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義


【摘要】影響農業發展的區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這些區位因素不是一成不變的,特別是社會經濟因素和技術因素發展變化較快。分析某地農業發展的區位因素,既要全面考慮各種因素,重點評析主導因素,還應找出不利因素。
【關鍵詞】 農業區位因素 農業區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農業區位選擇的基本思路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3-0174-01
一、影響農業生產的區位因素
影響農業生產的自然因素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水源。氣候條件包括光照、熱量、晝夜溫差、水分等。不同農作物的生長發育要求的光熱水條件不同,所以應根據當地氣候條件,選擇適當的農作物品種、耕作制度。地形往往影響區域農業生產的類型,山地丘陵地區宜發展林業或牧業,平原適宜發展種植業。不同土壤的酸堿度、肥力、土層厚度、質地等特性不同,適宜生長的農作物不同。
二、農業區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分析某地農業發展的區位因素,既要全面考慮各種因素,重點評析主導因素,還應找出不利因素。同時,由于農業生產活動及其影響因素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我們必須以發展的眼光動態地分析農業區位因素。
例1:【2013年全國大綱卷第36題第(1)小題】
閱讀圖文資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問題。
新疆輪臺(位置見下圖)盛產小白杏。原來,杏肉食用,杏核棄之。某年,浙江義烏某瓜子商經反復試驗,研究出炒制此種杏核的方法,其杏仁口味上佳。此后,該瓜子商從輪臺大量收購杏核,在義烏炒制后出口美國。由此,小白杏成為輪臺重要的農產品之一。
評價輪臺種植瓜果的自然條件。
解析:首先應明確輪臺種植瓜果的自然條件包括其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還應明確“評價”的含義,就是既要分析該地的有利條件,也要找出不利條件。
三、進行農業區位選擇的基本思路
農業的區位選擇必須綜合考慮各種區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農業土地。首先,綜合考慮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自然因素,從當地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入手,逐個分析,得出哪些是農作物生長的有利因素,哪些是限制因素,并確定影響當地農業區位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
對局部地區進行農業區位選擇時,應從社會經濟因素入手,并著重考慮市場和交通運輸這兩個最富變化的社會經濟因素的發展變化,最終確定比較合理的農業區位。例如,地價的高低與距離城鎮的遠近關系密切。
例2:【2011年高考山東卷第26題第(4)小題】
為了解區域自然地理特征并認識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某地理實習小組在美國西部地區進行了野外考察。下圖提供的是考察路線(R地→舊金山→鹽湖城)及周邊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的相關信息。讀圖回答問題。
以加利福尼亞谷地(北部)和大盆地為對比區域,以“自然條件影響農業生產活動”為主題,簡要分析兩地農業區域差異。
解析:此題要求考生在比較分析兩地發展農業的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條件的差異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農業區位選擇。根據題目中的信息和對前面幾個問題的分析,可得出:加利福尼亞谷地(北部)位于河谷地形,屬于地中海氣候,河流發育,可推出其具有夏季光熱充足、降水少,冬季溫和多雨,以及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等自然條件;而大盆地地處內陸,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光熱充足,冬季寒冷干燥,全年降水稀少,因而水源不足、土壤貧瘠、荒漠草原廣布。在它們各自的自然地理條件下,加利福尼亞谷地(北部)適宜開展種植業和園藝業,大盆地地區適宜發展畜牧業和灌溉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