 2007和SPSS 15.0軟件對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基本情況
普洱市1991-2011年檢出的3248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性別以男性為主(占58.64%),民族以漢族為主(占59.97%);少數民族則以傣族、佤族、拉祜族、哈尼族和彝族為主,分別占13.30%、8.68%、8.34%、6.87%和6.22%;職業以農民為主(63.21%),其次為待業人員和干部職員(包括工人和離退人員),分別占11.95%和9.76%;婚姻以已婚為主(52.96%),未婚和離異或喪偶分別占42.67%和4.37%;文化以初中及以下為主(88.95%),高中或中專次之(7.88%);傳播途徑以性傳播為主(70.87%);樣本來源主要為自愿咨詢檢測、羈押人員和醫療機構就診者篩查(48.46%)。
2.2 HIV感染者轉為AIDS病人的時間間隔和相關影響因素
3248例研究對象中,有739例轉變為AIDS病人,時間間隔最長5686 d,最短0 d,極差為5686,平均915 d,中位數610 d。不同人口學特征、樣本來源和傳播途徑的HIV感染者轉化為AIDS病人的時間間隔和比例均具有統計學差異,詳見表1。
3.1 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生存時間受許多因素影響
研究發現,HIV/AIDS患者的生存時間依賴于許多因素,包括個體因素、當時的疾病模式、常規診斷技術和干預治療水平等[5]。HIV感染者轉為AIDS病人的比例女性高于男性,少數民族高于漢族,母嬰傳播和性傳播高于注射吸毒傳播,干部和兒童高于其它人群,這可能與不同性別、年齡、文化層次和職業的HIV感染者獲得的的社會支持、機體免疫狀態不同有關。不同檢出途徑(樣本來源)發現的HIV感染者轉為AIDS病人的比例存在顯著性差異,可能與不同的人群在感染后至檢出的時間間隔長短有關。部分人群作為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國家加大了對其的監測力度,大多均能在感染后即被檢出,而作為一般人群,由于自我保護意識較低,不能按期進行健康體檢,在經歷很長的潛伏期后因生病就醫或被動檢測時才被發現,積極為各種高危人群提供主動檢測,是提高病例發現及時率的重要手段和方法[6]。
HIV感染者從檢出到轉為AIDS病人的時間間隔受個體間自身條件、基礎免疫力和心理素質等因素影響。在社會歧視普遍存在的情況下,HIV感染者/AIDS病人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7],加上HIV感染者轉為AIDS病人的時間間隔個體間差異大,有些感染者在檢出HIV的當天就轉為AIDS(CD4細胞≤200個/μl或出現艾滋病相關臨床癥狀),有的則經過5686d約15.58 a后才轉為AIDS病人。目前,普洱市HIV感染者的發現方式仍以被動檢測為主,占78.66%,由于不同人群的檢測覆蓋率不同,致使不同樣本來源的HIV感染者從感染至檢出的時間間隔不同,如高危人群(暗娼、靜脈吸毒者和男男性行為人群)由于每月均要對其進行艾滋病綜合干預、安全套促進和HIV動員檢測,在感染后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及時的被檢出,而醫療機構就診者部分可能是因為出現艾滋病相關癥狀前去就醫時才被檢出,且部分人群雖然在感染的早期就被檢出,但由于其基礎免疫力相對較低,其HIV感染者轉為AIDS病人的平均時間間隔小于其它人群。
3.2 加強宣傳教育和行為干預力度是遏制艾滋病流行的有效手段
由于艾滋病是一種行為性疾病,社會對其的歧視比較嚴重,大多發現的HIV/AIDS都是通過專題調查、哨點監測、孕產婦檢測、婚檢、出入境檢測和醫療機構就診者檢測等被動檢測的方式發現,仍有很大一部分HIV感染者/AIDS病人潛藏在各行各業的人群中而未被發現,直至其有其它疾病到醫療機構就診時才能檢出,致使很多HIV感染者檢出時即為AIDS病人,有的甚至到了艾滋病的晚期,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機。因此,宣傳教育和干預是遏制艾滋病流行最有效的手段[8],應通過形式多樣的宣傳和擴大監測檢測覆蓋面,提高大眾艾滋病相關知識知曉率和自我保護意識,按期進行健康檢查,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HIV感染者/AIDS病人,遏制艾滋病的流行與蔓延。

表1 HIV感染者轉為AIDS病人情況統計表
3.3 抗病毒治療是延緩HIV感染者轉為AIDS病人的時間間隔的有效手段
多項研究表明,早期進行抗病毒治療可以有效降低病毒載量水平[9]。在評價HIV感染自然史的過程中,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治療手段越來越重要。臨床治療手段的改善不僅僅只限于疾病進展期的患者,有效治療的介入可以延緩感染HIV后AIDS的發展。1996年HAART在發達國家的全面引入,對改善HIV感染的臨床結果方面有明顯效果。在所有人群中都有關于生存改善和發展成AIDS病人個體數量減少的報道[10]。普洱市2006年后檢出的HIV感染者轉化為AIDS病人的轉化率低于2005年前檢出的HIV感染者,這可能與2005年前檢出的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療可及性差有關。1990-2005年,國家艾滋病防治工作主要是發現疫情和對檢出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提供心理咨詢等服務,治療資源短缺,普洱市HIV感染者和病人只有少數病例能轉介到昆明市第三人民醫院治療,多數病例因未能及時得到治療而過早地發病死亡。2006年開始,國家加大了對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抗病毒治療工作,在所有的縣級及以上人民醫院設立了艾滋病抗病毒治療點,大大提高了抗病毒治療服務的可及性,通過抗病毒治療,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質量,降低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發病率、死亡率和傳播給他人的風險。
[1] 郭 敏,賈曼紅,馬艷玲,等.云南省HIV感染者病程長期不進展影響因素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5,29(9):49-52.
