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英,馬耀峰
(1.青海民族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西寧 810007;2.陜西師范大學 旅游與環境學院,西安 710062)
?
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區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動力機制研究
——以青海同仁縣為例
張俊英1,馬耀峰2
(1.青海民族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西寧 810007;2.陜西師范大學 旅游與環境學院,西安 710062)
摘要:以青海同仁為例,在實地調研和訪談的基礎上,以當地企業為主體,研究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區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的動力要素,構建了該區域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動力機制概念模型。通過AMOS驗證了概念模型,確定了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區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的內在驅動力是企業,拉力是文化旅游需求,推力是政府主導,支撐力是經濟環境。
關鍵詞:旅游產業;文化產業;融合;動力機制
0引言
民族旅游涉及到多個研究領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研究范式。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區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成為文化與旅游融合的重要內容,也是民族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問題。研究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區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不僅可以為政府正確處理自身與各方關系、協調各方利益提供科學依據,還可以為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區文化保護傳承和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基礎。
關于產業融合的動因,國內外學者都有自己的說法,他們各持己見,有兩因素說、多因素說等多種說法。日本學者植草益認為,產業融合的動因是技術進步和規制的放松[1]。Fowler認為,對未來的愿景是融合最重要的動因[2]。Gillwald 指出:產業融合的動因就是全球化的數字通訊網絡、削弱壟斷的傳統理論和管制[3]。周旭霞認為,旅游產品的需求和旅游業發展的需要是旅游產業融合的動力。另外,市場競爭也是推動旅游產業融合的動力之一[4]。陸曉清認為,旅游產業與網絡游戲業融合的內在動力是技術創新,外在推動力是市場需求和經濟管制[5]。曹世武、鄭向敏認為,我國旅游產業融合的動力機制是由旅游者需求與企業利益追逐的原動力、科技進步的助動力和產業環境優化的支撐力3個子系統促動形成,并演化發展[6]。綜觀國內外相關文獻,對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區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的研究并不多見。因此,本文從理論和實踐層面對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區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的動力機制展開研究,對于推動該區域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提高該區域旅游業的核心競爭力、促進該區域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加強該區域旅游業的發展與管理等,均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1研究區域概況和研究設計
1.1研究區域概況
同仁縣位于黃南藏族自治州東北部,縣轄2鎮10鄉,全縣總人口86113人,其中藏族占72.7%,土族占11.2%,漢族占9.3%,回族占4.1%,撒拉族占1.8%,蒙古族占0.2%??h城隆務鎮距省會西寧市180公里,是黃南藏族自治州和本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仁縣境內擁有豐富獨特的藏族民俗風情、土族民俗文化風情、隆務寺、熱貢藝術風情園等文化旅游資源,也有以麥秀國家森林公園為主的自然旅游資源,共同構成同仁縣魅力風情。
1.2問卷設計
根據文獻研究的理論基礎,初步構建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區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的動力測評指標體系,并根據測量指標體系設計調查問卷。問卷包括兩方面的內容:第一部分為文化企業、旅游企業的背景資料;第二部分是企業對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區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動力因素的評價,針對企業、文化旅游需求、政府主導、經濟環境等動力因素共設計了21個要素來加以評價。這部分問卷問題的打分方式采用7級打分法,并采用SPSS19.0和AMOS16.0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處理,最后得出本研究的調查結論。
1.3數據收集
本研究于2014年9月初至10月底進行了問卷的發放。調研以青海省同仁縣內的文化企業、旅游企業、文化旅游企業為對象,共發放450份問卷,經過挑選,剔除不符合要求的問卷,最后共收回有效問卷42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3%。
統計結果顯示:從企業產權性質來看,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有14家,占樣本總量的48%;民營企業有15家,占樣本總量的52%。從企業成立年限看,2-5年的有6家,占樣本總量的21%;6-10年的有6家,占樣本總量的21%;超過10年的有 10 家,占樣本總量的34%;而在1年以內的僅有7家,占樣本總量的24%。從企業總人數看,有8家企業的員工總人數在50人以下,占樣本總量的28%;有 12家企業的員工總人數在51-200人之間,占樣本總量的41%;有5 家企業的員工總人數在201-500人之間,占樣本總量的17%;而僅有4 家企業的員工總人數超過500人,占樣本總量的14%。
