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璐
【摘要】探究訓練模式能夠通過訓練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而物理學科作為探索性的自然學科恰恰需要學生的探究能力。在物理學科中應用探究訓練模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認識物理。本文以八年級下一探究實驗為例分析探究訓練模式在物理學科中的運用,以此為幫助教師認識探究訓練模式。
【關鍵詞】探究訓練模式 動能 探究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3-0183-01
探究訓練模式是由美國教學法專家理查德·薩曼奇提出的一種教學模式,該模式可以幫助學生發展“理智素養和理智技能”,它利用學生天生的探索精神,以學生的好奇心為內在驅動力,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通過訓練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物理作為一門探索性學科,對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索精神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合理適當地在教學是使用探究訓練模式,對于學生提升有關探究方面的能力有著很大的幫助。
探究訓練模式模擬科學家科學研究的基本程序,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經歷探究過程,由學生收集組織資料、推理、建立和驗證理論,分析探究過程,以此促進探究方法和思維方式的訓練,培養獲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開拓創造性思維,并為以后提高改善探究過程打下基礎。
探究訓練模式基本的步驟可以分為:給學生提供疑難情境;收集資料;實驗;分析并形成解釋;總結探究。本文將以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第11章第3節中的探究實驗“探究物體動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為例,分析探究訓練模式在物理學科中的運用。
1.給學生提供疑難情境
在探究“動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之前,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已經能夠認識了什么是能量,在初中范圍內能量又具體可以分為哪幾類,也清楚的知道“物體的動能”是什么。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礎上,教師可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實例,引導學生觀察和聯想,提出疑問:為什么不同的物體動能會各有不同?動能的大小又與哪些因素有關?學生由直觀感受中提出疑問,這樣更加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探究的進行。
2.收集相關資料
學生在提出疑問后,并不能盲目地開始探究,要進一步確認所要探究問題的情境及相關條件,排除可能存在的偶然性,剖析出最合理的影響因素。學生通過分析實例,猜想可能的影響因素(物體的質量、運動速度),并根據猜想分小組設計實驗。在設計實驗這一部分中,教師要注意提醒學生兩個要點:一是在整個實驗的過程中,要采用的方法是控制變量法;二是通過哪種方法來比較兩物體的動能大小,要能夠讓學生領會到“轉化法”,通過直觀的物理量來比較相對抽象的物理量,減小了探究過程的難度。
3.進行實驗
實驗過程是要交給學生去完成的。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做保障,通過設計實驗逐步開發了探究性思維,此時就需要給學生機會去鍛煉他們的探究能力。學生們根據自己的實驗設計進行實驗,除了對實驗操作要求規范外,教師不必強求所有的學生完成過程都是相同的,要給予學生一定的空間去發揮,既鍛煉了學生的能力,也使學生能夠體會到物理實驗的樂趣。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及時指引學生解決問題,而不是手把手地“教做”。
這個探究實驗相對難度并不是很大,學生如果能夠把握好“控制變量法”和“轉化法”,理解和操作實驗都相對容易很多。
4.分析并形成結論
這一過程是由學生總結出實驗探究的結論。學生在完成實驗后,通過觀察記錄實驗現象,與同學交流實驗結果,分析總結出實驗結論:物體動能的大小跟速度、質量有關,質量相同的物體,運動的速度越大,它的動能越大;運動速度相同的物體,質量越大,它的動能也越大。這是這個探究實驗期望學生能夠得到的實驗結論,對于不一樣的結論,教師不要急于否定,要給學生解釋的機會,并能夠幫助學生找到問題所在。
5.總結探究
在完成實驗得到結論后不必急于結束探究課,我們并不是為了探究而探究,而是期望學生能夠真正在探究中有所收獲,無論是知識上的,還是能力上的,抑或是情感價值觀上,如對物理學習的態度等等。學生也要知道本次探究的類型,它能夠為將來其他的探究訓練學習打下什么樣的基礎,在遇到相似探究情境時知道該如何處理。學生能夠從探究訓練中學習到方法,這是探究訓練模式所期望的結果。
探究訓練模式雖然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天性與個性,充分調動學生探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索精神,對于理科的學習益處頗多,但在實際操作中仍然困難重重,如運用探究訓練模式完成一個完整的探究訓練課周期較長,考慮到有限的課時,很多教師都難以選擇該模式教學;該模式重視思維的開放性和創造性,有可能會因此忽略一部分基礎知識學習;該模式對師生自身素質、教學環境的要求也會比較高。
物理學科不僅僅是要讓學生學到基本的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希望學生通過對物理的學習,能夠開放思維,掌握到更多探求事物本質的方法。因此,作為教師和學校,可以多多考慮安排探究訓練課以增加學生參與探究訓練的機會,使學生能夠在不斷的探索學習中更加全面的發展。endprint