[2] 鐘發德,張莉娜.271名娛樂場所女性從業人員艾滋病知識 態度和行為分析[J].中國艾滋病性病,2009,15(3):317-317.
[3] 段文利,青曼麗.艾滋病病人進程為何有快有慢,“純合基因”是加速病程的罪魁禍首[N].健康報,2006-2-12(1).
[4] 張宏偉,邱志峰,李太生.長期不進展者與艾滋病患者HIV-1 nef特異性CD8+T細胞應答的初步研究[J].中華醫學雜志,2004,84(23):1973-1976.
[5] 李群輝,張 可.影響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存時間的因素分析[J].中華醫學文摘皮膚科學,2005,25(4):219-221.
[6] 李 雷,汪 濤,王 曼,等.AIDS病例報告中病例發現及時率的影響因素[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4,20(10):742-744.
[7] 肖淑輝,李玉英,王金鳳.HIV/AIDS病人及其親屬的心理狀態和相關心理社會因素的質性研究[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3,19(1):61-63.
[8] 曾 毅.宣傳教育和干預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策略[J].醫藥論壇雜志,2004,25(1):1-3.
[9] COHEN MS,CHEN YQ,MC CAULEY M,et al.Prevention of HIV-1 infection with early antiretroviral therapy[J].N Eng1 J Med,2011,365(6):493-505.
[10] SA BIN CA.The changing epidemiology of AIDS in the hig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era[J].Aids,2002,16(ls):61-68.
(本文編輯:張永光)
Analysis on relate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ime interval from HIV to AIDS
DUAN Yi-jun,LI Hui-lan
(PuerCenters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PuerYunnan665000,China)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relate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ime interval from HIV-infected persons detected to AIDS patients in Puer so as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better caring HIV-infected persons,improving quality of life and formulating related prevention measures.Methods Used retrospective study,downloaded historical cards(1991 to Dec.31st,2011)in Puer from national “Data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IDS”.Reserved the information of 3248 HIV infected cases in initial disease status,screened 739 HIV had been transferred to AIDS up to Dec.31st,2011.Ccalculated interval time(day)of each HIV to AIDS,analyzed relate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ime interval from HIV to AIDS.Results 3248 cases of HIV were reported from 1991 to 2011,739 cases were transferred to AIDS,and the conversion rate was 22.75%.Elder age group was higher than young age group,the minority nationality was higher than the Han nationality,female was higher than male,and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PMTCT)was higher than other transmission routes,medical institutions clients were more than other people.The average time interval from HIV to AIDS was 915 days,different sample source detection of HIV into AIDS the time interval was large,detainees was the longest,medical institutions clients and HIV-positive patients’ spouses or sexual partners of HIV detection detected was the shortest,the high age group was higher than low age group,the Han nationality was higher than the minority nationality,and the drug spread was higher than other transmission routes.Conclusions The time interval of HIV to AIDS is related to finding early and follow-up visit The time interval from HIV to AIDS relates to sample source,social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the disease pattern and the routin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level.It suggests that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dynamics of HIV/AIDS publicity and intervene,expand the coverage of HIV testing.As early as possible to find HIV infected person and carry out follow-up intervention,antiviral treatment and care assistance management services so as to reduce the second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to HIV infected person.
HIV/AIDS,transform,time interval,influencing factors
2016-01-04
10.3969/j.issn.1003-2800.2016.04.015
段義軍(1963-),男,云南普洱人,本科,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傳染病防控方面的工作。
R183.7
A
1003-2800(2016)04-024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