2研究區域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的動力機制分析
2.1融合動力因素分析
本文在關于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理論探討的基礎上,參考一些學者的研究成果,根據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區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實際情況,將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的動力劃分為:拉力是文化旅游需求,內在驅動力是企業,推力是政府主導,支撐力是經濟環境。
2.1.1融合的內在驅動力
對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來說,企業間融合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利潤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文化產業因其高附加值和豐厚的盈利空間,吸引旅游企業快速進入文化旅游市場,并使其成為文化旅游產業的重要載體。一方面,文化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能夠與旅游企業在產品融合、形象塑造、文化培養等方面進行融合,文化產業帶來的超額利潤對旅游業發展具有很大的驅動力[7]。受利益的驅動,一些旅游企業進入文化產業中,從而促進了文化旅游產業的不斷整合和成長。另一方面,傳統旅游行業的低利潤迫使旅游企業進行創新轉行。目前我國旅游市場發展的壓力大,在旅游業嘗試由單純的經營模式向多元化經營模式轉變時,生產和經營文化旅游產品這樣一個大眾喜愛的體驗性產品,可能是旅游企業一個很好的發展趨勢。因此可以通過研究企業動因來了解和確定企業對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的推動作用。
根據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企業對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有正向影響
2.1.2融合的拉力
我國旅游消費結構中“吃、住、行、游”的比例比較大,近年來購物的比例也隨之得到提高。國際上“游、購、娛” 和“食、住、行”在旅游消費中的比重一般各占50%[8]。但是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擁有的閑暇時間也比較多,旅游的娛樂性和參與性也逐漸成為游客關注的焦點,旅游消費中游客的娛樂消費比例逐漸增加,將促使旅游朝著更高品位的精神文化方向發展[9],使單純的旅游轉向更高層的復合型旅游。文化旅游是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旅游方式,加上富有文化情趣與魅力的場所,會更加受到游客的青睞,從而促使文化與旅游融合的產品不斷更新換代,進而滿足游客日益增長的文化旅游需求。因此,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的內在動力是人們對文化旅游產品和市場的需求。
根據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2:文化旅游需求對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有正向影響
2.1.3融合的推力
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各項政策支持是政府調控文化與旅游融合進程的重要手段,也是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決定因素。政策措施對文化與旅游融合的推動作用具體有以下幾方面:首先,政府對文化產業、旅游產業具有政策導向作用,為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近些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發展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的規劃和意見,加大了對文化產業、旅游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其次,政府制定和完善的各項政策措施,如產業政策、稅收政策、土地政策、投融資政策、科技政策等在產業發展、稅收減免、土地供給、技術指導等方面為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和環境,推動了兩大產業的融合發展。
根據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3:政府主導對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有正向影響
2.1.4融合的支撐力
經濟發展與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融合是一個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過程,它們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經濟實力的增強和財政收入、投融資的增加及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都有利于旅游和文化融合項目的進一步投資與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規模擴大,從而加快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另一方面,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通過進一步的規模經營、產品和服務設施的完善,推動著經濟的發展??梢哉f,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依賴的關系,任何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該地區的產業融合水平,影響著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與建設、文化旅游產業的組織管理及經營,甚至影響著政府對文化旅游的投資力度和管理力度[10]。
根據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4:經濟環境對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有正向影響
2.2融合動力機制模型的構建
根據系統學理論,系統存在本質上是一個動態過程,系統結構是這一動態過程的外部表現。旅游與文化的產業融合就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在經濟環境的支撐下,在來自文化旅游需求拉力、企業內在驅動力和政府推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的動力機制(圖1)。

圖1 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區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動力機制模型
2.3融合動力機制的實證分析
2.3.1信度檢驗
利用SPSS19.0統計軟件,采用Cronbach’S系數對同仁縣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動力機制模型測量問卷的信度進行檢驗。我們通過各個測量項目和測量項目總體的相關系數發現,如果刪除其中任何一個測量項目,α系數沒有發生明顯的大變化,因此不考慮刪除測量項目。同仁縣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動力因素的測量總體信度很高,信度系數達到了0.876,與標準化的α系數相差不是很大,而且信度系數都在0.7以上,充分說明測量問卷的內部穩定性和一致性比較高,問卷信度非常好。因此,本研究對調研問卷中的各個題項都予以接受,不對問卷的內容作任何調整或改變。
2.3.2融合動力指標的探索性分析
運用因子分析法進行問卷的效度分析和檢驗,具體的做法是用主成分分析法來進行檢驗和分析,并以方差最大旋轉法進行旋轉,從而取得因子的負荷量矩陣。
因子分析要求樣本數量要充足,本文設計的問卷中有21個自變量,樣本量為420份,樣本量是自變量的20倍,樣本量明顯充足。另外,因子分析還需要通過使用KMO統計量和Bartlett’s球形檢驗來加以判斷。一般認為,KMO>0.9表明很適合做因子分析;介于0.8和0.9之間表明比較適合;介于0.7和0.8之間表明適合;如果KMO<0.5表明不適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檢驗是用來檢驗相關矩陣是否為單位陣,通過Bartlett球形檢驗來判斷是否適合做因子分析。
(1) 融合拉力指標。文化旅游需求維度分量表中集中了問卷主干問題中的第1-5個題項。首先對測量問卷進行檢驗,發現樣本的KMO值為0.683,同時Bartlett球形檢驗值為0.000,適合做因子分析。
從因子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樣本數據的初始特征值為2.580,特征值大于1。顯示的因子載荷值都大于0.35,所以文化旅游需求維度的測量變量具有比較好地結構效度,此構面為單構面,另外量表的解釋方差也達61.607%,可以說較好地反映了樣本數據的信息,說明同仁文化旅游需求維度分量表的結構效度是可以通過的。根據Kaiser準則,5個測量變量屬于相同因子,符合本文對文化旅游需求的研究假設。因此,筆者設定其抽取的因子為文化旅游需求可測量變量。
(2)融合內在驅動力指標。企業維度分量表中集中了問卷主干問題中的第6-10個題項。首先對測量問卷進行檢驗,發現樣本的KMO值為0.719,同時Bartlett球形檢驗值為0.000,適合做因子分析。
從因子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樣本數據的初始特征值為2.497,在要求特征值大于1的情況下,只能抽取出1個因子,無法旋轉因子。顯示的因子載荷值都大于0.35,所以企業維度的測量變量具有比較好的結構效度,此構面為單構面,量表的解釋方差也達69.941%,可以說較好地反映了樣本數據的信息,說明企業維度分量表的結構效度是可以通過的。根據Kaiser準則,5個測量變量屬于相同因子,符合本文對企業的研究假設。因此,筆者設定其抽取的因子為企業可測量變量。
(3)融合推力指標。 政府主導維度分量表集中了問卷主干問題中的第11-17個題項。首先對測量問卷進行檢驗,發現樣本的KMO值為0.842,同時Bartlett球形檢驗值為0.000,適合做因子分析。
從因子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樣本數據的初始特征值為3.657,在要求特征值大于1的情況下,只能抽取出1個因子,無法旋轉因子。顯示的因子載荷值都大于0.35,所以政府主導維度的測量變量具有比較好的結構效度,此構面為單構面,量表的解釋方差也達62.238%,可以說較好地反映了樣本數據的信息,說明政府主導維度分量表的結構效度是可以通過的。根據Kaiser準則,7個測量變量屬于相同因子,符合本文對政府主導的研究假設。因此,筆者設定其抽取的因子為政府主導可測量變量。
(4)融合支撐力指標。經濟環境維度分量表中集中了問卷主干問題中的第18-21個題項。首先對測量問卷進行檢驗,發現樣本的KMO值為0.764,同時Bartlett球形檢驗值為0.000,適合做因子分析。
從因子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樣本數據的初始特征值為2.628,在要求特征值大于1的情況下,只能抽取出1個因子,無法旋轉因子。顯示的因子載荷值都大于0.35,所以經濟環境維度的測量變量具有比較好的結構效度,另外量表的解釋方差也高達65.688%,可以說較好地反映了樣本數據的信息,說明經濟環境維度分量表的結構效度是可以通過的。根據Kaiser準則,4個測量變量屬于相同因子,符合本文對經濟環境的研究假設。因此,筆者設定其抽取的因子為經濟環境可測量變量。
2.4融合動力指標的驗證性分析
首先,根據調查數據,采用SEM所有的變量關系定量估算功能,定量分析觀測變量與所歸屬的潛變量之間的具體數量關系,即獲取觀測變量在所歸屬類別(潛變量)總量中的權重。然后,根據權重計算出所歸屬的類別(潛變量)的大小,并依據這些類別的數值大小(潛變量的大小)測度類別之間的定量關系以及不同動力因素與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融合之間的定量關系。這部分研究為后續研究不同動力因素與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區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融合之間的關系打下了基礎,也就是為驗證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區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動力機制的理論模型做好了準備。
調查數據是否適用于結構方程模型是需要進行判斷的。只有數據檢驗符合常態分布,即調查數據的峰度和偏度要符合一定的條件規定時,才適合應用SEM的ML算法(最大似然算法)進行變量關系的估算與數理分析。下面的變量關系估算都是采用AMOS16.0軟件的ML算法,因此必須要對數據的峰度和偏度進行檢驗。顯著性水平是0.01時峰度值的絕對值大于10時[11],表示峰度出了問題;偏度值超出臨界值區間[-2.58,2.58]這一范圍時,表示出現非常態問題[12]。
2.4.1融合拉力指標的驗證性分析
(1)偏度和峰度檢驗。根據表1所示,文化旅游需求觀測指標(除B2之外)的峰度和偏度都通過了檢驗,因此文化旅游需求的各個觀測指標符合正態分布的要求,適合應用SEM的ML算法(最大似然法)估算變量之間的定量關系。

表1 文化旅游需求測度變量的峰度與偏度檢驗
(2)文化旅游需求內在變量關系驗證性分析。文化旅游需求的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B2與其他觀測變量殘差相關性較強,因此刪除觀測變量B2,重新進行 CFA 分析,結果如圖2和表2所示。分析結果表明,調整后的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的各項指標幾乎達到了CFA檢驗標準的要求,測量模型契合度較好,通過了驗證性因素分析,這表明應用SEM估算的文化旅游需求內在變量關系是比較準確合理的。
根據CFA分析結果可知:①SEM的擬合指數幾乎都達到了一般標準,這表明采用探索性主成分分析構建的文化旅游需求的測度指標體系具有較好的適配度,經得起實際調查數據的檢驗,因此是科學合理的。②同仁文化旅游需求與各隱變量之間的關系密切程度由強到弱的排序為:“旅游者閑暇時間”>“了解民族文化愿望強烈”>“體驗參與民族文化旅游”>“旅游觀念趨勢改變”。

表2 文化旅游需求驗證性因素分析的主要指標
注:模型擬合度指數的參考標準采用HU-Bentler 的指數準則。

圖2 文化旅游需求驗證性分析結果
2.4.2融合內在驅動力指標的驗證性分析
(1)偏度和峰度檢驗。根據表3所示,同仁企業觀測指標的峰度和偏度都通過了檢驗,因此企業的各個觀測指標符合正態分布的要求,適合應用SEM的ML算法(最大似然法)估算變量之間的定量關系。
(2)企業內在變量關系驗證性分析。企業的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A3與其他觀測變量殘差相關性較強,因此刪除觀測變量A3,重新進行 CFA 分析,結果如圖3和表4所示。分析結果表明,調整后的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的各項指標幾乎達到了CFA檢驗標準的要求,測量模型契合度較好,通過了驗證性因素分析,這表明應用SEM估算的企業動因內在變量關系是比較準確合理的。

表3 企業動因測度變量的峰度與偏度檢驗
根據CFA分析結果可知:①SEM的擬合指數幾乎都達到了一般標準,這表明采用探索性主成分分析構建的企業動因的測度指標體系具有較好的適配度,經得起實際調查數據的檢驗,因此是科學合理的。②同仁企業動因與各隱變量之間的關系密切程度由強到弱的排序為:“企業謀求可持續發展”>“企業改變經營理念”>“合作共贏、共同發展”>“企業追求最大化利益”。

表4 企業驗證性因素分析的主要指標
注:模型擬合度指數的參考標準采用HU-Bentler 的指數準則。

圖3 企業驗證性分析結果
2.4.3融合推力指標的驗證性分析
(1)偏度和峰度檢驗。根據表5所示,政府主導觀測指標的峰度和偏度都通過了檢驗,因此政府主導的各個觀測指標符合正態分布的要求,適合應用SEM的ML算法(最大似然法)估算變量之間的定量關系。
(2)政府主導內在變量關系驗證性分析。經過不斷調整后的政府主導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如表6和圖4所示,除個別觀測指標略低于或接近于一般標準外,絕大部分的擬合指標均達到了CFA檢驗標準的要求,測量模型契合度較好,通過了驗證性因素分析,這表明應用SEM估算的政府主導內在變量關系是比較準確合理的。
根據CFA分析結果可知:①SEM的擬合指數幾乎都達到了一般標準,這表明采用探索性主成分分析構建的政府主導的測度指標體系具有較好的適配度,經得起實際調查數據的檢驗,因此是科學合理的。②同仁政府主導與各隱變量之間的關系密切程度由強到弱的排序為:“財政投入”>“政策支持”>“法規保障”>“機構設置”>“提供公共服務”>“放松管制”>“宣傳產品”。

圖4 政府主導驗證性分析結果

變量最小值最大值偏度臨界比峰度臨界比C117-0.879-6.3160.7262.610C217-1.292-9.2852.2117.946C317-0.646-4.640-0.158-0.568C417-472-3.392-0.152-0.548C517-0.551-3.961-0.070-0.252C617-0.706-5.0770.4831.735C717-0.618-4.4440.3871.389

表6 政府主導驗證性因素分析的主要指標
注:模型擬合度指數的參考標準采用HU-Bentler 的指數準則。
2.4.4融合支撐力指標驗證性分析
(1)偏度和峰度檢驗。根據表7所示,經濟環境觀測指標的峰度和偏度都通過了檢驗,因此經濟環境的各個觀測指標符合正態分布的要求,適合應用SEM的ML算法(最大似然法)估算變量之間的定量關系。
(2)經濟環境內在變量關系驗證性分析。經濟環境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如表8和圖5所示,除個別觀測指標略低于或接近于一般標準外,絕大部分的擬合指標達到了CFA檢驗標準的要求,測量模型契合度較好,通過了驗證性因素分析,這表明應用SEM估算的經濟環境內在變量關系是比較準確合理的。

表7 經濟環境測度變量的峰度與偏度檢驗
根據CFA分析結果可知:①SEM的擬合指數幾乎都達到了一般標準,這表明采用探索性主成分分析構建的經濟環境的測度指標體系具有較好的適配度,經得起實際調查數據的檢驗,因此是科學合理的。②同仁經濟環境與各隱變量之間的關系密切程度由強到弱的排序為:“文化產業發展水平”>“投入資金”>“旅游產業發展水平”>“經濟實力雄厚”。

表8 經濟環境驗證性因素分析的主要指標
注:模型擬合度指數的參考標準采用HU-Bentler 的指數準則。

圖5 經濟環境驗證性分析結果
2.5融合動力機制模型的檢驗
為了對本文的假設進行驗證,我們利用AMOS軟件對問卷的數據進行處理,來驗證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區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動力的有效性。
研究結果表明,運用AMOS 軟件分別對同仁縣各個潛變量的測量量表所對應的數據進行擬合分析,根據結構方程模型分析中的修飾指標矩陣的建議,經過不斷的調整優化,最終得到同仁縣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動力模型的擬合效果,如表9所示。盡管模型的適配值AGFI低于0.9,沒有達到表9所提出的標準,但是上面指標的值大于0.8,而且其他指標也幾乎達到或接近參考標準,考慮Gefen(2003)曾經設定AGFI的臨界值為0.8[13],本文認為互助縣的模型總體上擬合效果良好,說明4個潛變量與19個顯變量構成的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區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動力機制模型較為科學合理,各個變量指標的設置和變量之間的關系比較合理,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區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動力機制概念模型的適用性尚可。

表9 融合動力機制模型結構方程擬合
而且從表9可知,所有路徑系數在顯著水平0.01上都達到了顯著性要求,表明運用因子分析探索得出的指標體系適配度較好,各指標設計較為合理。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區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動力因素對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關系密切程度由強到弱的排序為:“政府”>“企業”>“文化旅游需求”>“經濟環境”。
3研究結論
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區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受到很多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響,本文提出了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動力機制模型,從理論角度分析了影響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區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關系之后,運用問卷調查和結構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對現階段融合動力因素對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的影響作用及其變量之間的關系密切程度進行分析,以此達到對融合動力機制模型進行驗證和深層次探討的目的,得出如下主要結論:
(1)采用Cronbach’S系數對問卷進行信度分析,結果發現同仁的動力測度指標系數都在0.7以上,并且絕大部分信度系數超過了0.8,這說明問卷總體信度和各維度信度均達到了很好的狀態。因此,本研究對調研問卷中的各個題項都予以接受,不對問卷的內容作任何調整或改變。
(2)通過因子分析發現,同仁同一類別的動力觀察變量在數據分布上屬于同一個主成分,說明同一類別主成分在理論上與設計指標類別相一致,保證了提取的主成分類別在理論上具有邏輯性,從而保證了變量歸類與數據分析的結果相一致,保證了類別劃分的可證實性。
(3)通過SEM的深層次探索驗證性分析,證明所構建的動力指標變量問項的設置以及指標變量之間的內在關系都較為科學、合理,對于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區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動力指標的設計較為適用,而且各個變量關系在密切程度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4)運用SEM對不同動力因素對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的影響作用變量關系進行分析,驗證了以企業的內在驅動力、文化旅游需求的拉力、政府主導的推力和經濟環境的支撐力構建的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的動力機制模型對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區具有一定的適用性。
參考文獻:
[1]植草益.信息通訊業的產業融合[J].中國工業經濟,2001(2):24-27.
[2]Fowler.Tropomyosin Requires an Intact N-Terminal Coiled Coil to Interact with Tropomodulin[J].Biophysical Journal,2002(5):2580-2591.
[3]Gillwald.Good intentions poor outcomes:Telecommunications reform in south Africa[J].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2003(7):469-491.
[4]周旭霞.杭州動漫產業融合的基礎與動力[J].華東經濟管理,2006,20(1):69-72.
[5]程錦,陸林,朱付彪.旅游產業融合研究進展及啟示[J].旅游學刊,2011,26(4):13-19.
[6]曹世武,鄭向敏.旅游產業融合動力機制研究:博弈論的解釋框架[J].求索,2011(12):3-7.
[7]蘇勇軍.海洋影視業:浙江海洋文化與產業融合發展[J].浙江社會科學,2011(4):95-100.
[8]李一瑋,夏林根.國內城鎮居民旅游消費結構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4(2):47-52.
[9]權小勇.旅游消費動機的心理依據[J].經濟論壇,2008(1):70-72.
[10]張雷.地方文化資源與創意經濟的融合機理分析[J].理論學刊,2009(7):89-92.
[11]賈新明,劉亮.結構方程模型與聯立方程模型的比較[J].數理統計與管理,2008(5):135-142.
[12]Kline R B.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M].New York:The Guiford Press,2005:60.
[13]Gefen.The applic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J].Tourism Management,2003(8):101-108.
責任編輯:沈玲
Study on Dynamic Mechanism of Integration of Culture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Minority Areas of Qinghai-Tibet Plateau—Taking Tongren County of Qingha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ANG Junying1, MA Yaofeng2
(1.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Qinghai Nationality University, Xining 810007, China;2.College of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Abstract:Taking Tongren County of Qingha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based on field survey and interviews, with local enterprises as the main bod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ynamic factors of 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e industry in minority areas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constructs a conceptual model of its dynamic mechanism. Then it verifies the conceptual model by AMOS and determines that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is enterprise, the pulling force is cultural tourism demand, the driving force is government leading and the supporting force is economic environment for integrating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e industry in minority regions.
Keywords:tourism industry; culture industry; integration; dynamic mechanism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3907(2016)03-0001-08
作者簡介:張俊英(1981-),女,青海海北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民族旅游文化研究;馬耀峰(1949-),男,陜西西安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旅游規劃與市場開發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15CMZ027);青海省2013年度社會科學規劃項目(13016)
收稿日期:2015-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